屈原说的一句名言
1、屈原说的最有名的一句话
(1)、又如孟子是邹国人,但他重点游说的对象,却是魏(梁)惠王和齐宣王。孟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定于一”,统一是天下安定的必由之路,这分明是要把所有诸侯国从地图上抹去了,看来保守的老夫子其实前卫得很。
(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4)、汉以后漫长的古代史,相比较而言,文人的精神情怀和屈原能够比较接近的,是宋朝。
(5)、最后,人民的女儿婵娟喝了毒酒替屈原死了,来自人民的卫士则给屈原指明了方向:
(6)、臣不愿国亡,民不愿君亡;吾上下而求,终生不此枉。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8)、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9)、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10)、近代以来,原来普通中国人对自己的了解,也是我来自哪个村哪个镇,知道自己是哪个县就算不错,能弄清楚自己家属于哪个省的,就堪称见多识广的人物了。但和洋大人一接触,被叫两声支那人,脑袋后的辫子被嘲笑两句“猪尾巴”,就没法不意识到这一点:哦,原来我是中国人。
(11)、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原
(12)、译:我因为佩带蕙兰而被解职,又因为采摘香草而被加罪,这些都是我内心所珍爱的,就是让我为之死上一百次也不后悔。
(13)、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14)、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
(15)、手持吴戈,身披犀皮铠甲,战车交错,刀光剑影相接。
(16)、但和这些没有国家观念的士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贵族的爱国心,往往还比较旺盛。
(17)、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18)、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19)、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把韩国的上d地区和韩国本土切割开来,希望用这种方式迫使上d人投降。结果,“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上d人的选择是投降赵国,我们韩国人变成赵国人没关系,变成秦国人可不行。
(20)、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2、屈原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1)、楚文王在外面打了败仗,回国时发现城门紧闭不让他进城。看门人说:我不接受一个战败的国君。楚文王只好再上战场,打了胜仗才得以回家。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释义: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善:向往,希望得到(的东西或品质);虽:即使,纵然;九:泛指多次或多数;未悔:不懊丧,不后悔。
(4)、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5)、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6)、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
(7)、当今世界上的这些“国家”,界定时有一整套复杂的标准,复杂到学者也没有办法精确定义。但譬如下面这几种要素,大概应该具备:
(8)、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9)、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山鬼》)
(10)、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1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夫》
(12)、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1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屈原名言名句亚米契斯名言拉格洛孚名言拉法格名言有关屈原名言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着来白颢颢,寒凝凝只。----《大招》
(14)、第三章《再试》92至1经过反思,更觉得唯有推行美政,皇朝才有出路,于是再求进。
(15)、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16)、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7)、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18)、归来兮!恐自遗贼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19)、 此后,粽子成为了屈原身上的一个重要标签,也成为从古至今一茬又一茬孩子的童年记忆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小时奇怪,为什么父母一定要自己夏日刚至时,吃这么黏糊糊的奇怪东西,满手满脸的。多年后,再吃粽子,却觉软糯,入味,入心,然后有时就吃出了泪花一点点。。。。。。
(2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
3、屈原说过的一个诗句
(1)、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2)、秦国对楚王的妥协退让,并不满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生于前3死于前278)。
(3)、《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4)、译:我要坚守正道,正直而行,而且为此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也不会放弃。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6)、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7)、所以山东六国人都很害怕成为秦国治下的子民。
(8)、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9)、事例实在太多。总之可以看出,在和中原华夏的对抗中,“我是楚国人”,至少在楚国的贵族阶级里,是相当普遍的共识。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释义: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11)、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⑴!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⑵。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朝。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⑶。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⑷。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九章·抽思》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九章·惜诵》
(1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13)、《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14)、路途漫漫啊又长远无边,我将上天入地寻求出路。
(15)、不过应该注意,春秋战国五百年,这种爱国心从大趋势看,是在淡化而不是强化。
(16)、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喜欢名著里的名句,那是理解名人思想的一条捷径
(17)、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
(1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夫》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20)、因为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
4、屈原说过哪些名句
(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2)、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3)、在天地间回响的声音,凛然亢直之气,穿越千古,仍旧震撼人心。反秦的如椽巨笔,就是对民生和人性起码的尊重,就是反抗侵略直到最后一刻的决心。
(4)、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5)、我们要知道,在屈原的那个年代,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约会一次比较麻烦,所以要提前很长时间约会,有的是几天,有的是几个月,有的几年,于是,让人期待的时间也特别长,对违约的反感也特别强烈。
(6)、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7)、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8)、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9)、厥严不奉,帝何求?……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1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1)、楚国弄到濒于危亡,怀王是应该负责任的,屈原对他也是不能无怨的。
(12)、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13)、晚清以来,什么屈原并不存在,屈原是个小丑弄臣,屈原是同性恋……之类说法层出不穷。这些假设,有的根脚不牢,有的无关宏旨。而认真的学者一反驳,倒是把很多史料中含混暧昧的信息,梳理得较为清楚了。
(14)、然而屈原的这一面,恰恰是到了汉朝就几乎被刻意忽视了。
(15)、解析:天下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清澈干净;所有人都昏醉糊涂,只有我一个人清醒明白。这句话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之后,对江边一个渔父说的。这既是一句愤懑不平的牢骚,又是一句狂放不羁的豪言,它体现了屈原那种孤高傲岸、洁身自好的品质,表明了这位爱国诗人宁死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朝中奸佞同流合污的心志。
(16)、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17)、又比如楚国人李斯,他投奔了秦国,还在那篇很有名的《谏逐客书》里,跟秦始皇说,你不能把我们这些外国人都赶走,你秦国能够强大起来,外国人是有功的,然后一口气举了好多例证。这么些人都在为秦国效力,那反过来说,就是他们都为灭掉自己的祖国出了力。
(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9)、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5、屈原说过的名言
(1)、译:再也没有比生别离更加令人悲伤的,再也没有比遇到新相知,更加令人欢欣的。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4)、这句话没有生字,没有典故,所以很好理解:因为你与我的交往并不忠诚,所以总是挑我这样那样的毛病。你在约会的地点并不出现,却告诉我你没有时间。
(5)、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7)、突然又并非偶然的,1942年,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横空出世。
(8)、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9)、译文: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10)、这两句后用以指伟大的精神品格具有永恒的价值。
(11)、以班固为代表,批评屈原也是一股不小的声浪。他们强调屈原“扬才露己”,把自己看成宇宙中心,没有和人家好好相处的能力。自杀这个行为,尤其要不得:一来,班固们把保全自身看成最了不起的成就;二来,你绝望自杀,引发社会反响,等于是公然骂国君是个昏君,群臣都是奸臣,闹得大家都知道了,属于泄露国家机密。
(12)、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
(13)、解析:天子在湖边游宴,召他写诗作文,他却因酒醉不肯上船,还自称是酒中之仙。这两句诗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是专门为诗仙李白量身打造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充分体现了李白那种桀骜不驯、敢于傲视王侯的形象,这种形像,神采奕奕,焕发着耀眼的光辉,令人难以忘怀。
(14)、船客与而不进兮,淹回木而凝滞。《九章涉江》
(15)、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16)、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1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18)、这时屈原的笔,就显得异常重要。“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有了这样的诗句,屠夫留下的血污,就永远不能抹去。而《国殇》中的悲歌:
(19)、可以说唐寅这句跟李白的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同出一辙,所以说文学的魅力都源于此,一句很有鲜明,很有个性的句子,能影响到后世人再创作出一些很鲜明的句子,都是敢于做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自信,不论别人怎么说笑我们,我们都坚持自己初心。
(20)、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译:如果江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冠带。如果江水浑浊,可以洗我的脚。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4)、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涉江》。释义: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7)、青云农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东君》
(8)、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9)、类似的如信陵君魏无忌,他几度帮魏国渡过劫难。后来得罪魏王,住在赵国,不想再搭理老家的事。可是魏国被秦国攻打,人有劝他说:“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吓得信陵君立刻就叫车回国了。
(10)、《怀沙》里说:“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鸡雉翔舞。”他指斥他们将要把国家弄到濒于危亡的地步:“惟夫d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11)、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12)、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13)、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孤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14)、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5)、 这个故事来自《楚辞》,有说法是屈原的弟子宋玉收集整理的。千年以后的我们当然知道,忧国忧民的屈原最终还是践行了他的诺言,跳进了汨罗江。而五月五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16)、《怀沙》里说:“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鸡雉翔舞。”他指斥他们将要把国家弄到濒于危亡的地步:“惟夫d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17)、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18)、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九章》
(19)、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20)、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1)、译文: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2)、在古代,君主既是国家的所有者,也是国家的象征物。所以爱国和忠君当然无法分割。在屈原身上,这一点尤其明显:楚辞中大量内容都饱含着对楚王浓烈的爱,即使怨愤同样激烈,也带着因爱生恨的意味。1942的屈原,则不再是一个忠君者了。这个剧本郭老只写了十天,由于写得太快,战国的屈原对楚王的敬爱,开始还没有删汰干净。后来反复修改,追求的效果之就是让楚王在屈原的精神世界中,越来越没有什么地位。
(3)、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4)、说“疾”,说“怨”,可见司马迁认为《离骚》之作正体现了屈原的斗争精神。
(5)、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6)、 老渔夫听后,语重心长的送了屈原满满一碗“鸡汤”。
(7)、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8)、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9)、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10)、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1)、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12)、分为“白天行状”、“入夜休息”、“将雨赶路”等三小节。第三小节最后一行总结。
(13)、译文: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14)、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15)、好对了多所沓?觉主种界二焉分?日来觉主安属?列星安欧?----《好对想第》
(16)、因此,他宣称他决不妥协:“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修德立行,忠心耿耿,原想导君于尧舜之治,可是怀王竟然不识,反而信谗疏远:“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
(17)、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18)、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19)、所以1942年的屈原,就完全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学生了。屈原教宋玉写诗时,有这样一段议论:
(20)、点评:后人曾猜测屈原到底想要寻求什么?有人说是寻求志同道合的贤人,有人说是寻求兼听则明的贤君,也有人说是寻求云霄之上的天帝。
(1)、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离骚》里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
(3)、“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6)、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7)、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8)、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48句屈原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屈原说过的一个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