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7句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韦编三绝的意思韦是什么意思)

韦编三绝的意思

1、韦编三绝的意思

(1)、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竹简5000多支,包括《诗经》、《礼记》类,祠祝礼仪类,《论语》、《春秋》经传,《孝经》类,政论类,《子虚赋》,《葬赋》,“六博”棋谱,《易占》类,杂占书,“房中”“养生”“医方”类等简牍典籍,展现了汉代王侯藏书丰富,熟悉儒学、雅好文学的情趣。这些竹简文献对研究西汉历史、文化、艺术、科技、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2)、我注意到,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很多前辈学者往往从读优秀传记中受益,这一点给我们带来启发。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之可是据他自己讲,青年时对他影响特别大的是富兰克林的自传——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总之,回过头来看,这些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仅仅因为他们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出版界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个现象,不仅仅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3)、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4)、到了秦汉时期的“韋”(字形16)字,逐渐趋向于定型。

(5)、例句: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6)、意思:一生勤奋读书到了知命之年,黄绢已裁好准备著书立说。

(7)、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经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在于明理。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有密切关系,“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关的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

(8)、因为《说文》的影响力,很长时间里,都是把“衞”当作正体,把“衛”当作异体。如《正字通》解释“衛”为“俗衞字”。乃至到了新中国版的《辞源》,只收“衞”字,不收“衛”字。但是,《王力古汉语字典》却只收“衛”字,不收“衞”字。

(9)、(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0)、“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在年少的时候非常勤奋好学,而且非常喜欢阅读《易经》。为了钻研《易经》的意义,孔子一遍又一遍翻阅,反反复复学习,一直到把意思弄懂为止,最终导致编联竹简的牛皮绳都多次脱断。

(11)、“韦编三绝”之“韦”可能为“”的通假字,《说文》:“,束也。从,韋声。”“”指简策的编联形态,特指将简头、简尾以次编联。此外,目前尚无通常认为的牛皮绳编联的简策实物出土。“编联完整的‘一件简’称作‘篇’或‘编’,把它卷起来保存,称为‘卷’”。(伏俊琏《写本时期文学作品的结集——以敦煌写本Дx3871+P.2555为例》)早期“编”同“篇”,指编联完整的一件简策,其可能抄写一个或者几个文本,即后世的一篇或者几篇文章。“韦编”就是将已经整治好的多枚简用绳子分别在简头、简尾次第编联成一件简策,简策书籍为了加固,往往中间多加一条编绳。

(12)、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13)、海昏侯博物馆继《海昏文化课堂》后,全新推出线上《海昏文化“云”课堂》首个“海昏物语”系列,与您一同解读海昏侯国遗址中出土文物里的成语故事。

(1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肩水金关汉简分类集成研究”(19VJX010)阶段性成果)

(15)、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段趣事:“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都因为经久摩挲而多次断绝。这里的“韦”是啥东西?牛皮绳。

(16)、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原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获得新知识。”颜回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孔子点头微笑,表示认可。

(17)、(感谢我的读友,从使用湘里仁嘉的笔名后,暂时关闭赞赏功能。特别欢迎各位在文章后面留言、提出问题。)

(18)、(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19)、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20)、《说文》解释为:“圍,守也。从囗,韋声。”许慎解“圍”为“守也”,这其实是“韋”后来发展出的“衛”的意思。而把“囗”当作形旁,“韋”当作声旁。其实,古代的“囗”也读wéi。“圍”的本义,当是围绕的意思。后来,“圍”又引申表示计量单位,如指两臂合围的长度。《说文》把“圍”归在“囗”部。现代部首归“围”在“囗”部。

2、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1)、(韦编三绝的近义词):三绝韦编、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囊萤照读、引锥刺股、凿壁偷光;

(2)、(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

(3)、从原始字形来看,就是围绕城邑的意思。李银在《系统汉语》里有一段话,正合我心。“‘韋’实际上是‘囗’,可能是为了避免跟‘口’相混,而加上两个或三个足印,表示围绕而行的意思。”

(4)、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是讲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以至于多次将竹简的编绳翻断了。这相当于我们今天说把书翻烂了。

(5)、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曾拜许多人为师,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涉猎十分广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鉆研,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6)、综合上面的辨析,“韋”最初的意思是围绕,然后造“圍”字分化之;后来用作保衞,然后造“衞(衛)”字分化之;也用作违背,然后造“違”字分化之。借用作表示制熟的兽皮,或表示皮绳,如“韦编三绝”,结果流传了下来。今天的辞书,如新中国版《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字典》等,都把“制熟的兽皮、皮绳”这一义项当作“韋(韦)”的本义。

(7)、(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8)、三道编绳或为简策书籍的常制。根据武威出土的汉简编纶残留及书写空格,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提出“每一册用几道编纶,因册书的长短而有所不同。武威出土竹木简,有五道、四道、三道、二道之别”“木简似用细麻绳而竹简可能用丝纶”。研究战国竹书尺寸与编绳的关系,发现尺寸超过40厘米的竹书多为三道丝纶,如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河南省信阳长台关M1出土竹简古佚书,战国中后期的湖南省慈利出土竹书《吴语》、湖北江陵九店竹书及清华简、上博简竹书等。汉代简策书籍也多为三道编绳,如北大汉简《老子》为三道编绳。

(9)、指唐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三画家合作之《金桥图》。唐明皇幸潞州,道由金桥,羽仪甚盛,诏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令同制《金桥图》。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马,陈闳主之;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吴道玄主之;狗马骡驴牛羊骆驼猫猴猪貀四足之类,韦无忝主之。图成时为三绝焉。(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

(10)、“韋”的“围绕”之义,后来再造了“圍”字。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圍”字的演变。

(11)、“違”后来随着“韋”字的简化,简体字写作“违”。《说文》归“違”在“辵”部,现代部首归“违”在“辶”部。

(12)、(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13)、韦编:用熟牛皮编织成绳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14)、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15)、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16)、为了鼓励剧社孩子们的积极性,欢迎大家投下您的宝贵一票哦!(ps:每天可投一次)

(17)、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但心里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到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

(18)、许慎的解说,有三个意思:第“韋”的本义是违背之违;第“韋”是形声字;第制熟的兽皮,可以用来缠束矫正弯曲相违之物,“韋”被借用表示皮韋之韋。

(19)、许慎根据他所见过的古文和小篆只有两个脚印的“韋”字来作解析,因为两个脚印分列上下,以为是相背而行,所以解作“违背”。把在甲骨文中的会意字“韋”解为形声字。因为春秋时期以来的文献,“韋”用作“制熟的兽皮”,所以把“韋”的借用之义“皮韋”也揭示出来。

(20)、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3、韦编三绝的意思韦是什么意思

(1)、东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2)、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店匪钻仔称之为“竹简”。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

(3)、上图为《论语·知道》篇部分简牍,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简头平整,简尾处略有残损。此简为墨写隶书,文字端正工整,文意较为完整。

(4)、“圍”,形声字。现存最早的“圍”字,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也就是说,到春秋这个时候,“韋”经常被借用作制熟的兽皮的意思,人们才把“韋”的“围绕”之义,分化出来,新造形声字“圍”。

(5)、                           陈来

(6)、从上图的字形3的甲骨文,到字形8西周金文,逐步形成了“衛”的基本结构。从字形10到形成“衛”的楷书形体。从字形14到形成另一种写法的“衞”的楷书形体。两种写法稍有差别。

(7)、“韫”,后起的形声字,形旁为韦,声旁为昷。蕴藏的意思。《广韵》归“韫”在“韋”部,现代部首归“韫”在“韦”。

(8)、(出自)明·廖用贤《尚友录》卷四“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9)、《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10)、(韦编三绝的反义词):一暴十寒、偶一为之;

(11)、(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12)、儒家传统是重视读书、重视学习的。孔子堪称好学的典范,他最重视、评价最高的一个德行就是“好学”。孔子说,忠信的人很多,十里之地就能找到忠信的人,但是要想找到一个好学之人,却并不容易。整个“论语体系”里,孔子把“好学”当成一个非常难得的德行。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应该是我们学习文化的一个奠基人,这么说并不夸张。

(13)、(启示)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对于学过的旧知识,我们要经常去温习它,这样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体会,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些方面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4)、绝:断近义词:近反义词解析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15)、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16)、我们读书如果能做到韦编三绝,就一定会取的很大进步。

(17)、唐宋之问之父令文富文辞﹑工书﹑力绝人,世称三绝。(见《新唐书·宋之问传》)

(18)、2019年暑期两个月,剧社的王思锦和赵淼淼两位老师,带领孩子们辛苦排练微电影《韦编三绝》和《不耻下问》,准备参加“成语中国微电影”活动。

(19)、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

(20)、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

4、韦编三绝的意思和主人公

(1)、出处: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2)、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3)、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4)、(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5)、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匪店棕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

(6)、唐韦暠善判﹑李亘工书,彦伯属辞,时称“河东三绝”。(见《新唐书·徐彦伯传》)

(7)、后来成为簪头发的饰物,古时也叫“揥”(tì)。《诗经·魏风·葛屦》有“佩其象揥。”“象揥”就是象牙做的簪子,平日用来簪发,头皮痒时可以拔下来搔爬止痒。“擿”与“揥”古音相近而义通,故可借作“揥”。

(8)、(近义词)映雪读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9)、这张图包括三个部分。我们把这张图切分后,一一分辨。

(10)、春秋时期,由于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书籍只能用竹子制作的“竹简”来记载。制作竹简的时候需要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接着用火把竹签烘干后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一根竹签可以记载的字数有限,因此像《易经》这种篇幅的书就要用很多竹签,然后再用牛皮绳编联。

(11)、唐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为之作赞,卫象为之配诗,亦一时三绝。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

(12)、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13)、“韦”作组字偏旁,也可以作音符表音。如“苇、伟、炜、玮、纬、帏、韪、闱”等。

(14)、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15)、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能够举一反期待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6)、春秋、战国时期的“韋”(字形10)字多有省变,但主体形状不变。

(17)、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18)、竹简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确定尺寸的大小。例如:书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度要求是三尺,用作抄写经书典籍的竹简长二尺四寸,民间书信用的竹简长一尺,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候人们将书信称作“尺牍”。

(19)、这是1935年章炳麟贺其弟子黄侃五十寿的对联。

(20)、指晋戴逵所作佛像,顾恺之所作维摩画图,义熙年间狮子国所献玉像。

5、韦编三绝的意思和故事简介

(1)、不急,这个得从“韦”字的源头说起。“韦”字的繁体写作“韋”。先看一张网上的图:

(2)、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3)、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4)、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动中求静,则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养德养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人有一个“小我”开始的,如果能剔除“小我”,危害性的情绪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5)、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提出,古代存在简牍制度。早期研究者多认同此观点,但随着20世纪后半叶战国简牍的不断出土,研究者发现简牍并不存在统一的尺寸,进而开始怀疑是否存在简牍制度。实际上,简牍制度至少在秦代就已存在,2017年出版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伍):“御史上议:御牍尺二寸,官券牒尺六寸。制曰:更尺一寸牍牒。”也有研究者认为简长45厘米可能为战国竹书的常制。(贾连翔《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为中心》)简策书籍存在不同尺寸,笔者认为这是官方简策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被彻底执行造成的,民间尤为普遍,如郭店楚简有短至15厘米的《语丛》、上博简有长达57厘米的《性情论》等。

(6)、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7)、《说文》释为:“衞,宿衞也。从韋、币,从行。行,列衞也。”许慎的话是说:衞,指在宫中值宿、担任警衞的人。由韋、币、行会意。行是表示排列成行来护衞。许慎关于“衞”的字义分析、结构分析,应该都可以认可。

(8)、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9)、令人惊叹的是,海昏侯墓是迄今所见随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据专家推测,出土的竹书《论语》极有可能为失传已久的《齐论语》,在经学研究、版本学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10)、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为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1)、接洪只祝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

(12)、(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废寝忘食地学习。

(13)、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14)、(例子)这种映雪读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15)、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16)、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17)、1935年3月23日,黄侃五十岁生日,章太炎送他一副寿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97句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韦编三绝的意思韦是什么意思)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