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陆王心学
(1)、古代科考每三年一次。从隋朝开考到晚清科举结束,全中国1300多年产生了多少进士呢?10多万个。其中江西多少个呢?1万多个,占全国1/10强、1/9之弱。其中抚州多少进士呢?2450个。占全省11个设区市第三(第一名是吉安,第二名是上饶)。金溪县出过224名进士。这是什么概念呢?全国的县大概有2800多个,全国1万多进士,一个县平均30多个,而金溪一个县就出了224个进士,七倍于全国的平均数。
(2)、一般都讲陆九渊是唯心主义者。是的,陆九渊的思想是有唯心的成分,他的“心即理”的思想是会把人们带进物质和意识颠倒的泥坑里去,而且他也不注重人民的力量,不注重社会实践、群众实践。这些唯心的东西都是我们要加以甄别和扬弃的。
(3)、陆九渊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卒于光宗绍熙三年(陆九渊卒于是年十二月中旬,西历为1193年元月),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人。陆氏兄弟六人,学术上较著的有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位,而陆九龄与陆九渊号称“江西二陆”。陆九渊幼年便喜好深思,思想性格成熟较早。约四岁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陆九渊竟深思至忘寝食。十三岁时,觉孔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又从古书上读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觉悟到“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以至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开辟心学之路。
(4)、的确,陆九渊十分重视“本心”,大量使用“本心”概念,例如:
(5)、他将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加以综合,提出其心学的主旨在于明理、立心、做人,这也是其心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6)、北宋周敦颐、二程、张载及邵雍,或为师友,或有亲谊,相与论学,共同建构了影响深远的理学。到了南宋,理学得到重大的发展,朱熹、张栻、吕祖谦分别为道南学派、湖湘学派、浙江之学的重要代表。朱、张、吕并称“东南三贤”。这三家之外,陆九渊同样卓异特立,创建了与朱熹理学相并立的心学,称为象山心学,也是江西之学的主要代表。陆九渊强调其心学是自读《孟子》而得之,是对孟子之学的发明。陆九渊是通常所谓宋明理学的心学一派的开创者。
(7)、王阳明晚年对陆九渊的学说极力称赞,对朱熹的学说则加以批评。虽然如此,但他认为陆九渊和朱熹在“格物致知”的解释方面是相同的,二人体现的都是“主知功夫”,故而提出的是“知行二分”说,而他自己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则与二人不同,所以才提出了“知行合一”说。
(8)、如他认为人不应受外物所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成为“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
(9)、宋儒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函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10)、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11)、有些人认为,陆九渊是个“狂”人,不怕天高地厚,他有一首诗,口气大得很:“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南斗、北辰都是天上的星辰。他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伸个头到天外望,没有像他这样的人。但是,陆九渊是心大志大的思想家,绝不是空喊口号的楞头青或自大狂。
(12)、(4)《与傅克明》,《陆九渊集》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6页。
(13)、科举是什么概念?科举不完全等于考大学。现在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只是拿到一个学习四年、三年的入学资格,跟你将来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什么身份什么编制(干部身份职工身份、行政编事业编企业)没有直接关系。
(14)、1481年,王阳明的爸爸王华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还是第一名,中了状元,来到了北京,进了翰林院,皇帝旁边的高官了。
(15)、但是,陆九渊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一腔热血,不以科场失败为耻,不以官场得失为念,在野就一心办学,培养人才,报效国家,在官则忠于职守,竭尽臣子之义,最后死在任上。
(16)、 佛教中“顿悟”是指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实现瞬间领悟佛法要领。陆九渊“发明本心”式的“顿悟”强调突破物欲的遮蔽,认清自己进而达到认知世界的境界。这种认知方式强调自我内省,在处理内与外,物与我的关系上主张由内而外,由我而物,朱熹称之为“上达而下学”。这和朱熹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由外而内,由物而我的“下学而上达”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反对陆九渊的人认为“顿悟”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流于虚幻空寂而不自知,用到教学上可操控性太难把握。但现代心理学实验已证明了“顿悟”“灵感”是具有科学性的。
(17)、所以,陆九渊读书悟道的“潜省居”列入旅游线路。
(18)、(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9)、王阳明悟道的那个山洞“玩易窝”和后来居住读书的“阳明洞”,每天都有许多人去参观。
(20)、1172年,陆九渊34岁,来到临安(今杭州)参加省试。考是吕祖谦、赵汝愚、尤袤三人,都是当时的声名赫赫的名宦学者,尤其是那吕祖谦,就是后来发起和主持那场鹅湖之辩的人,正是在那场辩论中,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各执己见,激烈交锋,深度交流,共同推动了中国儒学的深入思考与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吕祖谦自己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开创婺学,导浙东学派之先声,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就是这么厉害的高官大学者做考官,当他一看到陆九渊的考卷,击节再大叫:“这一定是江西陆子静(陆九渊)之文,此人断不可失也!”要知道,当时在宋代,已经普遍实行“糊名法”和“誊抄制”。什么意思?就是考官阅卷之前,先由人将考生的姓名糊盖,再由专人把考卷誊抄一份,再送考官评阅。所以,吕祖谦从这份考卷上是不知道陆九渊的名字,连笔迹也无从辨别的。这一年,陆九渊高进进士。所以说,陆九渊并不是考场失意才说那些话,实际上他倒是考场老手,他对科举的不屑与批判,是因为对科举制度、当时追名逐利的学风有深刻的认识。
2、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对与错
(1)、陆九渊认为,学习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的精髓上,不必纠缠于细枝末节上,只要根本把握好了,自然能够一通百通,正所谓“一是皆是,一明皆明”。他认为这样读书才可久可大,而且是一种简易高效的读书方法。他说:“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简易而已。”“苟有根本,自能不懈怠不倦。与同志切磋,亦何患不进学。”他批判那种重末轻本的读书方法,指出如果本末倒置的话,终将本末俱失。如果血脉不明,只知沉溺于章句那是无益的。他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于其端绪之知不至,悉精毕力求多于末,沟浍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终,本末俱失。”他认为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独其学不造本原,而悉精毕力于其末”。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
(2)、然而,陆九渊也意识到“存心”与“养心”毕竟是循序渐进的两种工夫进路,因而他常单独论述“存心”:
(3)、人首先要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其广,吾立身于其中,须是大做一个人。”(6)
(4)、可是,没想到,王阳明,12岁,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孩,把头一摇,说:“不对。您讲错了。”
(5)、然而陆王对经典和经学也不是全然不顾,与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相关,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6)、有人讲,这怎么做到呢?我们就是普通人呀,哪个没有点私心呢?怎么能做到呢?做到了这五种人,那不是圣人啦?
(7)、知行合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8)、终其一生,陆九渊不畏权贵,不走寻常路,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思想,同时,他还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他的思想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300多年后,明朝的王阳明接过他的衣钵,将“心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600多年后,在西方,陆九渊也遇到了另一位知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也同样发出这样的呐喊:“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本能。”在思想的王国里,陆九渊始终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桂冠,他将永远闪耀在人类历史的灿烂星河当中。
(9)、③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们都善于写婉约词。
(10)、与陆九渊不同的是,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彻底的“唯心论”,他明确指出“心即物”。 尽管这样的认识是在龙场顿悟之后产生的,但在龙场顿悟之际,阳明恐怕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由此看来,王阳明在龙场悟得的“心即理”应该比陆九渊的“心即理”更加“唯心主义”。
(11)、第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
(12)、(4)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但最后结果失败。
(13)、三四岁时曾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以至于“深思至忘寝食”,极善于发问。
(14)、他在京城遭贬,返回江西办学,象山精舍(后来成为“象山书院”)落成时,他写下《贵溪重修县学记》,号召大家要树雄心,立壮志,立志,要大其心,大其志。
(15)、(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16)、事实上他与禅宗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本体论方面都是以心为本体,在心性论方面心都具有主宰性。在修养论方面,两者都具有非理性色彩。在境界观上,圣佛实质上也是一样。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17)、此时,他的心学经过不断的深化和完善,已经达到了完成阶段。第二部分(陆九渊心学体系)陆九渊对朱熹哲学结构中的最高范畴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强调心的主观作用。
(18)、对陆九渊来讲,每个人都有孟子所说的异于禽兽的“本心”“赤子之心”和“四心”,这些心作为反映者和承载者容纳、贮存了常人理解的作为对象性内容的、外在的仁义礼智之理,就像美味佳肴使人喜悦一般,理义也可以使自我之心感到心旷神怡,因而人的内心一定会欣然接受它们。如果把“心即理”解释为“心就是理”或“心等同于理”,那么由“心具理”到“心即理”显然存在思想的跳跃和逻辑上的缺环。但是,假如把“即”诠释为“靠近”“接近”,那么所谓“心即理”也就可以训解为心靠近理、接近理,如此由“心具理”推出“心即理”也就顺理成章,也就合乎逻辑了。陆九渊反复讲“心即理”,把外在的理置放于人内在的心之中,最终目的指向从儒家责任伦理学来看是要求人修养心性,做到尽心、穷理:“所贵夫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20
(19)、(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0)、中国人对做事讲究。事,不能做坏事,也不一定是做难事、做急事、做大事,但一定要做好事,还强调,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干坏事。
3、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杨柱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理事,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研究员、主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江西省国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江西省国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学术领域为儒家哲学、宋明理学。
(2)、他曾讲学于贵溪(今江西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学者习称象山先生,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
(3)、陆九渊还在象山东坡筑亭讲学,阐释理学,听者多达数百人。当地曾经闭塞的民风有了很大改观。由于政绩卓著,各级主管官吏纷纷列举陆九渊的事迹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4)、陆九渊“心学”的核心内容与中华文化的基本问题
(5)、这两棵树说是陆九渊兄弟俩栽的。至今近900来年了。现在,潜省居的“兄弟树”十分茂盛。
(6)、(3)《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0页。
(7)、(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陆九渊为什么要讲“心即理”?它的责任意涵何在?笔者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涵大概体现如下:
(9)、(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0)、心既是总体心,是超越时空、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天地之心,因而它无限广大。虽然这一普同之心落实下来构成了具体的自我之心,但自我之心又是与圣贤之心同一的,只要尽我之心,就可尽性知天,达到与天和同的境界。
(11)、一是为责任伦理提供本体论依据。陆九渊阐释的人的“本心”如同孟子的良知、良心、良能一样,他言说的“本心”是人固有的、先天赋予的“仁义之心”“四端之心”,它们是融人的本性与道德理性于一体的精神本体。这一天然本心预示着人既有可能又有必要承担起修养心性的道德责任。陆九渊告诫朋友要以强烈的道德义务感,随时随地“弃去旧习,复其本心”,以一种所谓勿忘、有敬的态度去做事,注重积善积义、善养浩然之气,以“不愧古人”
(12)、陆九渊早年因“宇”“宙”二字体悟到“无穷”的含义,进而提出吾心与宇宙存在一种“即是”的关系。结合《孟子》的天赋良知良能,陆九渊将“本心”的内在道德含义与宇宙的时空“无穷”含义联系起来。本心即是理,“此理塞宇宙”,宇宙为无穷。陆九渊常常以“此心此理”来表达心与理的一致性,实质也就是“本心”观念的含义。宇宙的无穷含义则为此心此理具有超越具体时空并且当下呈现的特性提供思维导向的基础,也构成此心此理的一个内在含义。陆九渊所着意强调的是,此心此理原本就是超越时间上的千万世之前与千万世之后而相同,也是超越空间上的东南西北而相同,不同时空和地域中的圣人所具有和呈现的本心是相同的。归结起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此提升人在天地之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精神上“须大做一个人”。
(13)、你看,在那个农业文明的时代,在那个小农生产的金溪,怎么就产生了这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呢!?
(14)、古所谓责成者,谓人君委任之道,当专一不疑贰,而后其臣得以展布四体以任君之事,悉其心力,尽其才智,而无不以之怨。人主高拱于上,不参以己意,不间以小人,不维制之以区区之绳约,使其臣无掣肘之患,然后可以责其成功。故既已任之,则不苟察其所为,但责其成耳。5
(15)、二十四岁以《周礼》乡举,三十三岁又以《易经》乡举。
(16)、陆九渊主张读书“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总会遇上“未晓”之处,这时就需要“涵泳”,需要沉浸其中细细体会,难懂的地方不妨权且放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切不可慌慌忙忙、急于求成。
(17)、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18)、“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是《陆九渊集·语录下》中的一句话,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提出了“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观点。
(19)、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得黄钟大吕之气,能养之至于必达,使瓦石有所不能压,重屋有所不能蔽,则自有诸己至于大而化之者,敬其本也。38
(20)、陆九渊讲完课后,朱熹走上台,说:刚才陆先生的这堂课很重要,很深刻,“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疾”,切中了时下的要害,击中了当下干部队伍、学者队伍的思想要害。我们在座各位、“凡我同志”,“当共守勿忘”,“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大家都不要迷于“人德之方”,都来做君子,做圣人,做正人,不要做小人。
4、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1)、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诗中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2)、释义:涵泳:深入体会,此指沉浸玩味于诗书之中。
(3)、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义利之辨”也好,“辨志明心”也罢,这个“辨”字非常紧要。杨立华先生对此有深刻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是各种要素的权衡、综合,在各种权衡、综合中,对发心动念那一念之微的分辩是至为关键的。做一件事“最根本目的是什么”,初心是什么,这是君子小子的分野。陆九渊“辩”的说法非常可贵。人的行为,这一念之差、一念之微是分别善恶的根本:你到底是想成为一个好人,还是想成为一个坏人,你到底是出于利之心,还是出于义之心,你到底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都在这一念之微。这是陆九渊最发人深省、最大震撼人心的地方,这一念之微的分辨是心学得以挺立的根由所在。(9)正像陆九渊自己所说:“某观人不在言行上,不在功过上,直截是雕出心肝。”(10)看人看己,不看你怎么说、不看你怎么做,也不看你有多大的功,有多少的错,而是直接把你看穿,看到你的心里去,看你的心思、初心、动机,这样的一种庄严深刻的态度,这样的一种“雕出心肝”的灵魂拷问,真是让人凛然。
(5)、作者简介丨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
(6)、33岁(1171年),陆九渊第三次乡试,第二次中举。这就叫做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
(7)、这不是野史的道听途说,而是在正史《宋史·陆九渊传》的记载,是中国文化史里正儿八经的东西。
(8)、今天,那块刻有完整的《白鹿洞书堂讲义》的石碑还立于白鹿洞书院的北碑廊。去庐山旅游的人们,一定要去现场亲眼看看、大声读读这篇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的经典教材呀。
(9)、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图片取自网络)
(10)、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11)、意义: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2)、在做人的问题上,陆九渊的心学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拿做人与科举、做官对照,主张“人人都要立志做人”。
(13)、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挥了其心学。江西抚州是象山学派的重镇,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心学。今南昌城内的象湖相传为陆九渊当年在南昌开坛讲学之处,“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
(14)、二则是主体化。他之所以讲“心即理”,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程朱因过分凸显“格物致知”“道问学”而造成的“支离”所带来的人相对于理的被动性、强制性。理即是,道即是理。陆九渊从“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1出发,指出东西南北人与物心同、理同,而道体现在人这一主体身上就是仁义之道:“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22这里,陆九渊把人道归结为仁义之道,仁义不仅是道,也是人的本心、良心,于是心就是道,而道就是理,由此他必然得出了“心即是理,理即是心”的结论。如此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孟陆一脉,孟子既凸显仁义之道,又视仁义为心,陆九渊所理解的道实际上就是理,据此逻辑上他就顺理断言“心即理”。“心即理”的责任伦理意味体现在:既然仁义成为主体精神世界的固有要素,那么行仁践义的道德责任就是人分内的事,并注重发明人的本心就可,这就为人实现行道的使命提供心理支持。陆九渊意识到,道或理虽然为我本心固有,但它又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人砥砺学习,要像孟子讲的那样“幼而学之,壮而行之。”(《孟子·梁惠王下》)为学“当孜孜进德修业,使此心于日用间戕贼日少”为此,他劝导士君子应当把少年学道、壮年行道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故少而学道、壮而行道者,士君子之职也。”24
(15)、 “顿悟”教育思想下老师的角色定位,我们认为用“顾问”这个词比较合适,因为老师重在关键之处以简单准确的刺激点化学生,刺激学生“顿悟”的实现,其他时间更多的是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积累、领悟。
(16)、代表上天管理、调遣民众是君主的责任,分担君主的责任是官吏的事;不能管理、统帅好民众,那是官吏的责任,而官吏邪恶,则是君主应当承担的责任。所谓“朕躬有罪,加以万方”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有“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才是值得提倡的君主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
(17)、有一次,陆九渊代表父亲去贵溪看远房侄子陆筠。一伙草寇洗劫了贵溪县城,唯独陆筠居住的主簿厅完好无损。有人就说他通匪。而上级也不问青红皂白,先免了陆筠的职,让他等候调查处理。
(18)、第“心”就是“志”,修心就是立志。天地宇宙,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须立志“堂堂正正做个人”,所谓“三军可夺帅,不可以夺其志”。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哪里来的?孔子来的。哪个发扬光大的?陆九渊。
(19)、多么了不起,14岁的人,还是一个孩子,初中生吧,就说:“我的事是宇宙的事,宇宙的事就是我的事”。我个人除了宇宙的事,就没有什么事啦。
(20)、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相关书籍此为理一;
5、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反省
(1)、贵溪“象山书院”,据说这四字是明正德皇帝题写的。象山书院的遗址为今贵溪一中。
(2)、说也奇怪,陆九渊似乎在先天气质上就与众不同,“举止异凡儿”,他是思想内向的,不活泼,多深思,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多大,到哪儿才到头。由于思考过多,可能影响健康。直到14岁,手和脚都没有温暖过。也由于思考深入,少年时代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现在叫潜意识。他听别人读程颐的文章,就觉得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又感到程颐跟孔子、孟子的说法有区别。他第一次读《论语》时,喜欢曾子的观点,不喜欢有子的说法,曾子多讲心性修养,与他的潜意识比较合拍,所以产生共鸣,而有子讲行为修养,讲合群。陆九渊性情孤僻,不合群,所以他不喜欢有子的话。他15岁时写一首诗,其中有“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的诗句。心斋是《庄子》的用语。庄子认为听话不能只用耳朵,特别要用“心”。这符合心学特点,陆九渊就加以采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82句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对与错(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