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27句曾国藩打战(曾国藩打呆仗 不取巧)

曾国藩名言打呆仗

1、曾国藩打仗打呆仗

(1)、曾国藩以及他的经典语录安庆保卫战,清军和太平军都下了血本安庆保卫战,可以看成是天平天国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安庆的失陷,让起义军由战略的进攻,转向防御。在安庆战役中,曾国藩将他的策略发挥到极致,而太平军,也几乎找到了反制的手段。

(2)、下面我简单讲一下仗是怎么打的,讲安庆之战。安庆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安徽省的省会,在太平天国打下安庆以后省会才搬家。安庆在长江的北岸,东面有一个小城市叫枞阳,在它南面长江南岸有一个小地方叫祁门,曾国藩大本营驻扎在祁门,合肥在安庆之北,武昌在它的上游,天京在它的下游,“天京”是太平天国的天京,现在叫南京。曾国藩打安庆的时候已经把九江打下来了,第一支部队是曾国荃的5000人,开到安庆城北;第二支部队是杨载福的水军1万人,打下了枞阳;清军主力在安庆的北方,一个是多隆阿,一个是李续宾。曾国荃到安庆以后在三个月之内挖壕沟,到八月份总算把壕沟挖完了,杨载福在枞阳把长江控制了,安庆南面过不去了,太平军要救安庆,只有从北面攻。安庆是太平天国很重要的城市,清军知道太平军一定会来救,所以他们把主力放在北面。

(3)、但是曾国藩也真的是命好,没有身处长江中下游,而是湖南这样较为封闭的内地,使得太平军不能横冲直撞,当然,湘军的确是有些实力的,湘潭战役后,太平军不再继续向湖南进攻,应该也是忌惮湘军。

(4)、20)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

(5)、勘察地形一般找背山靠水之地,既可以防止偷袭,也可以保障饮水供给,当然也得给自己留下退路。壕沟一般深一尺,是用来防止对方步兵的,挖壕沟的土也要搬到较远的地方,避免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壕沟。花篱,不仅要高,而且有两三层之多,是用来防止对方骑兵攻击的。

(6)、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7)、湘军与太平军前后大大小小的战役持续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个结果的取得,都得仰仗曾国藩六字战法的后三字:打呆仗。

(8)、所以他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9)、咸丰二年底,太平军北伐,在老家为母守孝的曾国藩奉旨办“团练”(也就是民兵)。到长沙城后,曾国藩初建湘军,没有正式的军队编制,全需自己解决军费问题,这个官场上的另类不可避免的动了当地官僚的权利奶酪。他的湘军和当地绿营军多次发生摩擦,却没有一个军政官员出面调停,他这个二品大员也差点挨了兵痞的刀。最后只能含恨离开长沙,去偏僻的衡阳。曾国藩的那句名言就是这个时候横空出世的:“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到了衡阳没有办公地点,没有职权,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没有朋友来帮忙。另外一个最大的困难是,文人练兵在大清是头一遭,没有军饷,皇帝不信任,他的湘军和绿营兵一比就像是私生子一样,曾国藩面对的最大敌人不是太平军而是旧体制。曾国藩晚年曾说过:“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说,曾国藩的一生,与太平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这句话说的既沉痛而又深刻。这也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痛代价。

(10)、10)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11)、比如九江之战,就吸引了韦俊、陈玉成所率的太平军,并成功在半路歼灭了韦俊所率的太平军。这一点,就是拼部署了,要有围点的决心,还要有其他军队帮助打援,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弱势敌人。曾国藩运气还算不错,石达开与陈玉成的军队,都停滞在了安徽、湖北。否则,估计湘军要拿下就将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

(12)、戈登获胜的消息很快就回到了英国,英国人都称赞这种先进的战术。后来随着其他欧洲国家访问英国,这种战术也普及了。

(13)、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14)、言传身教,使得湘军成了一支有灵魂的队伍,具备了超强的战斗力。

(15)、12)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16)、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注意顾护阳气,着眼于一个“藏”字。

(17)、湘军是曾国藩的发明,它产生于清王朝的不经意之间。1852年的时候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帮办团练,组织乡民搜索土匪,给他的这一指令很清楚,这不能体现出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重用。为什么呢?因为像曾国藩这样的帮办团练大臣咸丰皇帝已经任命了45个。团练在中国是一种不离乡的武装组织,既不离开家乡的,也不一定集中居住,有事的时候一起出来防止土匪的作乱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咸丰皇帝的本意是让他保境安民。曾国藩知道这样小打小闹的团练是不解决问题的,所以他创造出一种新的军队出来。

(18)、24)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19)、10)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贵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坠堕。

(20)、最著名的两个案例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打江西吉安和南京,用三条战壕和3条墙,像一条大蟒蛇一样牢牢的包裹这城市。 人送外号“曾铁桶”“蟒蛇精”。

2、曾国藩打战

(1)、读书上曾国藩靠得是勤勉和踏实打通科举路,靠的全是笨劲。在工作上也是“拙”的可以。他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2)、这种战术是曾国藩在打太平军时屡战屡败后发明的。这种战术不同于其他战术。这种战术是先自卫,再逐步进攻敌人。

(3)、这样虽然看起来慢了一点,但是胜率高,最稳定,从长期来看,反而是快的。

(4)、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5)、我是辰禾-黄凌,这是我在007写作第61天,第18篇文章。

(6)、借给曾国藩贺寿之机,送来十六大包“战利品”。

(7)、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旦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8)、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9)、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先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先求自保。翻看清军抗击太平军的战史,你会发现曾国藩打了13年的仗,竟然没有一场战役可以称得上漂亮,都是熬出来的。但最终的胜利却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这个胜利就如果子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用常人看来最笨的办法打赢了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那么多聪明人都没办法打赢的战争。

(10)、时下有一句特别鸡汤的话也非常适合曾国藩。“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一生最“拙”的一件事情让有书君也不得不钦佩,虽说事情很小,但是却能见证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写日记。

(11)、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12)、不料当年冬天忠王刘秀成却直接从南路开到曾国藩的驻地,吓得曾国藩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却没有想到李秀成没有继续进攻武汉,反而转向江西,假如当时李秀成直接把曾国藩给拿下了,估计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了。

(13)、曾国藩看到批复后,感叹“安得此药石之言”。

(14)、Q:作为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交手打了一辈子仗的人,他们去世之前在枕旁都放着《曾文正公全集》,在他们一生的军事博弈中各自使用、借鉴了曾国藩的哪些军事战略思想?第二个问题,曾国藩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战略又有什么启迪?

(15)、不要觉得曾国藩一生都是顺遂的,他其实不是天生就会这些东西,他一生中也有很多的人生低谷。他也是自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逆袭”,所以当你负债累累时,想要咸鱼翻身,需领悟曾国藩的“三不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父亲过生日,郑小珊前来祝寿,他是曾国藩的老乡,当时曾国藩刚入翰林院,得意忘形,拉着小珊夸夸其谈,口无遮拦,有的说没的也说,惹恼了郑小珊,于是郑小珊愤怒离去。

(16)、“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

(17)、在坦克等技术装备大量运用前,壁垒战都是最高效率的战斗方式。湘军、太平军将领能力特征;

(18)、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9)、湘军步兵多,在野战中多次被太平军伏击,在运动中多次被歼灭,所以湘军逐渐开始以围困为主,每到一地,先深沟高墙修营地,围困太平军,所以看起来虽然慢。但是人数多的太平军反而被人数少的湘军围困在据点里。

(20)、左宗棠成名较晚,他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和帮助。左宗棠经常谩骂曾国藩。

3、曾国藩打呆仗 不取巧

(1)、而由于双方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都有限,如何突破壁垒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湘军在进攻安庆的壁垒时,也是无可奈何。

(2)、曾国藩每次占领一个地方,为了保住这个地方,就先给自己搭了个营。曾国藩修建的营寨很有特色。他先在外面筑了一堵高墙,然后在高墙外挖了一条深沟。

(3)、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沿岸战略要地,古人云“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安庆失守,意味着天京门户大开,这样一来,清军北可以通过江北大营向天京发起总攻,西可以自安庆,沿江进攻,水陆并进,长江天险将不复存在。

(4)、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清朝原来的军队是我们大家经常提到的八旗和绿营,当时的八旗有20万,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北京,叫京师八旗,还有一部分在各地驻防,大概有35个驻地。京师八旗主要是护卫北京的城门以及各种各样的事务,10万人。驻在各地主要的任务是监视汉族军队,我们知道西安、南京、广州都是八旗的驻地,他们在城市里建单独的满城。这是八旗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绿营,60万人,是分省驻扎的。这些部队是非常分散地驻扎,按照我看到的材料,在一个地点驻扎的人数最多的是200多人,驻扎最少的只有一个人,一个驻扎点大概是20人、30人到50人,这是标准的驻扎点。为什么这样驻扎呢?这和清军的任务有关。清代是没有警察的,平时各种治安事务都是由军队完成,所以说这支军队本身是对内的,不是对外的,这跟太平天国是一样的。湘军是专门的作战部队,与八旗绿营都不同。

(6)、5)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7)、军营的规定也很简单,军官们也不太在乎级别差别,只看谁负责哪一摊事。

(8)、历史上风流人物众多,大多是天资聪颖,或是王侯将相、世代大儒的后代。这些人放于现代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利人和,不成功都是没有道理的。就像王思聪他的起跑线简直就是我们的终点。然而如此幸运的成功人士毕竟凤毛麟角,那我们这些草根儿的平庸之辈就无出头之日吗?非也,今日,有书君就带大家认识一位“笨到极致”的大官儿,——曾国藩。

(9)、回想起过往的生活经历,大抵所有能让生活或自身改观、变好的事情,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并且“坚持”一下。譬如高考、研考、博考、国考,譬如减肥、跑步、健身……都不是什么上刀山、下火海的难事,大家也都知道坚持到底就能胜利,但依然有很多人或临渊羡鱼或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更有甚者,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想想是否就有你),所以才有那句话:“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很多人早早就已放弃”。

(10)、要做到这点,关键是先得“结硬寨”,通过规律、自律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把自己的健康管理好、心态打磨调整好、进步和优势保持积累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不退缩,能耐下性子、扑下身子“打呆仗”,勇敢面对和解决。

(11)、②,曾国藩打仗讲究“结硬寨、打呆仗”。先到一个地方先挖战壕和垒城墙。

(12)、我之前从战役层次写过经略为何是杨镐、分兵的合理性、明军何以打不过清军。如果从更高层次分析,就会有新的发现:前线为何没兵?为何没钱?为何要催战?我就从万历角度来谈一下。调兵遣将56岁年春(万历四十六年),大七岁的努尔哈赤在辽东作乱,袭陷抚顺,并歼灭辽东总兵张承胤所部。这时候经常“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听到这个消息,更加虚火攻心。

(13)、“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把进攻转变成了防守。

(14)、曾国荃就是坚决执行这个策略,而获得了“曾铁桶”的称号。这个战法虽然不灵活,但在跟太平军作战中屡战屡胜,很实用。

(15)、实际上,纵观历史,无论是明末洪承畴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还是后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壁垒战,都是统治者最有效的方法;概因起义军多负担小,来去自由,统治者有“守土之责”,难以自由。

(16)、显然没有傻到坐以待毙的敌人。敌人一定会骚扰、进攻,避免这个包围圈形成的。此时,曾国藩“结硬寨”的战略定力显现出来了。他手下的湘军,根本不和你恋战。敌人来袭,一排子火枪就打退了。只要敌人一退,湘军就开始挖壕沟。如此循环一段时日,壕沟挖好后,湘军干脆直接窝到寨子里不出来了。

(17)、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中国的问题,尤其是内部的问题,如果用西方的方法来解决,毫无成功的可能性;但中国的问题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国家一点生气都没有。回到湘军,如果按照西方化的方式建设军队,首先应该建立海军,然后建立近代陆军,这样的方法和这个国家工业化有关——首先要有国家工业化,这又和近代教育有关,要建立一个近代教育体系,这些在当时是办不到的,曾国藩是办不到的。

(18)、更重要的是,湘军的兵是由军官回乡下招来的,招的是家乡子弟兵。所以它的动员成本非常低,几乎不要花什么钱,不需要花更大的力量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动员出一支军队。这种方法能产生一种惊人的效率,首先是消除了清朝军队一战即溃的现象,另外消除了败不相救、胜不相援的积习。加上师生、同乡这些当时非常富有感情的纽带,形成湘军的凝聚力。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湘军“同乡”、“师生”这种凝聚力是不会长久的,所谓的凝聚力就是共同利益——有肉大家一起吃。到了后期湘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好好干活升官发财,另外打下一个城市后允许开城抢劫,这在当时非常流行,这也是后来后患非常严重的一种做法。

(19)、例如,唐太宗样样都行,谈书法,唐太宗书法好;论武功,唐太宗武功好;论诗,唐太宗诗也比别人高明,所以唐代的文化那么盛,因为唐太宗行,才有那么高明的部下,这就在于上边的领导。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还能当领袖?人家凭什么听你指挥,所以第一自己要有本事。

(20)、学者张宏杰研究发现:督抚级官员每年灰色收入平均是18万两。

4、曾国藩 打硬仗

(1)、左宗棠与曾国藩渊源颇深,两人都是湖南长沙府人士,左宗棠虽然比曾国藩要小上一岁,但是年轻时候的成就却是要压过曾国藩一头。左宗棠是一个天赋型选手,15岁便参加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二十岁更是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在那一年,大他一岁的曾国藩才考上秀才。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更是被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属于典型的年少成名。

(2)、曾国藩从建立湘军的开始,就特别注重将领的选拔和军事训练,他按照戚继光的训练方法训练湘军,所以湘军人数虽然少但是都是精锐,战斗力强。

(3)、10)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曾国藩打仗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湘军的这种“结硬寨”的办法使得太平军对他一点没有办法。太平军是比较骁勇能战的,但是跟湘军打,只要碰到这种路数的部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湘军的办法,大战术就是围敌打援,不停地包围城市。

(6)、从1862年春天曾国藩就让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围困天京,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时间长达两年,期间李秀全曾建议洪秀全撤出天京,但是进了天京“小天堂”的洪秀全哪里还愿意出来,两人发生争执,也导致太平天国军心涣散。

(7)、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8)、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9)、可是,好景不长。1855年的湖口之战,曾国藩被石达开烧毁战船百余艘。气的曾国藩再次愤而跳水,好在这次不是自尽,而是逃跑。然后么,曾国藩得知自己指挥作战的旗舰竟然被石达开所获。曾国藩再次羞愤难当,骑马就要往太平军阵中冲,打算以死殉国。结果当然毫无意外,肯定被部下给拦住了,要不然湘军也就没了灵魂。

(10)、有人说,左宗棠明明年少成名,才气无双,却一生都在追逐曾国藩的脚步,所以他不服曾国藩,处处与他不对付。其实不然,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对付,无关乎私仇,更没有嫉妒,更多的只是两个人性格不合罢了。

(11)、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12)、很多能臣、良将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有不怕失败,绝不放弃的韧性与坚持。他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最终取到了成功。

(13)、(萨尔浒的胜利不在战场,在京师)调军队各地督抚自然会以各种理由不让调兵,或者把弱军调出来;废将调兵没有发言权。

(14)、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知足天地宽。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5)、曾国藩打仗也不走捷径,湘军每到一处便安营扎寨,将进攻任务变成防守任务,一点点地蚕食着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这便是“结硬寨”。

(16)、(历史)这趟车是不可能直接达到目的地的,达到目的地之前有很多的转折,我不知道在哪儿转折。(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中部地区,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地区(的人),他们提出的方案最终不可能是一个很长久的存在。尽管我个人是非常强调西方化的,但是我也看到这一点,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特点。这个题目很大,我们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真正地解决,我自己也没有考虑成熟,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上来。

(17)、16)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18)、我在一些资料上也看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说曾国藩的这种打法就是缩在乌龟壳里一步一步往前蹭,仗着龟壳硬走得慢罢了,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内讧,气数尽了,怎么可能有曾国藩的成功?

(19)、英国人戈登参加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充分体验了曾国藩的战术。他学会了这套战术,并将其应用于平息苏丹战争。

(20)、《曾国藩家书》中提到:“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总结曾国藩的生平,是不断遭遇挫折,但依然要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的奋斗史。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的挫折:“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江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屯之。”

5、打呆仗的曾国藩

(1)、当然了,无论举人还是秀才,那都算是十分难得,二人在弱冠之龄,由此成就,也是极其拔尖的了。但不管怎样,左宗棠是走到了曾国藩前面,当左宗棠志得意满的进京赶考时,曾国藩还在为乡试而苦读。

(2)、自登记以来,一直较省,内帑有1500万两,拿出300万给辽东。在三个月内饷就筹齐了。

(3)、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4)、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5)、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汉人,且都是实力与威望并重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随便哪一个都有着撼动清王朝统治的实力。清朝统治者对于他们是又爱又恨,一方面需要他们的力量来维护统治,一方面又害怕他们不服从自己。

(6)、其次还必须有机会,你有了本事,机会未到,命运未到,也只能在茶馆里吃吃茶、吹个牛,还有人听听;你说你本事很大,但这个时代不属于你,命运不属于你,那没有用的。

(7)、“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8)、曾国藩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高水准的,为臣之道、以及他后来所做的事情都可以证明他是19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还有一点,他不是太保守。中国第一个比较西方化的运动是曾国藩发动起来的,中国最早派学童出国留学也是他派出去的,他有开明的一面,他对新事物不是完全拒绝的。我们这个国家表面上是追求新的东西,每过十年就进入一个新时代,可是经过了几个新时代以后我们发现国家还是守旧的,真正主宰国家几个世纪的还是保守主义。

(9)、5)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

(10)、在这种步步为营的整体策略下,围点打援也是重点之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不单单是围困,也在于打援,但和传统思维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大规模野战不一样,曾国藩的打援,依然走的拙战之路,打援,依然靠的是坚固的营寨,以及超乎常人的耐心。

(11)、前几天卧床休息时,看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虽是历史小说,也极力吹捧曾国藩,但是在字里行间也能够看出曾国藩在军事上的无能之处,可以说,由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没有一场胜利的。

(12)、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13)、在训练当中曾国藩非常注重守营,在军营里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当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规定时间站到子墙上。比如第一条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第五条规定,灯时(晚上)派三成部队站墙上,一直到部队全部作业完毕了,还要换10%的部队站在墙上防止夜袭。

(14)、清朝时,例如山西乡试每次中举2-300人,平均每年100人左右,现在清华北大每年在山西录取200多人,何况会试殿试比乡试难百倍,曾国藩27岁中进士,当时翰林院中进士平均年龄37岁,愚笨只是曾国藩自谦,居然有人信了?!

(15)、事后曾国藩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懊悔不迭,此后他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

(16)、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17)、建设军队,先建设好你的脑袋,你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去做,要先武装起来你的大脑。

(18)、意思是:君子就算有过人的才华和技能,也会挑选合适的时机才显露出来”告诫我们要戒骄戒躁,不能四处炫耀自己,而要审时度势,等待时机。

(19)、而太平军没有建立有效的筹粮筹款的后勤保障体系,长江又多半被湘军控制,所以后勤补给远远不如湘军。太平军的武器大刀长矛比较多,火器相对湘军比较少,而湘军的火器已经占到了一半。太平军的武器,除了李秀成的部队比较精良外,其他部队的武器还是相对原始。

(20)、11)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

(1)、对蒋介石,我不是太欣赏他,他对曾国藩的欣赏大概更多是希望要建立一支受他控制的军队,而且士兵要从内心佩服他,像湘军佩服曾国藩那样。在毛泽东的时代,曾国藩是被批得最厉害的人。我原来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过,我们的前所长就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汉奸卖国贼曾国藩》。

(2)、细看一遍后,他取出一顶绣花小帽:“我喜欢这个帽子,其他的,你都带回去。”

(3)、1)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4)、曾国藩打下南京后有12万军队,这12万军队他解散了,清朝有80万军队,但这80万军队是不能动的,湘军的12万军队是随时机动可以作战的,所以他要推翻清朝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他的内心。

(5)、咸丰一看奏折,气得差点喷血,史载“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

(6)、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组建了湘军,并帮助大清剿灭了太平军。湘军为什么这么能打?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7)、想必许多人都会觉得,如今的社会是崇尚个性的时代,干嘛要“守心克己,学做圣人”呢,一天24小时,每分每秒都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实在太累了。在我看来,一个人如若不能勉强自己,终将一事无成。朱熹曾教育弟子说:“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人要成长,必须要守心克己,不断自我完善,这个过程会很苦。懒懒散散、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

(8)、安庆之战是太平天国和湘军的战略决战,这一仗打完了太平天国就注定大势已去了,所以双方都使用主力来作战。湘军先后动用的军队超过10万,太平天国动用的军队大概五六十万人,湘军攻城的主力部队大概4万人,外围还有一些部队。这时候在天京的将领就考虑怎么救安庆,安庆是陈玉成的地盘,陈玉成救安庆很积极的。太平天国后期主要是三个人,第一是陈玉成;第二是李秀成,李秀成想先到南边去,到危急的时候再救安庆;第三是洪仁玕,他想先到上海,买20艘小轮船,从水路突破长江的防线,但是实际上是实现不了的,他没有钱。结果陈玉成待不住了,他带着大队人马前去救援,一打打了几个月。打不进去,怎么办呢?他跨到清军主力直奔武昌,一直打到黄州。清军想围城打援,陈玉成则攻其必救,但是到了黄州的时候遇到一个英国人巴夏礼,他说你不可以打武昌,他想也是,就回去了。此后就持续在安庆之北交战,一直打不进去。安庆在东北角有一个地方叫菱湖,安庆的太平军守军和陈玉成的部队都能够隔湖相望了,但杨载福的部队把菱湖从水上截断,还是打不进去。在长江以南,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的部队配合李秀成,从南面攻打武昌。其中有一支打到祁门,曾国藩当时已经写遗书了,准备跳水,不过李秀成的部队打到了武昌附近。

(9)、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10)、“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

(11)、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12)、所谓“结硬寨”,通俗地讲,就是先求稳定和不输,后再徐徐自强求赢。

(13)、生活中,与这种人交往,你永远是他的榨取对象,囊中之物。当然他也会付出,不过他的付出是建立在更大的收益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你更多的榨取范围内的。这种人当然不可交!人到中年还是处于逆境,建议你读读曾国藩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实在是太多了,单单这三句话就包括了很多深意,虽说是精华,但却不足以概括。

(14)、曾国藩说:“让功于人、让名于人,才能率人。”

(15)、以前总是听到一个词,叫斜杠青年,或者是什么“拿着手术刀的文艺青年”,“投资界的吃粉笔灰的人”,等等这样身兼数职的人,看起来很酷,也让人羡慕,但是时间是最好的验证。

(16)、兵部的意见没错,先调兵五万,筹饷100万,形势稳定。然后集兵十万,用饷三百万大剿。

(17)、看似愚笨的“结硬寨,打呆仗”,显现出巨大威力。这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8)、就是接待友人,也是“乃甫入座,即骂文正”。

(19)、在立言上,曾国藩留下千万字《曾国藩全集》。

(20)、当然,把握时机、利用时机也是有前提的,自身首先要有识别时机的智慧和果敢的行动力,两者结合才能成事,达到自己的目的。

(1)、 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而他最终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就是“笨功夫”。

(2)、在曾国藩对阵天平军的时候,清军的整体策略,并不是强攻天京,而是先破武昌,在打安庆,最终击破天京。无论如何,清军和太平军,都要在安庆这个地方,碰一碰拳头。

(3)、茅海建:我想告诉你,你的想法是标准版的纸上谈兵。当时的作战方式是没有预备队的。另外还要考虑攻城很难。太平军几次攻武昌都是在武昌没有防备的时候,要想攻下来也不是那么轻易的。更重要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分歧,这是没有办法的。至于说直接攻武昌,这一招也想到了,但是长江的控制权不在太平军手里,太平军的水师被打掉了,沿江攻几百里地恐怕很难达到效果。以后洪仁玕就采取了这个办法,但是效果不太好。长江的控制权不在太平军手里,在湘军手里。

(4)、笨,是稳重的表现,故意显着拙,表示自己忠厚,靠的住,所以很多人才会帮他。不像现在某些人,处处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敏,处处显示比别人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笨。

(5)、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湘军已经取得重大优势的情况下,湘军以将近十万大军把安庆围的是水泄不通。

(6)、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7)、出山之前,他给要打交道的官员都写了一封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27句曾国藩打战(曾国藩打呆仗 不取巧)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