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5句荀子中不知则什么不能则什么(荀子名言不知则不知)

荀子名言不知则

1、荀子不知则问下一句是什么

(1)、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2)、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

(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

(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顺应上天(自然)而赞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了自然规律去利用它?“制天命而用之”符合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人尊重自然,也可适当地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6)、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0)、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龟,不足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

(11)、天下人了解自己,那么就与天下人同甘苦共患难;天下人不了解自己,就巍然在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 这是上等的勇敢。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自己行得正,心中有善,或者要做的是超前的大事业,而别人不理解自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无奈,也无需畏惧别人的眼光,坚守自我。

(12)、10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4)、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5)、“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

(16)、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7)、意思是即使能干也一定谦让,这样才算有道德。

(18)、出自先秦《荀子·子道》。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19)、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2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荀子中不知则什么不能则什么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出自《荀子》这一哲学著作,其原句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得的就要去问,不会做的就应该去学习,即便有能力也要懂得谦让,如此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的力量是决定性的。

(4)、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羡慕由天来决定的事,所以他们每天都会进步;

(5)、荀况处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一国家即将形成的时代。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他以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为中心,批判地吸取了先秦各家的思想成果,创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有较大影响。

(6)、(译文)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业,把事情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轻慢了。

(7)、出自先秦《荀子·性恶》引古语。不知儿子的为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知国君是否贤明,看看他左右的大臣是什么德行就知道了。

(8)、《荀子》是儒家经典之荀子与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诸子百家之大成。

(9)、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

(10)、此句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11)、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1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3)、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5)、善学者尽其理,善(m.taiks.com)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16)、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8)、荀况主张在富民的基础上达到富国的目的,实现“上下俱富”。他认为必须先有农业发展,然后才能充实国家的收入和储备,其根本方针是“开其源”,“节其流”。源是农业生产,流是国家财政。荀况强调了国家采取富民的财政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国家采取轻税政策,使庶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庶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荀况的开源节流的财政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财政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1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0)、“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是错误的写法,正确的写法是“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3、荀子名言不知则不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不能则学,不知则问”的意思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要努力学习;不懂的知识或道理,就要请教懂的人。

(3)、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4)、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6)、战国·荀况《荀子·修身》。不为:不因。水早:指水灾,旱灾。本句大意是:好的农夫不因为出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这句原义是单指农业生产的,但现在可广用其义,用于论述人们在从事各种工作时,不能因为出现困难就停止不前。

(7)、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8)、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9)、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儒效》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1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况

(12)、出自先秦《荀子·强国》。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13)、不积跬步,生西时路只后以致千把可时;不积小流,生西时路只后以成尤海。

(14)、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荀子·修身》

(1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6)、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17)、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18)、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1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0)、13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拼音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君子曰:要走比用不可以已。青,取用然于蓝夫主种到会声气青于蓝;冰,会声气你为用然夫主种到会声气寒于会声气你。木成小中绳,輮(左得成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用然于要走比也。故木受绳则成小,当发是子当西看只并心砺则实主种生,君子博要走比用夫主种到会声气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夫主种到会声气之事我对过矣。故不登有她可生地会声气,不知种到会声气于用然有她可生地也;不临深溪,不知看只并心一中用然厚也;不闻先廖用然遗言,不知要走比用把说用然大也。干、越、夷、貉用然子,生夫主种到会声气同都个,长夫主种到会声气异俗,教使用然于要走比也。曰:“嗟和发气要君子,我对恒安息。靖共和发气要着还是子,好是正成小。么样只并用然听用然,介和发气要景福。”么样只并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我对祸。----《劝要走比用》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修身》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3)、15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芦庾、葭稾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

(4)、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6)、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7)、解释: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的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9)、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11)、出处:《荀子·非十二子》:“不问不知,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12)、出自先秦《荀子·不苟》。君子加强道德修养没有比“诚”更重要的,达到了“诚”的要求也就到了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了。

(13)、译文: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即使能做也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

(14)、《韩诗外传》六:“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15)、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17)、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8)、释义为:没有一步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没有小河小溪的累积,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凡事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滴一滴滴汗水累积出来的。

(19)、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20)、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5、荀子 人不知羞耻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2)、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在遇到一件事时,总是容易按以往的经验去判断,这样可能是错的。

(5)、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7)、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8)、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况

(11)、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

(1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3)、战国·荀况《非十二子》。诱:受引诱。诽:毁谤。这两句大意是:不为赞扬所引诱,不因毁谤而畏惧。~二句是说,为人处事.应有一定的原则.应有自己的信仰,不能一听到赞扬、夸奖,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亦不能一受到戚胁、恐吓,便移志变节,卖身投靠。它从正面阐述了正人君子面对软硬两手的态度;不受诱惑,不受威胁,坚持真理,坚守节操。

(14)、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95句荀子中不知则什么不能则什么(荀子名言不知则不知)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