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死刑
1、苏格拉底为什么坦然接受死刑
(1)、他的理由:我是被***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2)、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虽写下大量有关苏格拉底的文字,但仅在《第七封书信》里顺带提及“三十僭主”。虽提到克里提亚,但对其罪行却轻描淡写,对亚西比德更是一字未着。不仅如此,此两人还被安排为大量哲学对话的主人公。同样的,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仅一次间接提到雅典人对克里提亚、卡尔米德和亚西比德等人的怨恨。不难想见,柏拉图、色诺芬是想要让苏格拉底与贵族弟子脱钩,以证明其清白。这些人的确犯了罪,但那是其秉性使然,与苏格拉底的熏染无关。问题是,为何柏拉图和色诺芬在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等人问题上讳莫如深?二人到底有何难言之隐?
(3)、苏格拉底的最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4)、公元前404年独裁专政领导人克里底亚斯的主要副手查尔米德斯是柏拉图的叔伯(舅),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曾表示在议会上讲话有些胆怯,苏格拉底教训他道:“最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使你害羞,然而你却不好意思在一批笨蛋和傻瓜面前讲话!”然后他一一列举这些笨蛋和傻瓜是“漂洗羊毛的、做鞋的、盖房的、打铁的、种田的、做买卖的,或者在市场上倒卖的,他们除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外什么也不是……而你却对这些……人讲话感到胆怯?”
(5)、腐蚀青年面对腐蚀青年的指控,苏格拉底就说了,如果我对青年产生了坏的影响,那么是谁对青年产生了好的影响呢?
(6)、所以,如果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因为陪审团完全可以为了避免对被告人处以重刑,而不给他定罪。所以,雅典实行的分离制度其实是对苏格拉底非常有利的。
(7)、在平时的情况下,宽容的民主制度可以允许这位哲学家在市场上大放厥词,甚至可以把他当做笑料,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像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前401年两次被独裁专政所推翻和一次有被推翻之虞的时候,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尤其是在独裁专政政权的领导人中不乏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如克里底亚斯之流。
(8)、 审判的程序同样复杂而民主。不同于现代,雅典的法庭不设法官,只设主持官,负责组织审判并维持法庭的秩序,判决的权力则在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从公民群体中抽签产生。其例为:每年初公民自愿报名竞争当年陪审团成员,而后抽签从自愿者中挑选出六千人,作为当年陪审团成员。如遇有法庭开庭之日,城邦官员事先根据案件大小确定审判每桩案件所需陪审团规模,从五到二千人不等,然后从六千名陪审团成员中抽签选出当日所需陪审员总人数。开庭之前,再以抽签的方式将这些陪审员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审理不同的案件。其运作过程复杂得令人匪夷所思,但用来抽签的石嵌存留至今,又令人不能不信。另外,雅典人之所以发明这套东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贿赂。首先,你不可能事先知道哪些陪审员会参与审判你的案件。其次,你也不太可能将全部六千名陪审员悉数贿赂。当然,陪审员的众多还体现了民主***的根本原则,即公民直接而广泛的参与。陪审员每次出席审判,都可得到一小笔报酬,大约能够维持一家人一天的生计。那些较为富有的公民大概是不会为了这点报酬而在法庭上耗度一日的,除非案件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
(9)、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他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孜孜不倦探寻知识,因为正是有一个神——类似克塞诺芬尼的那个思想之神——在指导着自己。他还指责雅典已经在财富和虚荣的腐蚀下变得臃肿不堪,提醒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横流的享乐中。苏格拉底不但不认罪,反而认为自己有功于雅典人民。陪审团认为苏格拉底太顽固,竟敢蔑视法庭,最后由500人组成的人民陪审团,以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0)、按照雅典法律的规定,任何人只要被起诉,就必须要出庭。在自我申辩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的表现极其精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申辩篇》来读,我在这里只想简单扼要地总结一下苏格拉底的辩护策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所有的指控都与我无关。”
(11)、至于另一项罪名,说实话,在雅典法律中,败坏青年如同今天的生活作风问题一样,即便是罪,也往往附加在别的更大的罪名后面。苏格拉底的反驳要点是,青年们和我过从甚密,既然没有人愿意遭到身边人的伤害,那么,我如果败坏青年,就会引火烧身,导致自己受到伤害。所以我要么没有败坏青年,要么是无意的。法律不该惩罚我的无意。
(12)、再来看“败坏青年”。这里必须要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克里底亚斯,另一个是阿尔西比亚德,这可是苏格拉底最为臭名昭著的两个追随者。根据原告的指控,这两个人同苏格拉底交往之后使城邦蒙受巨大的祸害,克里底亚斯是僭主政权中“最贪婪、最强暴和最阴险的人”,阿尔西比亚德是民主政权中“最放纵、最傲慢和最专横的人”。
(13)、最好的***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用一种略带嘲讽的口气说道:“没有什么制度比一个为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更加滑稽的了,没有什么比让一群争论不休的人组成***更可笑的了,没有什么比匆忙选举、革职或处死将领更荒唐的了。”《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在公元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14)、他经常赞扬寡头统治的斯巴达的法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化了这些反民主的思想,提倡由一群所谓开明的“哲学家国王”精英统治。这可能也被苏格拉底的自己的想法,在他的道歉就声称他是“上帝的礼物”,雅典人……
(15)、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这类刑事审判一般投两次票,第一次是要表决是否有罪,如果判定有罪,陪审团还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如果正反票数相等,表决按有利于被告的方式解决,应该说这种判决办法是相当宽容的。
(16)、苏格拉底没做过正经的工作,整日游手好闲,最大的嗜好就是光着脚走街串巷,并且喜欢用他的***舌评论所看到的的任何事物。
(17)、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之后于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18)、我们对苏格拉底熟悉而陌生。他是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桃李满天下,柏拉图、色诺芬都是他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他学生的学生。
(19)、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蕴含着他后来对思想不断打磨雕琢的诘问求知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意味着他后来自愿承担启发别人,充当他人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苏格拉底的妻子虽然是个泼妇,却深爱丈夫和家人,苏格拉底说,我和妻子之间就是在实践一种伟大的哲学。可以说,苏格拉底从他最亲近的人中汲取了哲学生命的最丰厚的养料。
(20)、首先,人们说苏格拉底「对天上的事物进行考察」。这显然是谣言。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的态度以及他自己讨论的内容,都是非常明确的。「是不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对于人类事务已经知道的足够了,因而就进一步研究这一类的题目;还是因为尽管他们完全忽略了人类事物,而研究天上的事情,他们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合适。」《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讨论那些天上地上东西,都是没用的,是不靠谱的。重要的是人类事物,这才有意义。而如今居然有人说苏格拉底喜欢考察天上的事物,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
2、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死刑了
(1)、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
(2)、他当众要求雅典***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并且余生可以享受雅典市政厅提供的一日三餐。而对于自己的“罪责”他认为一点金钱就可以完全抵过。
(3)、我们每次提起苏格拉底之死,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苏格拉底当时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三个罪名判处死刑的,而且苏格拉底曾经有过逃亡的机会,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判决、自尽而死。
(4)、而腐蚀别人的品格,自然会遭到别人的反击。苏格拉底就说,我为何要冒着被人反击的危险而要腐蚀别人的品格呢?除非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腐蚀了别人的品格。所以结论就是,要么我没有对青年人造成坏的影响,要么我虽然造成了坏的影响但我是无意的。无论哪种情况,腐蚀青年的控告都是虚假的。
(5)、但是斯东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70高龄之后,为了继续从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论探索,居然重新拣起大学时代的希腊文学习,以求能够不必依靠译文而直接阅读希腊哲学的经典著作。把言论自由起源探索到希腊古典文明时代,是因为斯东认为“古代雅典是思想及其发达的自由空前发达的最早社会,在它以后很少有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但是他越是学习希腊文,希腊诗歌和文学,“越是爱上了希腊人,苏格拉底在法官面前受审的景象越是教我痛心。作为一个民权自由派,我对此感到震惊……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污点。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的原则)呢?”
(6)、我在读《申辩篇》的时候,有很强的一种感觉:苏格拉底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从这场审判中脱身,而是有意无意地在推动这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死刑判决。换句话说,苏格拉底罪不至死,雅典公民原本也不打算判他死刑,反而是苏格拉底本人决定***。苏格拉底为什么勇于赴死?他为什么对***毫不畏惧,反而刻意求之?这个我们后期再谈。
(7)、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得以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回到法国后,他接受了狄德罗的思想,反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
(8)、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西比德。此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言善辩、精通音律,为当时雅典城的头号酷哥,“粉丝”无数,连口齿不清都有人模仿。坊间流言,说他与苏格拉底关系暧昧。这在柏拉图的著述里不难找到证明。在《会饮》中,亚西比德夸耀他与身材矮小、鼻子扁塌、皮肤黝黑,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苏格拉底在练身馆里调过情!他甚至当众色诱苏格拉底,无奈后者并不领情,使其阳谋未遂。亚西比德是一个野心勃勃、富于攻击性的家伙。正是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公民大会上煽动群众忽悠群众,使其所提远征西西里的动议在“公投”中获得通过,本人也被任命为远征军总指挥之一。但远征军离港后不久,他便因故叛逃到斯巴达,为高层出谋划策,给雅典造成了重大伤害。
(10)、那么,苏格拉底又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雅典实行民主制,用抽签的方式选择领导人。而苏格拉底痛恨让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的席位的雅典的民主体制,他坚决主张必须要让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个道理,就像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能做法官,必须考取驾照才能开车一样天经地义。
(11)、他也总有办法将你给出的答案进行否定,然后以吊打的方式动摇你的认知。比如你说,偷窃是***,这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式的回答。但苏格拉底会说:那我偷盗了一个准备***者用来***的武器也是***吗?
(12)、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13)、克里提亚,出现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中,其中一个以他的名字出现,他是三十名暴君的嗜血领袖,在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后,被斯巴达占领军建立为寡头政权。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有其他几个暴君。他们只掌权了8个月,但在这很短的时间里,他们杀死了5%的雅典人,流放了很多人,并没收了死者的财产。
(14)、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最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5)、就这样,在雅典制度已病入膏肓和失去理智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主张暴露出了当时民主制的缺点,苏格拉底自然就成为雅典***的敌人。
(16)、“邪***这个时候已经被人们当成了美德,所有的词义都发生了变化:欺骗被赞为精明,鲁莽被当作勇敢,而忠诚、谦虚、大度却被认为是软弱的代名词。”
(17)、他相当于西方的孔丘,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时代,还因为他们都一样没留下任何作品,他们的思想都是通过弟子记载下来的。
(18)、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中所说的“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19)、 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惯于拿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认为平等与自由理所当然都是民主***的内容,因此苏格拉底之死才成了难以解开的结。斯东甚至天真地提出,如果苏格拉底以言论自由为辩护的根据,他就可能找回自己的清白。也许苏格拉底比谁都明白,他的同胞们是不会把言论自由当回事的。
(20)、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苏格拉底又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示了对法庭的蔑视而更进一步激怒了陪审团。他首先是拒绝提出反建议,认为“提出任何刑罚一举本身就是承认有罪。”继而他又狂妄地建议的刑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今后余生中由市***免费供他一日三餐!而按惯例,只有值班的市政议会成员、外国使节、公民领袖、奥林匹克优胜者和保卫城市和民主的功臣才享有可以在市政厅免费用餐的殊荣。
3、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有罪
(1)、最终我们还是回到苏格拉底生命的核心,那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是个充满魅力的思想市场,希腊各地教师纷至沓来,参与这种文化哲学的繁荣当中。伯里克利称赞雅典是“希腊的学校”,其中就是因为有苏格拉底这样的哲人在一直省察、批判和提醒我们。他滔滔不绝地说,“我私下到你们每个人那里去,做对你们最大的好事,劝你们不要关心自己的,而要关心自己;不要关心城邦的,而要关心城邦。”;“我将以我通常的方式继续说,我的好朋友,你是一名雅典人,属于这个因其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城市。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
(2)、而最足以表达他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的***哲学的一段话莫过于说雅典议会要处理建筑工程时会请建筑者提意见,要扩充海军会请造船者,议会在这些专门问题上依靠有训练的专家,如有非专家想发表意见,开会的市民便会“一笑置之,不去理他”。唯独在讨论***基本问题时,站起来向他们提供意见的,却可能是个铁匠、鞋匠、商人、船长、富人、穷人、出身好的、不好的,没有人想到责备他”对正在讨论中的问题没有受过训练。考虑到苏格拉底对雅典议会中这些手工匠和生意人的蔑视,控诉他的三个人中主要一个是皮匠师傅也就不足为奇了。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蔑视还表现在他在两次独裁专政期间都没有随民主派外出流亡,也没有出力协助恢复民主政体,而且在当时这些关系重大的冲突中他没有站在民众一边。雅典最喜欢说话的人在雅典最需要他说话的时候,却保持了缄默。这表明他对民众的权利和社会的公正都漠不关心。难怪尼采要说“耶稣曾为耶路撒冷哭泣,而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
(3)、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4)、苏格拉底所提倡和践行的省察生活,在让我们勇敢进入世界的同时,又引领我们时时从世界中抽身出来,质疑并颠覆我们关于世界的先入之见。人的思考彰显的人的伟大。尽管思考对于既有的价值和标准,的确有着潜在的破坏作用,但不思考更糟,一旦停止思考,行为更容易颠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培育起健全的心智和判断能力,从而有可能利用生命的碎片建设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自由的思考虽然蕴含着危险,但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冒险中成就的。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真的死得其所。
(5)、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6)、我们且来看看雅典所信奉的是什么神祇。古代希腊的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祇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祇。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这两个神祇是出于他对雅典民众和议会制度的蔑视。公元前404年独裁专政领导人克里底亚斯的主要副手查尔米德斯是柏拉图的叔伯(舅),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曾表示在议会上讲话有些胆怯,苏格拉底教训他道:“最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使你害羞,然而你却不好意思在一批笨蛋和傻瓜面前讲话!”然后他一一列举这些笨蛋和傻瓜是“漂洗羊毛的、做鞋的、盖房的、打铁的、种田的、做买卖的、或者在市场上倒卖的,他们除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外什么也不是……而你却对这些……人讲话感到胆怯?”
(7)、这是个荒唐的玩笑,苏格拉底也觉不妙,便马上收回,但已晚了,反感已经造成。
(8)、为什么?就让我们来看对苏格拉底的具体指控两大罪状:一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神灵,二是说他败坏或腐蚀青年。针对这两项指控,苏格拉底小试牛刀,稍微运用了一下自己的辩论法,就轻而易举地进行了驳斥。
(9)、苏格拉底大概表达了以下几个意思:我不研究物理学,所以我不是自然哲学家。我不收费教学生,所以我不是智者。我没有自封为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不是我狂妄自大,这是神的意思。我没有***害年轻人,我相信神灵。总之,你们对我的指控都是不实之词。
(10)、在监狱期间,苏格拉底的学生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苏格拉底不接受赎罪也不会潜逃,他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
(1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12)、所不同的是,在苏格拉底的案件上,我们在他弟子柏拉图所写的他的自辩词中,看到了他转述的起诉书。但是里面寥寥数语,既没有具体的罪名,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项或哪几项法律提出控告的。
(13)、苏格拉底已经公开证明了对他指控的两项罪名乃是无中生有的构陷,为什么还是被判处有罪呢?在申辩里,苏格拉底清醒地阐明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表面的罪名背后,蕴藏着长期积聚的对他本人的更大怨恨。换种说法,这是由历史的大气候和当下的小气候共同决定的。
(14)、按照雅典的陪审制度,即便被告人激怒了陪审团被定罪,也并不一定会得到死刑判决,因为量刑阶段仍然有保护被告人的第三道防火墙。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控方和辩方有权各自提供一种量刑方案,然后由陪审团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但是陪审团不能在此之外作出第三种判决,只能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15)、苏格拉底:“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是不道德的吗?”
(16)、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拒绝认罪,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17)、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抽象的形而上学写成富有戏剧性的对话的哲学家。没有人会把康德或者黑格尔的著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和处死经过的四部对话录都可以作为悲剧作品流传下来,它们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哲学价值。凡是读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向他的弟子们告别时的人,很难不掉眼泪的。我们也无不为苏格拉底在《自辩词》中向法官陈述的最后几句话深受感动,不论我们已经读了多少遍。柏拉图的记述达到了戏剧造诣的顶峰。苏格拉底就像俄狄浦斯或哈姆莱特一样成了悲剧英雄。
(18)、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19)、他与孔子是相反的,孔子善于回答问题,而苏格拉底善于提出问题。他总是不断的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有光明与黑暗?善与***以什么来判定?
(20)、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这两次审判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当时都没有法院案宗或任何其他正式记录,起诉方面也没有正式的诉状留下。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他们两人的忠实弟子后来转述的。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他们同时代人关于他们受审和处死情况的***和客观的记述,甚至连一鳞半爪的暗示也没有。
4、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处死刑
(1)、考虑到苏格拉底对雅典议会中这些手工匠和生意人的蔑视,控诉他的三个人中主要一个是皮匠师傅也就不足为奇了。
(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药。
(3)、那么,当时审理苏格拉底的500名陪审员中,究竟有多少人投票支持他无罪呢?
(4)、最后的结果,已经可想而知。在量刑阶段,同意判死刑的陪审员有360人,不同意判死刑的140人。也就是说认为他不但有罪,还认为他应该被处死的人数在苏格拉底的几番操作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人。
(5)、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东西方分别诞生了三大足以影响各自世界千年的人物,东方是孔子与释迦摩尼,而西方就是苏格拉底。
(6)、译者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7)、如果我们把目光进一步聚焦到雅典,就不得不注意到,在苏格拉底受审之前,雅典民主制出现的三次***“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公元前411年,一小撮阴谋分子与斯巴达里外勾结,推翻民主制,建立了“四百僭主专政”;第二次地震发生在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在斯巴达的扶植下,雅典建立了“三十僭主专政”。虽然这两次僭主专政只分别持续了四个月和八个月,但却是雅典历史上非常恐怖和黑暗的时期。在“三十僭主专政”的八个月里,许多雅典公民遭到杀害,***人数甚至超过了战争最后十年战死的雅典士兵的总和。公元前401年,反民主派人士再一次蠢蠢欲动,虽然民主派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是可想而知,经过这三次***地震,雅典民主制早已元气大伤,失去了往日的雍容和自信。雅典人想要清算失败的原因,寻找祸根,于是开始抓特务、找敌人,最终,他们把目光聚焦在苏格拉底的身上。
(8)、苏格拉底引用了赫西阿德的诗:「做工不是耻辱,闲懒才是耻辱」。教导他的学生多做好事,不要懒惰。这三观多正啊。
(9)、然而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苏格拉底又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示了对法庭的蔑视,而更进一步地激怒了陪审团。
(10)、这两次审判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当时都没有法院案宗或任何其他正式记录,起诉方面也没有正式的诉状留下。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他们两人的忠实弟子后来所转述的。
(11)、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临死前的画面。画中的苏格拉底右手准备接过***芹,左手食指朝天,四周是一些不忍他死去的人,有的掩面,有的皱眉。
(12)、雅典民主还做过其他傻事,仅举两例说明:前四一六年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这个蕞尔小城不识相,耍滑头,竟胆敢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雅典如此强大,灭掉他们实在是小菜一碟。据修昔底德的记载,雅典军队执行了公民大会决议,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前四一五年,雅典民众在亚西比德等人忽悠下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企图吞并该城邦及周边土地。这意味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还远未结束的情况下,雅典又发动了另一场规模相当的战争,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战死或被俘后被虐待致死者多达几万人,统帅尼西阿斯和德摩斯提尼都被俘虏并处死。此役使雅典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败落。
(13)、不过据柏拉图说,苏格拉底并没有拒绝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之前他甚至胆敢提出,应宣布他为城邦英雄,在“普吕坦内昂”里为他供应伙食直至去世。“普吕坦内昂”乃何地?雅典城邦神社大厅,里面燃着长明邦火,至为神圣,能在那里受公家供奉者,不是奥林匹克冠军,就是为保卫城邦立下赫赫战功者。苏格拉底恬不知耻,说他应该在“普吕坦内昂”里享受供奉或英雄待遇。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百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群众是可以随便挑衅的吗?之后苏格拉底又说,他愿意支付一米那赎罪金,且只能这么多。一个米那!这不又在羞辱法庭?柏拉图等急忙叫他答应付三十米那,由他们担保付清,但所造成的影响已覆水难收,与之前所说在“普吕坦内昂”享受供奉云云的后果同样严重。凡此种种使法庭上很多人尤其是民主派强硬分子相信,被告简直是在捉弄他们,羞辱他们。很多人本来倾向于中立,现在见他不识好歹,便改变了立场。结果苏格拉底即便表示愿支付三十米那赎罪金,在第二轮投票中,赞成判死者仍然比第一轮投票判其有罪者多出了八十人,即三百六十人对一百四十人。至此苏格拉底的牺牲几成定局。
(14)、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有关苏格拉底的一鳞半爪,已是相隔两代以后写的了。也许时间的间隔,使亚里士多德具有了历史的眼光,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五体投地拜倒于太老师的脚下。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同他的老师有分歧,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15)、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苏格拉底为什么慷慨赴死?在许多学者的诠释中,苏格拉底所有的伟大不仅在于被判死,而且在于他慷慨赴死。当时他的学生准备好了一切让他逃跑,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和非常从容的时间逃跑,因为从被判死刑到执行死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并没有逃跑。为什么他选择慷慨赴死?仔细阅读便会发现,他之所以如此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其对城邦法律的遵从;其他反复权衡,实在不可能逃到一个比雅典城邦更好的地方。这种情愫和纠结在与克力同的对话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最后,他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或许,人们很可能就是从这句话中演绎出“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所谓“苏格拉底命题”,然而无论如何,两个命题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苏格拉底必须死,也只能死,他慷慨赴死是因为别无选择。我把苏格拉底之死诠释为伦理上的悲怆情愫。一方面,他将人从神的实体状态和城邦实体状态中唤醒,颠覆了那个世界的实体性,因而也颠覆了一种文明,于是“罪当至死”,雅典城邦判他死刑;但是,他对这个城邦文明及其实体性保持深深的认同,他颠覆了古希腊城邦的实体状态,又对这种实体状态表现出无限的眷恋和深深的认同,于是最后只能选择慷慨赴死。苏格拉底之死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引导人类从一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走向“人”的伦理的时代,走向一个文明的世界,而慷慨赴死所体现的那种悲怆情愫,则是“苏格拉底之死”全部的善与美之所在。
(16)、如果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无罪判决,最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17)、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古代希腊的民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殊为不同。在古希腊文中,“民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显而易见,民主***即人民的统治,强调的是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以及公民在***生活中近乎绝对的平等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群体,个人完全被隐去了。而在现代的民主***中,在理论上享有***主权的群体多被称为“纳税人”(taxpayers),时而也称为“公民”(citizens),几乎不用“人民”这一集合概念。在英文中,无论是“纳税人”还是“公民”,所体现的都是由个体而组成群体。其中个体有所显现,未被完全隐去。这种看似细微的差别却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在现代的民主***中,个体一面从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性,享有自由。但在古希腊,个体是完全从属于群体的,他没有脱离于群体之外的自由。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它一切,为此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和权利。雅典一条独特的法律即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
(18)、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19)、苏格拉底究竟是因何罪名而被判死刑?是因“败坏青年”、“不敬神”?如果是,“败坏青年”、“不敬神”是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如此重罪?如果不是,他究竟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因何种言行而获死刑?他的死是可以避免的吗?
(20)、那么,苏格拉底饮下***酒还是不是为了维护雅典法制的尊严呢?
5、苏格拉底为何被判入狱
(1)、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而且,苏格拉底并不是唯一一位因其言论而致罪的思想者。伯里克利的妻子阿斯帕西娅本以开妓院为业,但却是一个少有的富有智慧的女性,即连苏格拉底也常常带着弟子拜访她。她也曾被一名喜剧诗人指控对神不敬,只是在伯里克利的百般哀求下才免于治罪。不过也因为此事,雅典人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凡不信神或教授有关宇宙的理论者,都将遭到起诉。另一位同伯里克利相关的人物是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他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兼密友,同样受到起诉及被判死刑的威胁,这一次连伯里克利也保不了他,便安排让他匆忙逃离了雅典。
(2)、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3)、当时的投票表决规则,其实对苏格拉底也是非常有利的。
(4)、要解开谜团,还得对雅典民主做个考察。事实上,前五至前四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极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并不同。这是一种由群众通过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等直接行使军事、***、外交、法律和祭祀大权的氏族民主。其与现代民主的最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是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替他们立法和行政,并不参与也不可能直接参与立法和行政。换句话说,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共同体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5)、这就是苏格拉底。他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要我们追求灵魂的完整,要我们不断与内心对话,不能自我分裂,他说,“逃离***并不难,可逃离邪***却难得多。因为邪***比***跑得更快。”这句话才是苏格拉底对***最真实的看法,大家千万不要被苏格拉底另一段有关***的话所迷惑。苏格拉底在最后的发言中,曾经说他认为***无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甜蜜的安睡,一种是可以和他想要见到的人,比如荷马等在一起。但这是功利主义的***观念。凭什么***就是甜蜜安睡而不是饱受折磨?凭什么死后见到的就是自己想见的人而不是自己讨厌的人?苏格拉底其实通过他的慷慨赴死的行动表明,他是在向死而生。之所以必须死,是因为他所担负的神圣使命,他保持的人格完整性,其意义是大大超过***的。
(6)、附注:这是我为喜马拉雅的“大咖读书会”提供的录音文件的文字稿,所推荐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讲稿还参考了施特劳斯、斯东、修昔底德等的著作。
(7)、书中他对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问题上长期以来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柏拉图的解释提出了质疑并且也提出了他自己的解释:
(8)、这就是“苏学新秀”老报人I.F.斯东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9)、看看这些人对苏格拉底的指控,都TM哪儿跟哪儿啊。
(10)、辩证法到他手里,成为了无往不利的武器。他用一次又一次打碎认知告诉学生,这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前提条件的改变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柏拉图在文集里有收入过苏格拉底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11)、雅典人为什么要对苏格拉底处以死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视野拉回到公元前431年,那一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从此陷入长达27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忠实地记录下来,要想知道战争的破坏力,读一读修昔底德下面这段话就知道了:
(12)、苏格拉底在与不学无术但又想做领导人的堂弟对话结束时提出了对堂弟的希望,当然也是对所有雅典青年的希望:“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学习,为了想要做的事情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13)、后人要解开这个谜,直接的记录既告阙如,间接的证据又极其有限,所能做到的只有从这些有限的二三手资料,根据我们对历史的一些极不完整和极不确切的了解,来作一番常识性的推测,难免以今拟古,穿凿附会。
(14)、可能的原因通过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全部是无稽之谈。甚至是明目张胆的歪曲事实。摆明了就是想让苏格拉底死。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罗素说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虽然为苏格拉底作了辩护,但却没有说明,人们为何仇视苏格拉底。
(15)、近年来在这“苏学”门下又添了一位半途出家的老将:著名的左派老报人I.F.斯东。他在1989年以80岁高龄去世之前刚刚出版了生前最后绝作。《苏格拉底的审判》,不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了学术界的尊敬和钦佩,就是从其内容引人入胜,趣味盎然来说,也教这部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跃居畅销书目,这在出版界实在是件难得的事。尤其甚者,作者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剖析苏格拉底的反民主立场和雅典民主政体之不足,更是令人折服。I.F.斯东不愧是***新闻从业者的楷模。可惜的是国人对他可说是一无所知,我们只知***有个写名人传记的欧文•斯东,却不知还有个无畏的新闻斗士I.F.斯东,而在他身后,他还将以“苏学家”之名传世。
(16)、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雅典司法制度中的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17)、而事实是怎样的呢?在《回忆苏格拉底》中,阿里斯托底莫斯不信神。苏格拉底就通过各种目的论的证明,证明神真实存在,而且一直在关怀人类。苏格拉底是信神的。
(18)、据苏格拉底告诉赫尔摩奇尼斯,他之所以不愿为自己辩护,是因为指导他的神灵叫他不要这么做,认为还是现在死去为好,免得老年为疾病所困:“如果我将来眼看着自己衰老下去,而且总是感到病痛,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19)、苏格拉底:“如果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不道德的吗?”
(20)、柏拉图原来是想从事戏剧创作的,但在见到苏格拉底之后就拜倒在这个老头子的脚下,转而从事哲学的探讨,为了表示决心,还烧掉了所写的悲剧诗作。可是他并没有丢弃他的文学才华。正是靠柏拉图的文学才华,苏格拉底才得以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据不朽圣人的地位;但是也是靠苏格拉底如簧之舌,柏拉图的著作才得以世代传诵。
(1)、那怎么到了治理***这样重大的事情的时候,你们就如此轻率呢,就不要求专业了呢?「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要比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回忆苏格拉底》这就被人指控说,激起青年人对现存***形式的不满,并使他们趋向采取暴力行为。
(2)、苏格拉底发言完,500人议会再次就量刑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3)、这种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是合二为一的,这就会导致量刑反制定罪的现象发生,也就是以量刑结果为导向回头寻找合适的罪名,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司法的规律,产生“欲加之刑,何患无罪”的司法乱象。
(4)、苏格拉底的最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最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5)、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不断刺激陪审团。他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在他的余生之中,每天都要在市政厅为他供食。于是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即便那些本来同情他的人也临阵倒戈。
(6)、古希腊神话是一个力的世界,对这个力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诠释是爱神丘比特。对人类文明来说,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恩格斯说,人类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再生产,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一是人种的再生产。任何文明的创世纪,都是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开始,他们为什么能结合到一起,为什么能共同缔造这个世界?这是所有文明都试图解开而不能解开的文化之谜。于是,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了一种神格化的力,这就是丘比特,这种存在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聚合为一体,共同缔造人的世界。我们如果做一个恣意想象,丘比特的那支箭,好比一个糖葫芦,它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串在一起。由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决定着人类的延续,因而他们“在一起”绝不能偶然,必须具有必然性和神圣性。于是就需要一个条件:作为爱情之神的丘比特不能为自己的偏好所左右。所以在古希腊神话中,丘比特是个瞎子,丘比特必须瞎,丘比特只能瞎,如果不瞎,这个爱情之力就不公正,就失去了它的“魅力”。
(7)、感谢您的阅读!《法律经济学》主张“科学求真,制度求效”,每日推送一篇法律经济学领域经典通俗文章。
(8)、那么苏格拉底具体都干了些什么?按照他在雅典法庭上的自述,自从听说了德尔菲神庙的神谕,他就每天忙个不停地在找各种人聊天,目的是检验他们是不是智慧,一旦发现某人并不智慧,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9)、苏格拉底当时这种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的思想,和雅典当时整个制度的基础,即抽签这种民主方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等于严重动摇了雅典***的正当性基础。所以才会出现***对他的三项指控。
(10)、如果他赢得这个官司,就是他所蔑视的雅典民主的胜利,因为这个体制并没有迫害这个城邦的英雄人物。所以他要不断挑衅陪审团,以死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而无罪释放只会证明他反对的东西的正确性。
(11)、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3)、除苏格拉底外,阿那克萨戈拉,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之前)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之后)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被起诉过,优秀人物被法庭起诉乃至被城邦驱逐是雅典政制的特点,除哲学家外,地米斯托克利,色诺芬等优秀人物也被城邦驱逐过。但苏格拉底可能是唯一不接受流亡而接受***的一个。
(14)、在如今,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是柏拉图的师傅,是亚里士多德的师祖。但实际上,苏格拉底从不直接的传授知识,也不收一分钱。
(15)、最后有一个控诉,我觉得可能是对苏格拉底之死影响比较大的。苏格拉底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那么治理***自然也是要专业的人才能做的了。
(16)、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17)、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其时,雅典人正在装点海船,准备次日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
(18)、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药杯,面临***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将至。
(19)、这是个荒唐的玩笑,苏格拉底也觉不妙,便马上收回,但已晚了,反感已经造成。但他仍不思补救,竟而又提出为数只有1迈那的象征性罚款!他的弟子们大吃一惊,后虽在他们的央求下他才改为30迈那(并由弟子们作保,可见为数也不算少),但他原先一再反复提出的荒谬建议一定使得陪审团觉得他是有意在开他们的玩笑,以表示对这次审判的蔑视,以致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换句话说原来判他无罪的人中竟有80个转而投了他的死刑票。看来好像是苏格拉底有意自己把鸩酒送到唇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19句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死刑了(苏格拉底为什么被判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