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外甥打灯笼是什么意思
1、俗语外甥打灯笼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1)、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歇后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常学就被束之高阁。
(2)、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正月十五可有不少习俗呢!吃汤圆或元宵,也是其中之一。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粉做皮,并且常采用芝麻、白糖等做馅料。两者极为相似,但做法不同:南方汤圆是“包”出来的,而北方的元宵则是“滚”出来的哟。
(5)、十多天前,我将官方的疫情的好消息发给中学同学们的时候,立马就有了回应:
(6)、歇后语跟对联一样,它们主要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不过跟对联又有些不同,那就是它前后不讲究对仗工整。
(7)、现在这个风俗,在陕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不过,现在的灯笼用的是塑料、电子灯,灯笼也不用烧掉,到新的一年,舅舅只要送一副电池就行了。本来应该是外公外婆给外孙送灯,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就由舅舅提着灯笼送到外甥家。“照旧(舅)”这句歇后语就是这么来的。
(8)、五月天喝凉茶——美透了(比喻十分漂亮。或非常满意)
(9)、原因无他,很多人或许能学到“博”,但要学到“精深”的程度却很难。
(10)、当然,无论是逻辑推理式的,还是谐音式的,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11)、第二个:外甥打灯笼去找丢了的大人,意指办了不好的事,丢人了。
(12)、这么看来,骂人的歇后语多是跟现实的逻辑情况十分符合,所以才会有简单易懂的道理。
(13)、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14)、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15)、这个歇后语的出处,跟一个历史上著名皇帝的一段趣事相关。这个皇帝就是明朝的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
(16)、要是向前推四五十年,只要你一说“出门戴口罩”,别人会怎么理解并应答?
(17)、据说在元代末年,当时朱元璋没做皇帝之前,他在郭子兴的义军中听令。可是由于这股义军里有好几个主帅,郭子兴和孙德崖等几个主帅意见不合,甚至后来几个人翻脸发生了冲突,使得朱元璋被迫离开了那里,准备回老家安徽濠州。
(18)、西瓜灯,南瓜灯,大街小巷挑灯笼,小鱼立刻唱和着,踢一脚,踹一脚,我的灯笼坏不了。
(19)、不过,即便是少,我们在生活中又会不自觉地经常用它,比如歇后语。
(20)、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2、歇后语外甥打灯笼是什么意思啊
(1)、 绘图作者则从小女孩招娣的视角出发,用五彩斑斓的插画,带领我们同小主人公招娣一起感受过年时对“打灯笼”的期盼、兴奋与留恋。而这些单纯丰富的童年生活,对简单的快乐的留恋,对过年的期盼,不正是儿时的你我他吗?
(2)、朱元璋本来就没有笑对方武艺练得不好,而且自己是多年没回家乡,这里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当然不愿和对方比武,所以就赶紧解释。可不管朱元璋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依不饶的。把朱元璋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同意了和对方比试一下。于是两个人就亮开架势打了起来,在打到二十几个回合的时候,朱元璋飞起一脚,正踢中对方的要害,一下把那人踢出几米远倒在了地上,那人大口喘气。朱元璋赶紧过去扶他,可那人一摆手说:“我技不如人,今天输了,我认了,你走吧。”
(3)、歇后语,这几十年里好像已经被人遗忘了。
(4)、除了这句歇后语之外,还有一句很经典的骂人歇后语,比如“猪八戒照镜子”,后面的谜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里外不是人”。
(5)、这肯定是故事。这,也就成了个典故。这就成了我们那个小镇“打摸”不懂礼仪、不知规矩、甚至是不识好歹人的一个笑话。
(6)、引证:老舍《女店员》第一幕:“你要是因为考不上高中,骑马找马,先找点事混混再说,可别怪我照旧不搭理你!”近义词依旧
(7)、转眼又是农历新年了,春日里的好光景,需要喜庆的气息来衬托。比如,大红的春联,像飞在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再比如,大红灯笼打起来,旧时记忆里,满村子转悠,呼朋引伴的孩童,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8)、欢迎转发朋友圈 或者拨打2066110向我们提供新闻线索
(9)、还有一类,人们也在生活中常用,但因为古时的人们凡事都讲究个含蓄,心中对某个人不痛快,也不会直接明白的说出来,所以歇后语就发挥了骂人的作用。
(10)、朱元璋当时怎么相信自己将来会做皇帝呢?于是就对他姐夫说:”我照顾我姐姐和外甥是应该的,你就放心吧,你现在就是要好好养伤。”
(11)、马季、唐杰忠的相声《友谊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五彩公鸡屙屎——滑稽事(花鸡屎)(比喻举动逗人发笑)
(13)、由此可见,歇后语其实跟过去的人们时常用的一些对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使用的场地很多,作用也很多。
(14)、接着,在大广播喇叭里也能听到很严肃的歇后语了。
(15)、“打灯笼拾粪——找屎(死)!”拾粪的人,找的是什么?
(16)、在家乡,春节期间,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后称为“送灯”。前者好理解,后者的意思是。
(17)、第一个:有外甥则有舅,而打灯笼有照的意思,同音过来就是照旧,指还是原来那样子,没有什么变化。
(18)、即便是除了这些之外,更多人提到的也是譬如刺绣、书法、绘画等这些易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可以说,很多时候,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代表我们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
(19)、“不,我不行了。”朱元璋的姐夫吃力的说:“我知道,我不行了,你就给你外甥封个官吧?”
(20)、外甥打阿舅——公事公办(比喻不存私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3、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
(1)、当然,少被提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下里巴人,而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显得不是那么另类,自然也不是那么值得学习了,这类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歇后语。
(2)、因为很多歇后语要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或者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不见得能接出后半部分。
(3)、而且它在古时被人们用来骂人,其实也是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征,即凡事不用说的太明白,否则让自己落了下乘,而一般的人又都懂歇后语后半句是什么,所以点到为止就知道自己究竟哪里不对。
(4)、渐渐地天已经黑了,朱元璋走到一个胡同里的时候,正巧一个院落里面出来一个女子往门外泼脏水,一下泼正到了朱元璋的身上。那女子一见觉得不好意思,就赶紧过来赔礼。可二人一打照面,朱元璋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个女人是自己多年没见的姐姐。
(5)、有了外甥以后,哪怕是外甥女,那么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岁。我就是这样的童年过来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灯笼点亮打出来一起在街上玩,还有我现在都会唱的童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6)、朱元璋跟姐夫比武时,不小心重伤了姐夫。姐夫因为会看相,在生命垂危之际,就让儿子李文忠挑起灯笼照着朱元璋,要在临死前给朱元璋相相面,一看之下,认定朱元璋是帝王之相,就请求朱元璋将来登基当了皇帝之后,要给外甥封个官。
(7)、如此,骂人的达到了骂人的效果,而听话的人也知道别人在骂自己,从而收敛自己的不好行为。
(8)、旧时的灯笼多为纸糊,里面用竹篾编成的框架,外面糊上一层透明的塑料纸,这些塑料纸多为红色,小南瓜一样大小的灯笼,底部立有横撑,上面站着一根蜡烛,灯笼顶部用铁丝握成牛梭子状,用一根棍子挑着,这种小灯笼还有一个很萌的名字——“红果蛋”。红果蛋像是娃娃们的笑脸,在夜色的乡村里,似乎能照亮一个民族的古老童话。
(9)、比如,有人说“水仙不开花”,一些没有见过水仙花的,或者单纯见过,但不知道其本来的的生长特征的,基本上是答不出来下半部分的。
(10)、所以这么看来,这句话虽然在阐述的是农业种植道理,但在一定的特定场合,就是骂人的意思了。
(11)、地里已经种了芝麻,现在再把黄豆撒进去,就是将芝麻和黄豆混合起来,仔细想来,可不就是两种作物杂混合在一起种吗?
(12)、解释:外甥和舅舅是亲属关系,这里用了谐音的方法,表示一切如常。
(13)、解释分析:这是一句逻辑推理型歇后语,来源于北方农村有个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当舅舅的要给外甥送一个灯笼,从出生后一直送到外甥的第一个本命年结束,也就是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循环,以此表达长辈的美好祝福。所以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4)、那么这过年送灯笼究竟有何寓意呢?其实啊,我国传统春节民俗,正月十五前,娘家人从女儿出嫁后第一个春节起给她“送灯”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满,等女儿有了孩子后,娘家人便把灯笼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也就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习俗,舅舅要给孩子送十二年的灯笼,此后便不再送了,第一年送富贵灯和火罐灯,寓意孩子长命百岁,日子红红火火,第二年送灯的选择就多了,一般男孩送马灯,女孩送石榴灯此外还要送一把蜡烛,到第十二年,要“全灯”,舅舅家要给孩子送一个高档的大灯笼,寓意着孩子长大成人。这回您清楚了吧。(记者郭超雷洁琼)
(15)、旧时的乡村,很多地方都没有通电,在各家各户清一色煤油灯的光亮里,朴实的乡下人生活、生育、生生不息,连根蜡烛也舍不得点。除非到了除夕,条几上的两根大红蜡烛才会亮起来,把先辈们的灵位摆上去,一拜再拜,这些烛火,似乎可以照亮灵魂回家的路。
(16)、这句话你说的时候,是让你外甥给你打灯笼,那当然是照你这个舅舅罗,就是照舅的谐音照旧,照旧就是规律,老样子
(17)、果蛋灯笼容易被恶搞。比如,大一些的孩子会指着小一些孩子的灯笼说,看,你灯笼下趴个蝎子。其实那是灯笼的倒影投在地上,还真有像蝎子的意思。打灯笼的小孩子赶忙翻过灯笼来看,蜡烛瞬间就点燃了纸糊的灯笼,化作一团火球。搞恶作剧的孩子在笑,烧了灯笼的孩子哭笑不得,这些都鲜活在童年的记忆里。
(18)、不要小看歇后语只是小小的前后一句话,其隐藏的智慧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能概括的。
(19)、据说,那王二麻子去作客。论资格和辈分,他不应该坐在“上岗子”上。可是,他少了些自知之明,偏偏坐在了上席。主家就请他到另一个位置入座。他却说:“就这!蛮好!蛮好!”
(20)、如此看来,歇后语文化的可不仅仅是人们用来骂人,其实它还带有基本的教化之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4、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的意思是
(1)、除了要根据基本的常识进行逻辑推理的之外,还有一种是根据谐音来的,比如人们所熟悉的“外甥打灯笼”,就是为了“照舅”,而“舅”又跟“旧”谐音,所以“外甥打灯笼——照旧”这句歇后语就应运而生,而其他的比如“炒了的虾米”,后半句是“红人(仁)”,也是一样的意思。
(2)、在现场记者看到,前来购买灯笼的市民络绎不绝,可是知道送灯笼寓意的市民却没有几个。
(3)、古时候,在关中地区,也就是现在陕西省吧,人们希望能够人丁兴旺,女儿出嫁后的第一年正月,娘家人要送灯笼给女儿家,希望女儿能多子多孙。女儿生了孩子后,舅舅要年年给孩子送灯,一直送到12周岁。舅舅给外甥送的灯,有莲花灯、麒麟灯、石榴灯、长命富贵灯,都是祝愿“人丁兴旺”的意思。舅舅送给外甥的灯笼要在当年元宵节烧掉,意味着红红火火,不能留着旧的。等再到来年,舅舅会送新的灯来。
(4)、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接收一些新鲜的时代特征强的语汇,但也知道一些过去的、民间的语言才更好。
(5)、在古时,歇后语就常被人们用来骂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种类繁复、作用复杂的歇后语。
(6)、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取自谐音。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7)、当然,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可以用这些话骂骂人,但不可经常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还是具有很多不好的影响。
(8)、还有另一处点蜡烛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灯笼。春节过后,刚刚开市,满大街都是兜售灯笼的摊位,在皖北,灯笼要舅舅买给外甥,外甥的灯笼好不好看,比的是舅舅的腰包和脸面,所以,又有个歇后语叫“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9)、那些年,那些日子。我们抄录了多少的歇后语。
(10)、这时朱元璋姐夫的师兄弟也劝朱元璋:让他给李文忠封个官,满足朱元璋姐夫的这个要求。朱元璋在他姐姐和大家的一再劝说下,又看着自己姐夫的痛苦表情。朱元璋用手一指李文忠手里挑着的灯笼说道:“我朱元璋对灯发誓,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做了皇帝,就封李文忠为:一:天王,二:地王,·····的十王千岁。”听到朱元璋封李文忠十王千岁之后,朱元璋的姐夫微笑一下,死去了。
(11)、市民:(有啥讲究)舅给外甥送灯,中国的传统,(送灯笼代表什么)这个我不知道。
(12)、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13)、当朱元璋走到濠州城里大街上的时候,正看到有一伙打把势卖艺的。他见那些人练了拳脚之后还舞动了各种兵器,引来了一阵阵掌声之余,还得到了人们扔过来的铜钱。看到这里朱元璋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实在没有生活出路的话,也可以卖艺赚钱生活。想到这里自己竟然不禁的笑出了声来,可是正在他发笑的时候,那个刚练完武艺的人来到他身边收铜板,一听朱元璋的笑声,这个人生气了。他以为是朱元璋在笑他刚才练得不好。于是就和朱元璋吵了起来,他们这一吵也把其他人给聚拢了过来。这个卖艺人就对朱元璋说:“既然你笑我练得不好,那咱俩就比试一下,如果你赢了我,我无话可说,我就自认技不如人,你自管走你的路。可如果你要是输给我,那就要当场给我磕头认错。”
(14)、见了官老爷叫舅——高攀舅老爷请春客——奉陪到底
(15)、但这个歇后语,给那位郭先生造成的影响真的不小。
(16)、外甥打灯笼——丢人丢大了。外甥打灯笼找谁呢,肯定是找舅舅,歇后语的意思指某人干了就不得人的事,丢人了。
(17)、水仙花长得十分像蒜,而蒜有不开花,所以水仙不开花,难免就有装蒜嫌疑。因此“水仙不开花——装蒜”,按照其生活习性,进行逻辑推理,就能知道其后半句是什么。
(18)、其实,皖北的乡村有一半是被乡下人的梦呓点亮,另一半是被娃娃们手里的灯笼点亮。前者是美好的愿景,可能是粮食丰收,可能是盖一座新房,也可能是生一个大胖小子;后者是手边的光芒,触手可及,切切实实的光亮和温暖,看到它,瞬间有一股喜悦溢满心间。
(19)、姐弟二人相见当然是好事。朱元璋的姐姐就把他让到家中,姐弟二人聊了些他们这些年的经历。朱元璋又说了他刚才在大街上遇到那些卖艺人的经过。可就在姐弟二人说话的时候,听见外面一阵吵杂声。姐弟二人赶紧出去,可出来一看,朱元璋愣住了。外面来了一群人,而且这群人正是刚才在大街上卖艺的那些人,而这些人一见朱元璋也愣住了。经过一番介绍,朱元璋才知道,原来:刚才那个和他比武的人,竟然是自己没见过面的姐夫,而这伙人里其他那些卖艺的都是自己姐夫的师兄弟。当然那些卖艺人也知道了面前的朱元璋。
(20)、不说别的,就算是很多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或者本身就为中国人,都很难将中国文化学完。
5、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1)、灯笼也有豪华版,豪华版的灯笼是羊皮做成的,直径足有一米左右,还能旋转,灯笼壁上贴有剪纸做成的各色人物,蜡烛点亮后,灯笼转起来,称之为“走马灯”。至今仍记得走马灯中的人物肖像,他们来自《西游记》《水浒传》,也有来自《金刚葫芦娃》《哪吒闹海》里的场景,走马灯匀速地旋转着,这样的灯笼,有很强的演艺功能,玩了一会这个灯笼,就等于是看了一场电影。
(2)、外甥打灯笼——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不过这句歇后语,在生活中有生动真实的诠释。
(3)、旁边一些卖艺人的同伙,见自己人被朱元璋踢倒,正要过来打朱元璋,可被那人给拦住了。而且还是那句话:自己技不如人,认栽了。他让那些同伙不要为难朱元璋。就这样朱元璋离开了这群人继续往前走。
(4)、在我们那个小镇,就有不少只属于我们那个地方的歇后语。
(5)、一说到中国的文化,很多人一定会说到的就是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等,又或者就是各个朝代的主流文学。
(6)、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谐音类的,例如:
(7)、仔细揣摩,一个人躺在棺材里了,还要伸手要这要那的,可不就是死了都还在要钱。
(8)、初五以后,作为舅舅或者没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给外甥或者还没有外甥的亲戚家里来,其中礼物中必须带有“灯笼”,且至少是一对,也就是灯笼必须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买。
(9)、(歇后语拼音):waishēndǎdēnglong
(10)、这句话仔细推理逻辑,发现也是天衣无缝。猪八戒本质上是一只猪,所以这么算来,照镜子的时候,可不就是里外不是人么?
(11)、诚然,它们的确十分耀眼,代表我们中华文化也没有不可,但其实在这些主流文化之外,还有一类文化,它们跟普通的百姓息息相关,但却很少被提及。
(12)、五尺深的浑水坑子——看不透(比喻摸不透人的思想)
(13)、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学的只是主流文化,对于一些如俚语等占比不大的文化,其实我们学习的很少。
(14)、比如“芝麻地里撒黄豆”,一般的人基本上是懂得芝麻地和黄豆这两个物象的,但是如何根据基本逻辑推理出后半截的谜底,就很考验人了。
(15)、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16)、这类骂人的歇后语很多,而且大多数都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事物有密切关系,所以听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17)、进入庚子鼠年,“出门戴口罩”,可能是最热话语。
(18)、不止吃元宵,每逢农历正月人们也会“猜灯谜”。人们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揣摩,猜灯谜不但展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找了一个有意思的灯谜,大家一起猜猜看?
(19)、 绘本围绕着中国传统习俗“打灯笼”展开,插图中嬉戏打闹的孩童,笑容满面的人们,美轮美奂的烟花,甚至活蹦乱跳的小动物,都无时无刻以轻松的方式,为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同时表达了人们与对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20)、然而,结合农民在芝麻地里种黄豆的经历来看,这句话的谜底又很好猜,那就是“杂种”。
(1)、“外甥打灯笼——归舅(旧)!”外甥,打着灯笼,不就是给舅舅照明?不就是“照舅”?
(2)、渭南首起共享汽车出事故操作不当撞倒路灯杆损毁严重
(3)、照旧(舅)拓展资料: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
(4)、这位郭先生,我是认识的。他是开眼科门诊的。
(5)、1970年代初,我们开始读到一些书了。
(6)、照旧就是按着字面意思就是还是原来那样,或者按着原来的规矩办,没啥变化。
(7)、时过境迁。这些有特色的歇后语不再被人提及了。就像许多的俗语不被人们使用一样。
(8)、但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就知道下半部分的谜底是什么,同时也知道别人说这句话是在嘲讽人。
(9)、它不需要人们有多高的文采,只要生活中有,只要他们仔细的想一想,就知道别人的话是什么意思。
(10)、其中三种必备的灯分别是“大红灯笼”、“莲花灯”和“火葫芦灯”,分别代表红红火火、早生贵子和预示给未来外甥送灯。
(11)、当然,除了骂人家不是人之外,其他的根据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骂人话语,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欢钱,喜欢吃拿卡要,所以就有专门的骂人歇后语“棺材里伸手”,即“死要钱”。
(12)、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熟手;手熟;熟能生巧
(13)、市民:(送灯笼有什么讲究您知道吗)我不知道,我是看着哪个好看就买哪个。
(14)、怎么样?都做过一遍了吗?下面公布答案了哦!
(15)、那个时候,最喜欢抄录的,竟就是歇后语。
(16)、你知道啥意思?折腾——这是普通话的意思,本地方言的意思是“搞作”。
(17)、陕西关中民间的风俗“打灯笼”,可远溯至汉代上元节的习俗“燃灯”,自汉以来,历朝历代沿袭不衰,燃灯时间也因时因地略有不同。民间一般从正月初开始送灯笼活动。灯笼的样式以宫灯(圆灯,或红色,故俗称“火罐”)、盆灯(因其形如牛粪,故俗称“牛粪”)为主。一般是舅舅送给外甥或外甥女,送一对灯笼,十根蜡烛,连送十二年,祝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孩子收到灯笼后,每晚打灯笼成群结队的玩耍嬉闹,直到正月这是一年灯节的最后一夜,故称“完灯”,意思是今年的灯节结束。因此每个孩子都要尽情玩灯,直至把灯笼烧掉——民间习俗认为,如果来年打旧灯笼,舅舅就会害红眼病。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也是因这个风俗而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要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代表着合家团圆。
(18)、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引子”,起一种谜面作用,而后半部分是谜底。说白了,就是让人们根据前半部分的内容猜测后半部分的内容。
(19)、 《打灯笼》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经典绘本,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王亚鸽的朴素文字与朱成梁的精美插图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农村正月十五“打灯笼”的生动景象。绘本中以成年人的视角,细腻传神的描绘出“打灯笼”这一传统习俗。
(20)、大家认识以后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朱元璋和他姐夫比武时踢的那脚非常重,只见现在朱元璋姐夫的脸上全是汗。朱元璋见自己竟然把没见过面的姐夫踢成重伤,心里非常难过,眼含着泪水请姐夫原谅。可这时朱元璋的姐夫却叫过来自己的儿子李文忠,然后说:“孩子,把灯笼挑亮点,让我好好看看你舅舅。”朱元璋的外甥很听话,把灯笼挑到朱元璋的头部斜上方,灯笼的光芒正照射在朱元璋的脸上。朱元璋的姐夫看着朱元璋说:“朱元璋,人们都说你有皇帝相,说你将来能做皇帝,我这次的伤,恐怕是好不了啦。我唯一的牵挂就是你的姐姐和我的儿子李文忠,我想等你将来当了皇帝,别忘了她们娘俩。如果你同意,现在就给你外甥封个官吧?”
(1)、朱元璋还有些犹豫,可这时朱元璋的姐姐也看出自己的丈夫是真的快不行了,就对朱元璋说:“朱元璋,你就听你姐夫的话,给文忠封个官,满足你姐夫最后的遗愿吧?”
(2)、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3)、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4)、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刚出嫁,那么今年娘家要给婆家送至少3对也就是6个灯笼,还要不同品种。
(5)、当年,五十多年前,我们是像追星一样,追过这“歇后语”的啊。
(6)、那些年,那些日子。买一本价值三四角钱的小日记本,抄录,记录。是有档次的事。
(7)、引证:茅盾《色盲》:“虽然依旧是多事之秋,但空气是不热。”
(8)、毕竟,人们有了时代的新语言,有了时代的新语汇。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50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是什么意思啊(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