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1)、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2)、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3)、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4)、解释: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5)、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7)、说起这曹髦,可真是不同于其他的傀儡皇帝,有胆识,有见地,属于少年英才。十四岁被司马师立为皇帝时,就在司马师与钟会的对话中,被钟会誉为“文同陈思,武类太祖”(文采可以同陈思王曹植相比,武略堪比魏武帝曹操)。
(8)、“司马昭之心”事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曹髦对司马昭痛下杀心,最后反受其累,死于非命。但是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至少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首先进行简单地梳理:
(9)、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10)、司马师同意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有啥可怕。同时他更明白,郭太后之所以强推曹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你让“八竿子打不着”曹据当皇上,她这太后还怎么玩?就这样曹髦登基!
(11)、张飞扬还说什么自己是雄狮,而张雪是母狮子,这个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张雪如果有选择,根本不会选择这个张飞扬做宿主。
(12)、具体一点来说,“司马昭之心”事件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14)、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司马懿有个儿子叫司马昭。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家父子手里。司马家在魏国呼风唤雨,甚至能左右皇位更替。
(15)、(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6)、其中尤以宁安为首,在她四下打探之后,才发现原来正尧曾经就是河东队的一员,如此一来,正尧给柳彦拿药到现场去自然便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17)、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18)、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19)、曹髦并不是在被杀前感觉到司马昭的威胁,为何会在仓促之间选择孤注一掷?
(20)、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1)、再说曹髦,听闻司马师死后,立刻一道圣旨发给司马昭:命他镇守许昌,不得妄动。却命傅嘏率领大军回京!司马昭明白这道圣旨背后,藏着怎样的凶险,根本不听,亲自率大军回了洛阳,来见曹髦,这其实就等于是一次兵谏!
(2)、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3)、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4)、初听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的背后是穿透纸背的狂妄。司马昭作为一个臣子,敢于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到“路人皆知”的地步,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又是何等狂妄自大?
(5)、司马师疯了,我还没捏你呢,你却先要我断子绝孙。于是司马师强力反扑,诛杀了李丰和张缉三族,至于张皇后也被废掉,改立了王皇后。同时逼迫郭太后:废掉曹芳,让曹冲的弟弟曹据为新帝!
(6)、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是说‘做事的用意非常明显,就连过路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典故讲的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权的更迭。
(7)、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8)、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9)、尽管司马懿没有动手,但却无司马师、司马昭几个儿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一心想要废掉曹髦,司马昭的野心连路边的乞丐都知道了。
(10)、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11)、王经吓坏了,连忙劝阻。但曹髦却随后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12)、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司马昭对曹魏的忠诚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卖命或愚忠,替皇帝卖命的忠臣属于最低等的忠心。古往今来,士大夫对皇家的忠诚标准,除了维护社稷、延续统治地位之外,爱民才是最高道德准则。司马昭所做的,恰恰是“安内、攘外”并举,凝聚民心,帮助皇权维稳,消弭了内生|生危机;“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招抚异族,使得外生眭危机也不复存在,所以“海内得以休息”:试想,如果司马昭不作为或不做权臣做犬臣,跟着小皇帝一起继续罔顾民意.放任土族,不思进取,一边反人民一边维稳,那就是政治乱伦了,何来曹魏国泰民安?其子司马炎又何来实力去完成大一统局面?
(13)、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14)、政治阴谋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政治清算,通过曹髦之死,司马昭能够更精确地找到自己潜在的政治敌人,所以王经等人的死亡就不足以为奇了。
(15)、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16)、西蜀豪族极力扼制姜维北伐;江东士人扶植皇权内乱不休;淮南三叛,三马同槽,曹髦奋笔疾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7)、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曹操生前已经是大权在握,但没有称帝,他死后十个月,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称帝的一切准备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打汉献帝刘协这块招牌了,于是就逼汉献帝让出了皇帝的宝座,称帝建立了魏国,就是史称的魏文帝,同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可惜的是曹丕仅当了7年就死了,传位于他的孩子曹睿,曹睿在位十三年,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军事上依靠司马懿也顶住了蜀国的进攻。曹睿死后其子曹芳继位,时年9岁,这时候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已经掌握了曹魏政权,曹芳是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继承了大权,随着曹芳的年龄的长大,对朝政也要发号司令,司马师觉得曹芳越来越碍事,于是就罗列了曹芳的一大堆罪名把当了十四年皇帝的曹芳赶下了台,并立了曹氏嫡亲曹髦当了皇帝,这时候司马师死,其弟弟司马昭继承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曹髦是个典型的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心自己做个傀儡,对身边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于是不顾自己身单力薄率宫中的卫士和杂役数百人冲出宫去,要与司马昭见个高低,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大将刺死,这件事震动朝野,人们议论纷纷,司马昭迫于舆论的压力把杀害曹髦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手下大将身上并杀了他,这才平息了这场乱子,司马昭除掉曹髦后本想取而代之,没有想到舆论会这么大,于是赶紧就找了曹氏后代中一个15岁的曹奂接替了皇位,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其子司马炎被封为晋王太子,其实这时候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没过几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总揽朝中军政大权。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司马炎完成当皇帝的一切准备,效仿曹丕代汉的故事一样,逼曹奂禅让,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大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归晋。
(18)、司马昭向太后上奏说:“故高贵乡公曹髦率领护驾士卒,拔刀鸣鼓冲向臣的住处,臣怕双方交兵,即命令将士不得伤害任何人,违令者以军法处置。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进入兵阵,伤害高贵乡公以致丧命。我听说做人臣的应当守人臣的节义,至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能躲避祸难。那次变故突然发生,灾祸像机关发动一样迅速到来,臣的确想舍弃此身,等待一死,听候天子裁决。然而臣考虑到这次变故的谋划,意在危害太后,倾覆社稷宗庙。臣枉充宰辅之位,有安定国家的义务,即连续发命,不得迫近天子辇车。而成济私自闯入兵阵,以致发生这样的大事故,臣悲哀痛恨,五脏摧裂。成济违犯国家法纪,虽死不足以抵其罪,应逮捕成济家属,交付廷尉治罪。”
(19)、曹髦在声讨司马昭的过程中被“意外”刺杀,先不说这背后是有意还是无心,但不得不说,这对本已羸弱不堪的曹魏皇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后来被推上皇位的曹奂再也无力甚至无心再起反抗。
(20)、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打算做什么
(1)、事后,成济被夷灭三族以堵天下悠悠众口,同时,司马昭又杀了没有向自己告密的王经以绝后患。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被拥立为新的天子,后来更名为曹奂。
(2)、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3)、没错,诸葛诞正是诸葛亮的堂弟,在魏国官处显任,此次出兵是不满司马氏专权。诸葛三兄弟分仕三国,自古以来就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说法,而“魏得其狗”说的正是诸葛诞。
(4)、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5)、但是,曹髦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十分不友好的政治讯号,后来诸葛诞等大臣又公然地举起“反司马”的旗帜。所以,虽然明面上看起来,司马昭是权倾朝野,但是背后有多少人在暗自谋算着,司马昭心里也并没有底。而且曹髦随着年岁渐长,政治上的表现越来越成熟,这些都给司马昭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6)、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7)、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8)、因此钟会曾对司马师,如此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说,曹髦文采如曹植,武略似曹操!当时吓得司马师黑着脸说:真太好了,这可是我大魏的福气啊!实则,此刻司马师已经后悔了!
(9)、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10)、于是贾充强撑颜面喝道:“司马公白养活你们了,这事还用问我吗?”
(11)、如今一提曹髦诛杀司马昭,人们只记住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认为曹髦太年轻啊,或太鲁莽啊,总之不应该,因为随后他就被成济给杀掉了。但可知,其实后面还有这么一句吗,尤其是“况不必死邪”(不至于死掉)!
(12)、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13)、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14)、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要给于后世以建设的力量和信仰,而不是破坏的邪念和参照。司马昭确实走到了权力上的巅峰,但是在人格上,却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葛亮等人。
(15)、曹髦死后不久,历史如司马昭所愿地进入了司马晋朝。可是就在司马炎消灭东吴、统一全国的第12年,西晋就开始了“八王之乱”,进而把中原大地带入了史无前例的“五胡乱华”的乱世,遍地狼烟、哀鸿遍野。更让人感到绝望和悲哀的是,晋朝的那些贵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恢复国威、保护民生,而是自顾自地周全于自己既得的利益。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司马昭当初的“夺权”是有多么的自私。
(16)、司马昭之心有权威者未必可以惠民,而欲惠民者必须先获得权威。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曹髦抱有同情之心、批判司马昭靠仁义博取权威又重塑仁义行为的史家们,在逻辑上是打架的:任何一个政权的颠覆、崩溃和瓦解,都难逃内生生和外生生两个重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有时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
(17)、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18)、曹髦带兵去围攻司马昭的路上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为何没有加以阻拦,难道真的是惧怕皇帝的权威?
(19)、当一切按照司马昭所设计的方向进行时,曹髦也就必死无疑了。司马昭所忌讳的那层窗户纸也终于被捅破了。
(20)、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在他死后刚四个月,其子司马炎便迫不及待的代魏称帝,国号晋,追封司马昭为文帝,至此立国四十五年的魏国正式灭亡。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一句
(1)、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曹魏,势力已经远在蜀汉、孙吴之上。曹髦对于司马昭而言,已经毫无作用。
(2)、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3)、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4)、公元258年,平叛了诸葛诞后,曹髦眼见司马昭权势熏天,不得已要加封他为晋公,设晋国,九次下旨,司马昭却九次拒绝。
(5)、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6)、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7)、可四个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就急急忙忙地称帝了,也算是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做了一个圆满的备注。
(8)、(成语拼音)sīmǎzhāozhīxīn,lùrénjiēzhī
(9)、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位于他。
(10)、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代魏自立,急需建立功勋,于是此时提出伐蜀的主张,并任命钟会和邓艾为主将,率军伐蜀。
(11)、王经死后,有人对司马昭说:“王尚书在治理国家上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不该杀掉他啊。”
(12)、当年5月,曹髦找来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后说道:如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无路可走了,那我就只能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去诛杀司马昭!
(13)、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献帝和曹丕的场景。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14)、唯一让人没想到的是,出了成济这种无脑笨人。
(15)、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16)、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76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打算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