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49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观点

(1)、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06-1

(2)、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本文写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用大量的事实是佩佳醒悟,明白了自己失去的是无法弥补的一天。文章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

(3)、       不可生搬马克思关于集体的论述

(4)、作《给教师的建议》,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做为一名新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一定要多看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丛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头脑更加的成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在这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5)、综观《前进》全文,考察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笔者深深感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马卡连柯自始至终从心底里怀着尊敬、热爱之情。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的和谐发展中,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7)、我以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具有普遍的理论阐述力与解释力,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学术品格:

(8)、亚里士多德在其灵魂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9)、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是丰富而深刻的,他的教育理论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近几年,我只是翻阅学习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上面,我也仅从品德教育方面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思想,恐怕是断章取义、挂一漏万。但我相信,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不无补益的。

(10)、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1)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11)、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锻炼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确信,儿童的认识世界,首先应当是认识劳动。”

(12)、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东方 )

(13)、苏霍姆林斯基说,惩罚,尤其是体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每打一次,自尊心就会减少一分。如果孩子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自尊心,那就谈不上教育了。而在教育时,特别要重视自我教育,那就是不为了奖励而做好事,不背着人做坏事。没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效果。而体罚在损害孩子自尊心,消弱自我监督方面是尤为明显的。孩子认为我做了坏事,他打了我,帐已经抵消,就从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了。而且越打越麻木,越没有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就什么教育都谈不上了。

(14)、他的思想价值在于,他不是在为后世教师提供一套“教育圣经”,而在于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示范了一条可行并长期有效的教育之路,并启发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15)、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从童年时,特别是从青少年时起,应该理解自己精神生活完满、劳动愉快和创造的幸福。”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16)、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17)、(1)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他认为,在学校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第二之分。他说:“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他强调道德面貌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他也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认为“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学校应当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他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强调课外与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要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是办不到的,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学习制度,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就使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升学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8)、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思想是非常全面的,但他毕竟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教育现状的限制,同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些不适应和过时的内容和要求。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19)、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无声的教导,往往比长篇大套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20)、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

(1)、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4) 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4)、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2) 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5)、能给儿童以愉快,教学不应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容易;生动的直观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抽象思维的手段。在德育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通过集体、劳动与其他活动进行教育。不同的是,他比马卡连柯更重视集体中的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他指出,集体要为每个成员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教育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和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因素,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6)、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中指出,“经验表明,建设学生集体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同龄儿童集体,如班集体、少先队集体、共青团集体、劳动集体、学校科技活动集体等,使每个学生参加2-3个或者3-4个集体。”

(7)、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不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干着不同的事,就是因为这种千差万别才构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

(8)、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9)、  家长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10)、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原因很多,有些是学校和教师无能为力的。但作为教师来讲,教育思想是否需要端正、教育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11)、以往,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继承了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但却很少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发现了马卡连柯理论体系中的诸多缺陷和错误,发现了人们在实践马卡连柯教育思想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克服的偏差,基于高度的责任感和教育良知,他以惊人的勇气撰写了两篇代表作,一篇是《简论共产主义教育》,另一篇是《不要原地踏步》(后改名为《前进》),并于1967年初完稿,分别寄往苏联权威性教育刊物《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第一篇文章发表部分后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篇自然就被打入冷宫。自此围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开始了苏联教育史上少有的大辩论,确切地说,苏联权威教育学开始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围剿,甚至可以说迫害,苏霍姆林斯基的早逝就与此有直接关系②。《前进》一文则在作者逝世后十九年即一九八九年才得以在《国民教育》杂志重见天日。

(12)、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13)、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14)、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4) 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5)、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六十年代苏联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当时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局面:很多人不假思索地逐字逐句地搬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其他教育经典,如果有人稍有异议,便是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即遭口诛笔伐。他认为这种错误倾向“首先就给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降低了其中十分珍贵的并永远有效的精华之作用”。

(16)、在此,苏霍姆林斯基批评马卡连柯在教育中提倡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的理由是: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危险。利用集体舆论的强大力量,发挥其规范和调节作用,“其危险性就在于其中藏匿着一种倾向:摧毁个人意志,对人随意发号施令。”此外,在维护集体利益过程中,根据“平行影响原则”,“几名学生被培养成积极分子,他们常常习惯于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集体,这里同样蕴藏着很大的危险性”。

(17)、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曾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等。

(18)、来源|《中国教育学刊》、白丁智库(baidingthink)、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19)、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0)、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薛灿芝)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的家长坚持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懂事起,就剥夺了他们玩乐的机会,逼迫他们去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种特长,而家长本人则不会主动去学习家庭教育的素养,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我们的家长要在自己领到结婚证、登上婚姻殿堂的那一天开始,就要努力去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知识素养;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要认真学习正确和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就要努力为家长参加这样的学习提供条件。

(2)、其次,谈话应是“循循善诱”的,有启发性的,和温存的,亲切的。要用“最亲切的、最善良的言语去触摸世界上最娇嫩、最敏锐的儿童的心灵”,“要维护人的尊严,树立人的自尊心”,“若想使孩子知道害羞时,必须善于找到适当的语言以致不会伤害孩子,这是培育孩子最重要的戒律之一。这样的言语是教育学教科书中没有见过的,是教授的讲义中没有写进的。”由此可知,道德谈话并非可以信口开河,而是时时处处都需要父母的耐心,细心、聪明和智慧,父母“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智慧和才能”,才可以使谈话成为“对年轻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无以替代的有用工具”,才可能成为“明亮的火焰”,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3)、他对惩罚的看法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他原则上承认惩罚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的,只要运用得当。到了晚年,他认为“绝对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因为靠惩罚就不会有自我教育,惩罚会使孩子从自我谴责中解脱出来。

(4)、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

(5)、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6)、相信人,不光是孩子,当然孩子也是人。当时我还看了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早些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师比较多,但没有把学生的地位放在重要位置。  

(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其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①

(8)、“事实上,我们亲身感受到,诸如学生会等全校性集体,它们被当成了教育目的,就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这一全校性机构会变得没有生命力呢?因为企图把一年级学生与十年级毕业生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实在是太人为、做作了。”这简直就是“学校教育之大不幸”,它可以称之为“教育企图愚笨之不幸”。“当学生感到自己在被教育时,不管你的教育企图装扮粉饰得多么聪明,活生生的学生都会察觉,他们会感到被摆布,在心里感到屈辱、疼痛。”

(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是苏霍姆林斯基作品,2009年3月1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0)、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教育界开始盛行教条主义,人们渐渐转了向。虽然很多的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经济学关于集体的理论原理很正确,但它们“与教育并无任何共同之处,或者与教育之间再多也是间接联系”。生搬硬套的严重后果,就是给教育原理套上了经典的框框,教育实践和研究变成了注经;把学生集体等同于生产集体;把集体生活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在集体背后看不到人”。

(11)、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离开我们已经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12)、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13)、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他提倡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师生仪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都要做到外表美和精神美的统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说:“学生走进校门,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① 

(14)、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1) 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1)

(1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假如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愿望,是后患无穷的。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迁就,要让孩子知道,不但有自己,还有别人。

(16)、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17)、注释: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卷,第754-755852235页.

(18)、他写道:“关于集体的教育功能,马卡连柯看到的,就如他所指出的‘集体应当有自己的机构,有权力、责任、各部门间的联系、相互依从,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存在集体,有的只是一群人或乌合之众’,很明显,马卡连柯把依从、服从、领导等集体的要素,看做集体具有教育力量的主要源泉。”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其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①

(20)、(3)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的几点想法(J).国民教育,1978(9):

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启示

(1)、良好而温暖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导家庭中充满爱、温情和彼此的尊重与信任。

(2)、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节,我的触动很大,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又该从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又该怎样落实在我的实际教学当中呢?

(3)、(关键词)经典——非教条;集体——非目的;教师——独立思考;教育的最高目的:人。

(4)、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5)、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离开我们已经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6)、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7)、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8)、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其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

(9)、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10)、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让孩子自信更重要的了。(元曲)

(11)、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如果马卡连柯能活到现在,看到社会主义生活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全新趋向和过程,他自己一定会发现并指出自身理论观点的某些错误。他从来也不会同意把他名字变成某种偶像。”

(12)、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1)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13)、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尊敬老人孝顺老人的榜样。父母尊老爱幼,就不会有铁石心肠的孩子。否则就会产生最大的不幸。

(14)、年轻的爸爸说:“老师们请原谅我,我现在好像豁然开朗,觉得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对别人负责。我今天清楚地想起那些年给老师们带来的伤心和痛苦,请原谅我,现在请你们教我怎样做爸爸吧!”

(15)、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16)、关爱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1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孩子心头留有创伤,长此下去,他会在这些不合格的家长影响下走向犯罪道路。所以,他呼吁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不脸红。他号召家长能以孩子来改造提高自己,真正来一个“第二次诞生”。

(18)、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19)、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库是基本书院新开辟的一个创新栏目,将萃取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思想的好文章,与读者分享。

(20)、注②,见《谁是杀害苏霍姆林斯基的凶手?》A.达维多娃著,吴盘生译,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63—65页。

5、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理论

(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上述教条主义倾向直接违背了十月革命后十二至十五年内诸多著名教育家关于集体教育的论述,他们是克鲁普斯卡娅,卢那察尔斯基,布隆斯基,沙茨基,平凯维奇等,“他们都把教育看做社会利益与个性的和谐统一过程,他们在强调集体独特的重要性时是把集体看做全面发展个性的手段,他们警告群体盲从的危险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集体命运主宰者的个人主义——领袖至上主义,波拿巴主义及对人们任意用权的陶醉。”这里可以看到马列主义与学校教育的“真正联系”。

(2)、(参考书目)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帕夫雷什中学》等。

(3)、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4)、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5)、他指出,教条主义只会添乱,这不仅在培养一般教师的理论思维方面,尤其是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在教条主义基础上,不可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教师。”“不管某种教育思想如何睿智……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教师的创造环境——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心灵,因而绝不可能用别人的思想去考察我们如此精细和灵敏的劳动对象。”“……这正如不能让别人的女人给你生孩子一样。你亲自从痛苦中提炼出来的思想,才会是最珍贵的。我千百次地确认:绝对如此。”

(6)、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

(7)、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和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他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

(8)、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其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达到3项具体要求:

(9)、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

(10)、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11)、能给儿童以愉快,教学不应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容易;生动的直观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抽象思维的手段。在德育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通过集体、劳动与其他活动进行教育。不同的是,他比马卡连柯更重视集体中的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他指出,集体要为每个成员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教育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和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因素,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12)、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13)、他认为,有些孩子冷漠、孤僻,倒不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而这些家长往往给孩子买很多的玩具用品,错就错在家长误认为在物质上保证了需要就尽到责任了。要知道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滋润。孩子孤僻、冷漠,多半是因为在家缺乏父母精神上对他的爱,他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如父母在家整天闹离婚,不是骂架,就是打架,都说不要孩子。孩子就觉得家里是一个冰窖,再也无心学习,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当他看到别人高兴时,故意做一些粗野、残酷的事,使大家都不幸都难过,这才幸灾乐祸。

(14)、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原因很多,有些是学校和教师无能为力的。但作为教师来讲,教育思想是否需要端正、教育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15)、这对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如此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看法。

(16)、(4)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观点简介(J).教育研究,1980(5):

(17)、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8)、二是强烈的教育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宣称自己的教育学是“人学”,是追求人的完整、和谐、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学理论;明确阐明他的教育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即关于人与人性的科学;他的教育学说奠基于普遍的人性之上,始终追求真善美、永恒的人类教育理想。在教育这样一种人-人系统中,是相信情绪、情感、伦理、价值、信念,还是相信客观、中立、利益无涉的冰冷事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式。苏霍姆林斯基称自己的教育学为“信念的教育学”,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的教育学”区别开来,明确提出“没有善的信念……就谈不上什么教育学”。

(19)、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①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①

(20)、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曾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等。

(1)、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要撇开阅读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力变得迟钝,造成思想混乱和肤浅。他一再强调不善于阅读的人就不善于思考,隐藏着"智力生活缺乏的严重危险"。他指出,孩子的阅读开始的越早,阅读同他全部精神生活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及早学会阅读的儿童能练出一种很重要的技能:他对词和句子的视觉感知先于发声,读的时候不受词语束缚,他便有可能在那顷刻之间使目光离开书本,并在那个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所读的东西。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边读边思考、理解和领会了。

(2)、同时,由于把培养积极分子也看成了目的,集体中便形成了一种病态现象,“一方面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学生,他们崇尚空谈,常常废话连篇,另一方面则是面目模糊的‘群众’。一些人总是积极分子,另一些人只是服从而已。”

(3)、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4)、作者又举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由于他上的太出色,听课的教师与视导员听得太入迷竟然忘记了记录。课后,听课的教师对他说:“你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感染力,你花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那个老师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5)、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6)、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他一边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文。他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译成中文,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赞扬。代表作品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儿子的信》等等。

(7)、爱孩子首先一定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对待,把孩子看成是未来的公民。绝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自己愿望的复制品。

(8)、对祖国、对劳动、对长者、对别人的关心,都应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着手培养。

(9)、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后,仍然坚持长期带班,亲自授课,在长期的教学中他不断提炼出内容丰富、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思想,其主要内容:(1)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他严格要求教师,严格挑选、严格培养、严格管理;(2)他将“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法;(3)也注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此作为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动力保证;(4)将阅读提到相当高的要求水平上,培养师生的阅读积极性,制定了推荐阅读书目,介绍阅读方法,建立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提倡师生私人藏书;(5)打破常规教学的时空及对象限制,开设学前班,将学龄前儿童集中起来授课;还开设“蓝天下的学校”,使教学空间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首创家长学校,以家长为教学对象,确保学校教学成果不失。这些思想在今天仍为人们所赞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家所奉行的行动指南。例如,苏州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就在苏州中小学推行了一项“书香满校园”的计划。

(10)、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11)、他写道:“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马卡连柯十分明确地指出:集体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这一论断完全符合如下原理:人——是螺丝钉。”

(12)、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13)、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作为新入编的教师,只凭教育热情是不行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为此我买了几本书,《给教师的建议》《一线带班》《低年级这样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给教师的建议》,分享一下自己感触深的句子。

(14)、让孩子享受在风吹雨淋中搏击的快乐,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张石平)

(15)、“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要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对他们实施全面和谐的教育,他说:“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信制约的。

(16)、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17)、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18)、苏霍姆林斯基同时也强调,父母对孩子要尊重信任,如果整天叨叨不休,孩子不知所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孩子就会觉得家里不温暖。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心,而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很难教育好的。

(19)、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喜爱孩子,他曾提出,不爱孩子的人不能做教师。自然,他也不允许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他严厉地批评了一些“暴君式”的父母:我是你的家长,你是属于我的,我爱对你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要你这么干你就得这么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暴君式”的父母是自私自利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物品,他们没有尽到父母的义务,他们不配当父母。这样的父母将会受到惩罚,因为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欢乐的人,长大了就会成为粗鲁无礼和冷酷无情的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然而在现实中还有大量的溺爱孩子的父母,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他们从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唯恐孩子不能事事称心如意。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些父母的“爱”进行了严正的批评,称这种“爱”是“母鸡的爱”,属于本能的爱,其结局也往往会与父母的愿望相反,十分可悲和不幸。家长教育孩子的真正的方法是既要严格,又要理智。

(20)、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1)、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2)、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过于强调“平行影响原则”,会导致滥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倾向,以致产生如下情况:教师似乎已经通过工作,使集体谴责集体中某一学生,但实际上这却是表面的,学生们说的是一套,想的却是另一套,甚至出现了善用集体名义发言的好说空话者、油嘴滑舌者。如此,集体内部就有可能生出毒瘤——假仁假义、装模作样,年轻人就会变得见风使舵。此外,表面化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培养淡漠、不仁、厚脸皮的性格乃至无情地践踏他人的性格的良好土壤。

(3)、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4)、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车尔尼雪夫斯基

(5)、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家长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就是说,当上父母后,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否则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6)、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热爱儿童。

(7)、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美育。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定这些美的品质。”

(8)、 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传统教学的班级授课制中采用集体教学,要实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9)、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10)、此外,集体活动也往往不从学生集体的学习任务出发,把智力活动置诸脑后,“活动——不管什么活动——也被看作终极目的,看作衡量集体积极性和活力的指标。”于是,“很多学校领导和共青团工作者只是关心:集体中只要看得见活动就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追求新活动,新形式,以能尽量展示出集体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实际上也变成了保姆……”

(11)、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否则,孩子将来难以适应复杂的生活。

(12)、道德谈话也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谈话“是对年轻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无可替代的有用的工具”。他要求作为家长要经常同对孩子进行道德谈话,应注意以下几点:

(13)、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天使,一个天使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希望就是一段快乐的成长!

(14)、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中强调:“学生集体的概念及职能,应当从学校生活的多样性出发加以阐述,“教育者应当关注的,不仅仅是每个学生为丰富集体的精神生活贡献了什么,而且应当是每个学生有没有从集体中得到什么,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的幸福感?”

(15)、他提倡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师生仪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都要做到外表美和精神美的统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说:“学生走进校门,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

(16)、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蓝天)

(17)、三是极强的教育预见性。如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工作在20世纪中期,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学说离我们已近40年之久。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给我们展现的教育世界却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可见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在当时就是极为前沿的,至今仍然表现出极强的预见性。可以说,他的思想领先他的时代几十年(时间也许会证明他领先的时间更长),实践和思考着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许多问题,如关于“幸福教育”“关爱教育”“公民教育”等,依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世界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普遍趋势。他以儿童和儿童发展为中心,建构教育学理论,其儿童研究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某些方面依然领先于我们今天的儿童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儿童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他以学校为现场研究具体的、现实的、多样的儿童,而非研究抽象的、平均的、想象中的儿童,给我们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他的关于“智力情感”“智力尊严”“智力道德”(世界观)的研究和结论,已被今天的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所证实,是最为前沿性的理论和观念。

(18)、为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新作品,使他们敢于面对纵横交错的新世界,不断发芽滋长。

(19)、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3) 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3)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0)、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

(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要牺牲孩子的个性培养,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而作为教师,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2)、他在《前进》中还写道:“一直以来,直到现在,我都感到奇怪,为什么马卡连柯在理论上会自相矛盾……实际上,他在自身的实践中经常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育方式,《教育诗》等著作中就有许多实例啊……”

(3)、他写道,是的“集体影响的力量是无可争辩的……但不管其如何强力,它也不是万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有这一工具强力、尖锐——因而它有时甚至也很危险,尤其当它掌握在新教师手中时,即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是如此。当教师使用集体这一工具越趋成功,它越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过火行为”的危险就越大,越容易把集体舆论演变为‘摧残人’的工具……将集体变成要求学生把‘灵魂示众’的工具……”

(4)、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百年诞辰座谈会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首发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

(5)、在智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他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方法用以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提高,例如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100多个。

(6)、注③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82页)

(7)、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

(8)、首先,道德谈话“不是为了讲述什么事情,更主要的是为震动年轻公民的心”。所以,谈话时应有热情、有激情、有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我给自己的学生讲些什么一一讲在战斗中倒下的英雄的业绩,讲把自己最宝贵的孩子献给祖国的母亲的悲伤和自豪,讲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年轻人的悲惨命运——我一刻也不会忘记,我常说的话应当成为一种号召,一种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祖国的优越性和荣誉的号召。”“在年轻人的心灵里”谈话“要产生一种鼓舞他劳动所必须的精神能量”,“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的心才会产生义务感”。假如谈话“是不热情,无号召力的,只是像传声筒一样,那就不会在青年人的心灵里建立什么东西,不会使年轻人向往什么东西”。

(9)、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已有中译本。其主要思想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49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简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思想)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