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
1、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分析
(1)、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了。
(2)、(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3)、生乙:这个说法没有道理。第一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二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道理和事实分做两段,比较合适。
(4)、③“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
(5)、 师:这么多不足,可是没办法全得到,因此就出现下面的行为。
(6)、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7)、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8)、生8:孟子被称为“亚圣”,一定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所以,他不会主动引起争辩,所以无奈。
(9)、(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0)、 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和义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
(1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12)、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14)、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15)、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16)、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17)、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18)、“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19)、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简要概括
(1)、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
(3)、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即是充分的举例论证。
(4)、 (4)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5)、(高中)材料作文精准立意方法分析(附各省立意深刻优秀作文及点评)
(6)、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从前(有些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8)、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9)、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0)、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1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形象证明了 义 重于 生 的观点
(12)、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13)、(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14)、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15)、(中考)名著阅读推荐《儒林外史》(附例题及解析)
(16)、比喻论证:本文一开头就选用比喻论证,将生和义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
(1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9)、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0)、(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
(1)、师:我们再读文章第一段,感受比附逻辑比喻论证的魅力。
(2)、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3)、⑶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4)、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5)、①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有不用也(连词,表目的,用来)
(7)、 师:哇,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基本掌握了这些字词。老师也将本文重要的字词句进行归纳和分类,大家也在书本上加以整理。
(8)、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9)、《鱼我所欲也》《史记·屈原列传》阅读练习答案
(10)、(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见练习册,由四五组代表订正答案,教师梳理重点实词“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等、虚词“于”“而”“之”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4)、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5)、(1)高位厚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那么高位厚禄又有什么益处呢?
(16)、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1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9)、苟得;恶;患;如使;何不用也;是心;丧;蹴;不屑;万钟;何加;年;已
(20)、生13:“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用厌恶喝醉酒但强迫自己喝酒比喻厌恶死亡喜欢不仁义的事
4、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图表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4)、①“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设喻,将生命与利益比作“鱼”和“熊掌”,引出中心论点。
(5)、生命是我想要的,(我)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6)、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7)、生8:使用比喻论证,把“鱼”比喻“生”,把“熊掌”比喻“义”;把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十分难抉择。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10)、2019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教材书
(11)、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12)、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明白了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13)、师:如果你是帝王,听了这样的论述,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14)、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5)、丁生: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16)、 苟得( ) 辟( ) 一箪食( )一豆羹( )为宫室之美为之
(17)、学生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找中心论点很快找出来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也掌握了。
(1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19)、(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20)、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5、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思维导图
(1)、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3)、文章“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4)、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5)、师:据《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统计,《孟子》全书,直接用“比附方法”论述问题的,竟达61处之多。其中大量精彩语句成为我们现在仍耳熟能详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
(6)、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7)、(2)“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
(8)、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9)、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10)、《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1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2)、请三位学生上台书写,完成《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的填写。其他同学在台下校对,并提出建议。
(13)、面 恶——→莫甚于死——→何不用 本
(14)、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7-9年级完整版)
(15)、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
(16)、〔一〕课前没有安排学生作充分的预习,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节奏。
(17)、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8)、对比论证: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将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舍生取义的观点。
(19)、从前(有些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20)、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4)一箪(dān)食 dān 名词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2)、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
(5)、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6)、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7)、(交流点拨)甲生: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8)、译: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9)、文章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并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0)、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1)、“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及省级精品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优秀课例获得者。多次获得地市级业务比赛奖项。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等论文比赛中获奖。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
(12)、解说孟子及《孟子》的情况(由一组代表完成)
(13)、⑵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17)、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18)、《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
(19)、(初中)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
(20)、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1)、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4)、(9)《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索取,我所欲也;奉献,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索取而取奉
(7)、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8)、“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9)、生丙:运用了排比。课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①“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
(12)、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13)、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5)、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16)、永①之氓(mé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7)、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18)、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9)、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20)、正 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 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40句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简要概括(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