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2句尼采是虚无主义还是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名句)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虚无主义经典语录

(1)、尼采“杀死上帝”是有原因的。他当时所处的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那时大家所信仰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却宣扬磨灭和压抑个人的欲望,约束个人的自由,要求人们将全部精力、时间都花在侍奉上帝上面来。

(2)、假如人们是哲学家,正如人们过去一直就是哲学家一样,那么人们就没有观察过去事物的眼光了,

(3)、(28)参看《敌基督者》第1节末尾。——编注

(4)、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的。尼采对基督教的攻击不遗余力,但我们不可误会,以为基督教在尼采那儿一无是处。事实上,尼采曾不止一次地称赞原始基督教是伟大的虚无主义运动。尼采攻击的主要是基督教在后来的发展,按照他的说法,即后来者对基督教的篡改和曲解。比如,耶稣的信仰是关于天国的福音,这一信仰内在的含义是什么?从何而来?按照尼采的解释,“上帝之国……不是一种在某一天突然降临的东西……而是‘个人观念的转变’,是一种随时都会来临而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的东西……”“《圣经》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象征主义者……他只看见、只承认内心的事实,而将其余的事物(即一切自然、历史与政治事件)视作寓言的符号与场所,视作非现实的和‘不真实的世界’……”,因为“耶稣单刀直入人的内心状态,开拓人类心中的‘天国’”,也就是说,这一信仰本身是一个隐喻、一个谜。它只是由于耶稣觉悟到宇宙的真理后形成的观念,但这一观念须通过象征的手段才能间接传达出来,但后来者却把作为象征的材料当做历史事实,虚无主义因而产生。

(5)、尼采于1844年生于一个信奉新教的教士家庭。孩提时代,他肯定已经受到了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的熏陶。据说,他能“满怀深情地朗诵《圣经》中的赞歌和演唱其他宗教歌曲,常使听众潸然泪下”。“小教士”是他的绰号。在其他方面,这位小男孩也很超群。10岁时他已谱写了一首圣歌,创作了很多诗。14岁时他已着手写自传。进入瑙姆堡的皇家学校时,他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了。特别是在德语作文和音乐方面聪明过人,只是在数学和正确书写两门功课上还有些困难。当时的学校的教育很严格。有件小事可以作证:有一次,尼采当值日生,完全以幽默的口气写了一份值日报告。意思大约是:“教室里灯光昏暗,而且时灭时明,同学们都想点燃自己的蜡烛。”或者:“高一教室最近刷新了板凳。因此,对自己的占有者,板凳总有一种令人讨厌的依附性。”尼采试图把报告写得轻松活泼一点。效果如何呢?尼采写道:“呆板认真的老师们感到非常惊讶。报告如此严肃的事情怎能加入这样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星期他们把我叫到办公室,作为惩罚,禁闭了我三个小时,使我失去了几次散步的机会。”

(6)、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对尼采某些品德的无知,真正承担起了尼采的意志。这位伟大的反叛者于是亲手建立必然性的无情统治,将自己封闭其中。他逃出上帝的监牢之后,首先所念及的是建立历史与理性的监牢,从而完成了对虚无主义的乔装打扮与认可,而尼采则声称战胜了虚无主义。

(7)、一个人在其野性中可以最好地从其做作和教养中复原……(5)

(8)、来自生活的军校。——没能杀死我的东西,使我更加强健。(7)

(9)、在哲学中,几乎没有任何作者是一点一滴地构建他们的体系的,伟大的作者就更不可能这么做,而尼采的比喻或许正确地暗示了他就是这么做的。通常而言,一个哲学体系并不是通过堆积来获得成长的。然而,对于一个哲学思考者来说,他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以零敲碎打的方式对诸多主题进行分析,却没有意识到这些主题是相关的,而对于他尚不知晓的那些解答,他也没有意识到它们支持彼此甚至有赖于彼此。接下来,他通过艰苦努力得到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并未向他自身公开,除非就像尼采所表明的,这个人被准许在某个时刻综观全局,并在这段时间内揭示了他思想的统一性。于是,他就如同自己行为的旁观者那样,在不同的陈述与陈述之间,发现了一种他自始至终都在接近,此前却从未能够加以辨别的系统必然性。

(10)、上帝和教会圣职的权威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良知的权威,突兀而起的是理性的权威。反抗这种权威而兴起的是社会的本能。向着超感性领域的遁世为历史的进步所取代。一种永恒幸福的彼岸目标转变为多数人的尘世幸福。对宗教文化的维护被那种对于文化的创造或对于文明的扩张的热情所代替。创造在以前是《圣经》的上帝的事情,而现在则成了人类行为的特性。人类行为的创造最终转变为交易。

(11)、(7)参看《瞧,这个人》,“我为什么如此智慧”第2节。——编注

(12)、不知道将其意志置入事物之中的人,至少为这些事物置入了一种意义。就是说,他相信:一个意志已经在它们之中了(“信仰”的原则)。

(13)、尼采的观点指出人们对上帝的信仰都是虚假的,这可把当时的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一下子冲击得摇摇欲坠,让基督耶稣的权威和脸面荡然无存。也就是说尼采把高高在上上帝,拉下了神坛,让上帝成为人人都可以批判的对象。

(14)、四年之后(1886年),尼采给原为4卷的《快乐的科学》增补了第5卷。第5卷的标题为“我们无畏者”。该卷的第1节(第343个格言)有“喜悦的含意”的题目。这一段的开头写道:“最近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上帝死了’,对于基督教上帝的信仰成为不可信的了——已经开始把它最初的阴影投在欧洲大地上。”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的中国共产d的领导。

(16)、人们认为女人深刻——为什么?因为人们从未彻底研究过女人。(17)女人还从来未曾浅显过。

(17)、由此出发,我们也就认识到人们在把握虚无主义时和对虚无主义的臆想的斗争中所遭受到的最后迷误了。由于人们并没有把虚无主义当作一场已经持续很久的、其本质根据就在形而上学本身之中的历史性运动来经验,因此,人们便沉溺于这样一种有害的癖好,就是把已经是和仅仅是虚无主义的结果的那些现象看作是虚无主义本身,或者把结果和作用看作虚无主义的原因。在对这种表象方式的不假思索的适应中,人们几十年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技术的统治地位或民众的反抗暴动举为时代的历史性状况的原因,并且根据这些方面孜孜不倦地去分析时代的精神处境。但是,每一种对人及其在存在者范围内的地位的分析,无论多么有见地、多么机智,只要它没有去思考人之本质的处所,并且在存在之真理中经验这种处所,那么,它就还是不假思索的,还只是产生一种沉思的假象而已。

(18)、至于上帝究竟是死怎么死的,尼采早就有了判断,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就说过,上帝死了,一是因为上帝对人类的同情和怜悯太痛苦死亡;二是因为上帝对人类过于了解而死亡。

(19)、积极虚无主义,就是肯定现实社会和生命存在以及提高精神力量的表现特征。它直接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虚构的价值观,尼采说,要想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把虚无主义推向极致,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20)、这是一个在需求上有节制的艺术家,也是我所喜欢的艺术家:他实际上只要两样东西:他的面包和他的艺术,——panemetCircen(12)

2、尼采是虚无主义还是存在主义

(1)、知道一切荣耀产生原因的人,也一定怀疑美德的声誉。

(2)、(9)男人创造了女人……]笔记本WII第9页开头:女人,“永恒的女性”:一种只有男人才相信的纯粹虚构的价值。参看科利版第13卷,11[296]:男人制造了女人,并且把他的全部诗意赋予了她……加瓦尼(Gavarni)。摘自《龚古尔兄弟日记》,巴黎1887年,I,第283页:“谈话转向了女人。在他看来,男人制造了女人并且把他的全部诗意赋予了她。”——编注

(3)、(1)该部分参看《格言集》,科利版第13卷,15[118]。——编注

(4)、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5)、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不合时宜的考察》

(6)、(3)亚里士多德]参看《政治学》,1253a——编注

(7)、倘若要表明我希望讨论的体系确实是尼采的体系,就会引发某些关乎哲学史之诚实性的复杂问题。尼采并没有和我们一起承认这是他自己的体系,他也不曾(或许是因为他无法做到)将他告知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那个融贯而又内在必然的看法给予我们。然而,尼采本人承认,他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个假定为他所有的体系,尽管通过诸多格言的累积,这个体系正在显露出来,因此,在他人生的所有时期内,他都不可能打算让他的作品采纳这种形式。

(8)、上帝是怎么死的?尼采认为上帝是自然死亡和被谋杀而死。

(9)、加缪为这种荒谬感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即西西弗神话,讲述西西弗被罚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西西弗将巨石推到山顶,巨石又会滚落到山脚,于是西西弗又要再把巨石推到山顶,周而复始,永远做着一种重复而没有意义的事情。

(10)、这完全是站在男人立场上的真理。至于为什么是男人立场上的真理,你做过男人的话大致是懂的,是的,你懂的!但是需要(必须需要)站在女人立场上对男人说一句真理的话,这句话需要女人们说出来,要相信会有的!欢迎此类留言~

(11)、毫不奇怪,对于尼采的哲学来说,并没有类似观念论、实在论乃至存在主义这样现成的名称。尼采有时在言谈中将他的哲学称为虚无主义(Nihilism),鉴于我对尼采的论著、风格与思想所谈及的内容,这个看起来十分合适的称号所暗示的是否定性与空虚。尽管如此,倘若我们多少希望能理解尼采,我们必须让他的虚无主义摆脱这两种暗示,并逐渐将之视为一种积极的并究其根本而言是可敬的哲学教诲。

(12)、所以剩给哲学家的就只有他的“世界”假想物了。

(13)、(6)人的?]笔记本WII184;笔记本WII154:人的?——人必须做出抉择。参看科利版第12卷,9[72]。——编注

(14)、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那些不能杀死我们的,使我们更强大。

(15)、第虚无主义意味着,宗教也不可信。尼采的虚无主义态度,必然导致他无条件地否定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现在,谁要是在对待基督教这个问题上态度还不明朗,那我不会伸出半根指头去帮助他。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一种态度是诚实的:无条件地否定。”尼采看得更深。因为基督教从开始就背弃了直接的现实此岸生活,所以基督教在其根源上本身就是虚无。这样来看,基督教的毁灭完全是自身造成的,是它所培养的对真理的直觉引起的,是种自我毁灭。现在,这个毁灭的时刻已经到来:“两千年来对所谓的真理的灌输是一场灾难。这场灾难旷日持久,令人敬畏。不允许再继续散布信仰上帝的谎言了。”

(16)、表象和物自体。——哲学家习惯于把他们自身置于生命和经验之前——置于他们称为现象之前——就好像是面对一幅图画,它从来不会变动并且不变地展示着几乎是同样的事件。他们认为必须正确地解释这事件以便对于产生出这画的存在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关于物自体,它被看作是对于现象世界的充分的理由。另一方面,更严格的逻辑学家,在他们严格地把形而上学的概念宣称为无条件的概念之后,他们因此就同样无条件地否定了在无条件(形而上学的世界)与我们已知的世界的任何联系:因此,严格地说,在表象上的显现不是物自身,从前者到后者的任何结论都是被排斥的。然而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都忽略了这幅图景——我们人类所谓的生活和经验——已经逐渐形成的可能性,在形成过程中仍然是十分充分的,因此不该被看作一个固定的数量,从中人们可以得出创造者(某种充分理由)的某种结论,或甚至排斥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称之为世界的是许多错误和荒谬的结果,这些错误和荒谬是在有机的自然界的整个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已经相互纠缠和现在被我们作为整个过去积累下来的财产而继承——作为一笔财产,因为我们的人性的价值即依赖于此。严格的科学事实上仅仅在很小的程度上能够把我们从理念化的世界中区分开(……)但它能逐渐地和一步步地说明这个世界如何作为理念产生的历史——并至少在某个时刻使我们处于万物之上。或许那时我们认识到物自体是值得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那般的讥笑的:虽然它确实表现出一切事物,但这些事物事实上是空洞的,即是说意义的空洞。

(17)、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至此,我们可以归纳虚无主义在尼采那儿的种种含义,这一含义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9)、第虚无主义意味着,道德说教同样不可靠。尼采非常清楚地看到,所谓的传统价值观念是值得怀疑的。这些说教宣扬所谓的基本道德准则,但行动却从不以它们为依据。虚无主义怀疑所有道德准则,“相信价值观念绝对无用”,“相信道德毫无意义”。因此,目无一切地推翻一切道德说教的真正原因恰恰是道德本身。道德反对生活,道德与生活相背,道德成了“反自然的框框”。为了真理,生活与自然应该起身反抗道德。“道德应该自杀,这是唯合乎道义的要求。”

(20)、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与虚无主义有很深的渊源。他承认虚无主义,把它作为一个“临床病人”来研究,他说自己是欧洲第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

3、虚无主义名句

(1)、尼釆在论述上是把“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放在一起研究的,在他看来,虚无主义不仅是具有消极的,否定含义,更是有积极的肯定力量,就是说,他认为虚无主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消极虚无主义,另一种是积极虚无主义。

(2)、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处境就是绝对自由,这意味人需要不停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不可能指望依赖给自己贴标签而避免自己做出选择,因为说到底人无论如何都是自由的。用萨特的话来说“人是被判为自由的”,逃无可逃。

(3)、一旦尼采由于精神错乱而陷入无助的状态,其人、其作品与其声誉就全都交由他的妹妹来照管。她与另一些人擅用编辑的自由来处理尚未出版的作品(乃至某些已经出版的作品),由此他们的编辑工作就丑闻缠身。“尼采的生平与著作遭受了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中最严重的伪造。”歪曲、遗漏、欺骗性的添加、虚假的结构让这部文集大为逊色;直到现在,这些文字才通过最为耐心的文献学工作而获得了改善,诸多文本、信件乃至尼采的生平年表才被恢复成它们真实的次序。人们必须承认这是暴行,而根据学术的观点,这些伪造完全是不道德的。

(4)、 尼采的哲学著作充满了直观的智慧,而在其《哲学与真理——尼采 1872—1876 年笔记选》《尼采遗稿选》《权力意志》等著作中从认知的角度检视真理、理性、个体、思维、客观、事实等概念,又表现出理性色彩和科学精神。

(5)、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受苦的人悲观的话,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也没有力量面对苦难。结果他会受到更大的痛苦。(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忍耐)——尼采

(6)、在这些短文与格言中表达的思想,就像它们的文学表现一样都拥有不连贯的外观。仅就单个段落而言,它们是机智的与敏锐的——“布满了刺痛与隐秘的情趣”——但是,在读过一些这样的短文与格言之后,人们就会觉得,它们易于令人厌倦且彼此重复,尼采将诸多几乎相同的讥讽言辞,反复、再三地投向几乎相同的目标。第一次看见大海的景象,第一次听见海浪拍岸的声音,这些的确能够令精神得到陶醉与振奋,但当这种经验被延长时,这样的感受就消散了;毕竟,波浪在一种显著的程度上彼此相似,它们很快就变得无法辨认,在某种整体的流动与单调的喧嚣中,我们就失去了它们的特性。

(7)、狂人。——你听过狂人的故事吗?他在明亮的早上点了灯笼跑到市场上并不停地喊:“我在寻找上帝!”“我在寻找上帝!”——许多不信上帝的人正站在那里,他招来了一片嘲笑。你丢失了上帝吗?一个人说。上帝像小孩一样迷路了吗?另一个人说。或者他正藏起来了?他害怕我们?还是他已经去航海了?或者流离了?——他们就这样叫着笑着。狂人跳到他们中间以他的目光透射他们。“上帝到哪里去了?”他喊道:“我来告诉你们。我们已经杀了他一—你们和我。我们都是他的谋杀者。但我们怎么会这么做的呢?我们有能力喝干海水吗?谁给我们海绵去擦掉整个地平线?当我们把地球从太阳那里脱离开时我们做了什么?现在它将向何方运动?我们又向何方运动?远离一切太阳吗?我们不是正在永远地下落吗?向后、向旁,向前、向各个方向?有任何向上或向下的可能吗?我们不是好像穿越无尽的虚无一样迷路了吗?难道我们没有感到空间的呼吸吗?它不是更冷了吗?在所有时间难道不是越来越多的夜消失了吗?在上午不是必须点灯笼吗?我们难道没有听到正在掩埋上帝的掘墓人的喧闹声吗?我们没有闻到上帝腐朽的气息吗?——上帝也在腐朽。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死了。我们已经杀死他了。我们,所有谋杀者中的谋杀者,怎么能安慰我们自己?世界上所有拥有权能者中最神圣最有权能者,已经在我们的刀下流血死去了——谁来擦去我们身上的血迹?用什么水可以把我们洗净?我们需要发明什么赎罪节和什么神圣的游戏?这种行动的伟大对于我们不确实是太伟大了吗?我们岂不自己也必须成为神只为了看起来值得这样?还从来未有过一个比此更伟大的事件——一切出生在我们之后的人,因为这个事件的缘故,他将是比迄今为止所有历史更高级的历史的一部分。”至此,狂人沉默了并再次望着他的听众,他们也都沉默着和以惊奇的神态注视着他。最后,他把他的灯笼扔在地上,灯笼裂为碎片灭了。“我来得太早了,”他然后说,“我还没有到时候。这个伟大的事件未到来,它仍在途中行进——它还未达到人们的耳朵。电和雷需要时间,在事件发生之后和它们能被看到听到之间确实需要时间。这事对于他们比最远的星星还要远——然而他们已经做下了。”——在同一天,据说这个狂人进入各个教堂并唱“上帝永远安息”。被领出询问时,他每次回答:“如果不是上帝的坟墓和纪念碑,现在这些教堂还是什么呢?”

(8)、只要我们仅仅把“上帝死了”这句话把捉为无信仰之公式,那么,我们就是在神学—教义辩护上来看待这句话了,并且放弃了尼采所关心的问题,也即放弃了对那种和超感性世界的真理及其与人之本质的关系一道出现的问题的沉思。

(9)、(2)参看科利版第9卷,12[121];第13卷,11[107]。——编注

(10)、来自于丰富饱满的这种高贵的赞许无保留地肯定了错误、痛苦、恶与杀人,肯定了生命中所包含的可疑与奇怪的一切。这种赞许起自于这样的意志,即想在目前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于现在的状况。“认为自己注定如此,而不想改变为其他状况……”他说出这句话。尼采提出的苦行以承认命定性为前提,并导致命定性的神化。命运越是无可避免,便越加令人崇拜。道德的神明,怜悯,爱,成为他们竭力想要补偿的命定性的敌人。尼采不想要赎救。由变化引起的快乐就是由消灭所带来的快乐。但惟有个人受到伤害。人的反抗行为要求其固有的存在,它由于使个人绝对服从于变化而消失。“一切个人都要与宇宙的生命合作,不论我们知道与否,愿意与否。”个人于是消失在人类的命运与世界永恒的运动中。“过去存在的一切是永恒的,海洋将其抛到岸上。”

(11)、哲学使理想世俗化。然而暴君来了,他们很快使哲学世俗化,而正是哲学给予了他们这种权利。尼采谈到黑格尔时,已经推测到这种奴役哲学的趋势。他认为,黑格尔的独特之处就是发明了一种泛神论,恶、错误、痛苦再不能用做反对神的论据。“然而国家与所建立的权力,立即便利用这一宏伟的创造”。而他自己曾想像出一种体系,罪恶不能再作为反对任何东西的论据,惟一的价值即在于人的神圣性。这一宏伟的创造要求得到运用。在这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不过是虚无主义暂时的继承者与激进而惊人的结果。有些人有逻辑头脑,雄心勃勃,以马克思修正尼采,决定只对历史说是,而不再对全部创造说是。尼采令其拜倒在宇宙面前的反抗从此时起拜倒在历史前面。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尼采至少在他的超人理论中以及他之前的马克思在其无产阶级社会的理论中,都以“未来”代替了彼世。在这一点上,尼采背弃了古希腊人与耶稣的教导,认为他们是以“立即”代替彼世。

(12)、孤独并不是好事。孤独会让你堕落。孤独会让人类腐朽变质。去吧,走出房间,上街去吧!

(13)、上帝死了,带来了欧洲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造成虚无主义的表面原因是信仰崩塌了,宗教赋予的人生意义不复存在,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彼岸谎言的信仰本身,对彼岸的信仰,会导致对现实生命力的压抑。而一切否定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力衰颓的都会带来虚无主义。

(14)、与合乎时宜的人相比,不合时宜者——比如我——受到较差的理解,却得到更好的倾听。严格说来,我们决不能被理解——我们的权威即由此而来……(11)

(15)、 第以往的价值消解后世界陷于虚无,这就是持续至今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状况。

(16)、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那些不能杀死我们的,使我们更强大。

(17)、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诗集》

(18)、这样,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意识的功利性,“事物本来就具有某种性质,这是教条主义的观点。”当我们在说事物的性质时,我们说的实际是我们意识本身的活动,进而推之规律,那也是出于人类虚荣心的想象,因为规律,“最终都是与我们带给事物的那些性质相吻合的”。没有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仅仅是彼此之间和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已。人是事物固定不变的尺度”。“自然只会被理解成最高程度的主观创造性”。“说穿了,任何自然规律其实都只是一堆拟人关系。”在尼采看来,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恰好是人类意志的结果。

(19)、你们尊敬我,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尊敬崩溃了,怎么办?别让一个雕像砸了你。

(20)、尼采的第一个步骤是同意他所知道的一切。对他而言,无神论是自然而然的,是“建设性的,根本的”。尼采超人的天赋在于对无神论问题激起一种危机,作出决定性的判决。世界在盲目地行进,没有合目的性。上帝因而是无用的,既然他什么都不想要。如果上帝想要什么东西,而人们在这里承认恶的问题的传统表达方式,他便必须承受一定的痛苦,承受贬低变动的全部价值的不合逻辑性。人们知道,尼采公开忌妒司汤达的名言。“上帝惟一可做的辩白,就是说他并不存在。”世界没有了神的意志,同样便没有了统一性和合目的性。

4、尼采对虚无主义根源的探析

(1)、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

(2)、尼采比较重要的几个概念,包括权力(强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超人,重估一切价值。

(3)、尼采于是又回到思想的起源与苏格拉底以前的观点。苏格拉底以前的观点消除了最终的原因,以保持他们想像出的原则的永恒性。惟有无目的力量,赫拉克利特的“游戏”是永恒的。尼采的全部努力就是指出变化之中有规律,必然性中有偶然。“儿童就是纯真与忘记,重新开始,就是一种游戏,一个自己转动的轮子,就是最初的运动,说‘是’的神圣天赋。”世界是神圣的,因为世界是无报酬的,因而惟有艺术同样是无报酬的而能使世界担忧。没有任何判断可阐述世界,但艺术可以教我们重复它,犹如世界在永恒的运动中重复自己一样。最初的海洋在同一个海滩上重复着相同的话语,抛掷着为活着而感到吃惊的相同的生物。然而对于同意自己返回与一切都返回,而他自己又在对不断地重复的人来说,他分享了世界的神圣性。

(4)、你的良心在说什么?——你要做你自己——尼采《欢乐的科学》

(5)、基督教本质上是一次伟大的象征主义运动。因而,正如我们不能把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当作一个历史事实,我们也只能用象征或艺术的态度去看待那些传说中的神奇的事件。“同样人子耶稣也不是历史上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永恒的事实’与一个处于时间之外的心理象征”,“圣父与圣子:后者所表达的是尘世万物进入神化状态,前者亦是如此……”它们只是一个个内心事实,是无名之谜,是出于语言表达的严重局限而采用的曲折手段。这些活生生的事件一旦落入历史编篡者或理性主义者之手,即丧失活性,成为虚假的“历史事实”。基督教在后世的发展离开了它的根,离开了它高贵的形而上学源泉,因而,它不可避免滑向虚无。

(6)、尼采抓住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世界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吗?意识之镜原原本本反映了世界吗?意识不仅能反映表象的世界还能反映世界的内在规律吗?尼采认为,这完全是人的臆想。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神经刺激的结果,“词是神经刺激的声音摹本,从神经刺激进一步推论到我们之外的一个世界,这就已经是充足根据律的误用和滥用了。”因而所谓“世界”,只是我们思维推论的结果,语言创造者命名的也只是人和世界的一种关系,而非事物本身,这里起作用的是一种隐喻或转喻。况且,就“认识”到的对象而言,人并没有“认识”到他所接触的全部现象,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某个事物的局部。换言之,人是有选择性地认识事物的,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经过了他的意识的强化和修饰。因而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言,世界只不过是我们的神经活动而已。我们在这儿听到康德的声音:在认识之前已有认识。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

(7)、当然,始终有可能存在其他理论,它们不相容于这个理论,却完全相容于所有似乎支持我的理论的相同事实。接下来,我的理论将被证明为仅仅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倘若有人展示了另一个这样的体系,它与我认为我已经发现的体系拥有同样的融贯性,那么,我也会感到十分欣喜。因为这将默认尼采的哲学是系统性的(无论我们将哪个体系归于尼采),由此表明的立场将反对人们将尼采理解为某种更加天真率直与非理性的另类思想家的主张。

(8)、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其生命的为何,那么,他就差不多能够处理一切如何了?——人并不追求幸福。只有英国人才这么做。

(9)、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而不是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和完成。

(10)、每个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耳朵,在这种地方我说有什么用!我来那里太早了

(11)、(12)面包和喀尔刻,后者是希腊神话中精通巫术和毒草的女巫。——译注

(12)、尼采的思想也使了人们开始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深刻反思,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这对于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进步,它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去获得人的个性的发展。

(13)、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14)、不想要任何赞誉。因为人们做的乃是有益于某人的、或使某人满意的、或不得不干的事。

(15)、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 眼中的形象 越是渺小。

(16)、心满意足甚至会使人免于感冒。可曾有一个自知穿戴整齐的女人感冒过?——我假定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她几乎一丝不挂。

(17)、假如这两个例子使我们对意志有懵懂的意识,我们此时可以甩开大步走进意志的殿堂。意志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情绪,一种激情,它在命令(是权力意志而非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意志只是一种冲动,是冲动本身,它无名无象。但意志并不是运动,“意志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力,舍此一切运动无法想象。”意志当然是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旧话重提:以手扔石块,“扔”不是石块“飞”的原因;同样,我们决定爬山,“决定”也不是“爬上山”的原因;普遍的意志才是“飞”和“爬”的根本原因)。但运动绝非意志本身,运动只是现象,是意识运作的结果。意志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力,其本身无任何目的可言。“每种力量在每一瞬间都有最终的结果。”

(18)、同样的道理使尼采对社会主义及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持同样的见解。社会主义不过是变质的基督教。它的确在坚持对历史的合目的性的信仰,这种合目的性违背了生命与自然,以理想的目的代替了真实的目的,促使意志与想像力衰弱。根据尼采为虚无主义一词所定的确切含义,社会主义也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者并非什么都不相信的人,而是不相信现有一切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是没落的基督教等而下之的表现形式。对基督教而言,奖赏与惩罚以历史为条件。但根据不可避免的逻辑,全部历史最终都意味着奖赏与惩罚,由此而产生了集体的救世主降临说。同样,灵魂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由于上帝已死亡,一切都趋于平等。就此,尼采还攻击作为道德学说的社会主义学说。虚无主义不论表现为宗教还是社会主义的说教,逻辑上的结果都是所谓的我们优越的价值。自由思想摧毁了这些价值,揭露了它们所依赖的幻想、所进行的交易以及所犯的罪行,这种罪行就是阻止敏锐的才智之士完成将消极的虚无主义改造为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使命。

(19)、男人创造了女人——用什么材料创造的呢?用他的上帝——即他的“理想”——的一根肋骨……(9)

(20)、他断定自己及其他人已无力去信仰什么,一切信仰最初的基础,即对生命的信仰,已经消失。“可以作为一个反抗者而生活吗?”这个问题在他身上成了“可以不信仰任何东西而生活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人如果将没有信仰作为一种手段,把虚无主义贯彻到获得最后结果,如果进入沙漠并相信即将来临的一切,从而感受到痛苦与欢乐,情况就是如此。

5、尼采论虚无主义

(1)、人们若不首先把尼采看做济世救人者而不仅是预言家,从他的著作中便不会有任何收获,除了看到他竭尽全力憎恨卑劣的残酷行为之外。他的思想有种暂时的有条理的战略性质,这是无可怀疑的。虚无主义在他那里第一次变成自觉的。外科大夫与预言家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他们的所思所为均着眼于将来。

(2)、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3)、尽管如此,倘若他从一开始提供的东西即被证明为哲学中的崭新答案,那么就会将某种扭曲引入其概念架构之中,而这些张力或早或晚必定会被某些敏感的心灵感受到。尼采的作品被诸多哲学问题占据,也难以确定他提出这些问题的次序。而尼采在结构能力上的欠缺,让他难以持久地思考一个问题或在心灵中固定一个问题,直到形成相应的解答。然而,仍然成立的事实是,这种哲学是具备知识体系的,它对它的那个最缺少系统性的践行者强加了一种外在的系统化,因此,哲学家由于他们事业的本质而具备系统性。人们发现这一点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得到了反复例示。

(4)、首先,审美是无利害的。在审美时,人会暂时忘却自我,忘记自身的欲望。审美不是去评判,而是去共情,从而让自己达到超然的状态,获得内心的平和。

(5)、什么是意识的功利性?那即是所谓的幸福主义,它决定了意识活动。因而一切冲动都只有在有利于幸福这个原则下才能进行,冲动的力量只是来源于意识的目的自身,绝不可能是外在于意识的任何事物,比如真理。“一切冲动都与快乐和痛苦有关,对于真理的冲动是不可能的”。“纯粹真理本身仍然是没有基础的,所谓指向它的冲动只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幸福主义冲动”。“只有真理信仰冲动,纯粹知识没有冲动。”“如果没有真理,那将更好些”。在这些看似过激的语言中包含了透彻的论述。尼采还深入考察了“认识”的心理学原理。一切认识都是根据某个标准进行度量的过程,这个标准最初是意识本身,后来,已经被认识的事物成了认识其他事物的标准。认识的标准或远或近都来源于意识本身。“事物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根据它旁边的判断主体来确定”。人们希望认识物自体,但只能认识他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因为“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就是没有认识的认识。”“不可界定的绝对事态”。自在的世界在哪里呢?上帝在哪里呢?那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客体和主体之间根本不存在是什么因果关系、正确与否和表达问题。“我们无法象事物所是那样思想事物,因为我们根本不能思想它们”。这里只存在一种“美学关系——启发性的转移、向一种陌生语言的断断续续的翻译,事实本身并不‘显现’于经验领域。”我们在这儿仿佛看到了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科学原理。

(6)、“一切真理都是简单的。”(4)这不是一个双重谎言吗?——

(7)、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8)、And those who were seen dancing were thought to be insane by those who could not hear the music.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9)、宗教在其毁灭中,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不过是人类粗制滥造的结果,“人的伪劣作品——神经错乱”。因此,在“上帝死了”这句话中,虚无主义得到了最深刻的表现。“上帝何处去了?我想告诉你们,我们把它杀掉了。你们和我,我们大家都是杀害它的刽子手。但是,我们怎么做了这件事呢?我们能喝完海洋里的水吗?我们何去何从?我们不是好像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左摇右摆,摸索前进吗?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死了!我们如何安慰自己,我们这些杀害了元凶的凶手?对我们来说,这个壮举是否太伟大了?为了对得起这件事,我们自已应该成为上帝,因为没有比此更伟大的壮举了。因为这件事,生在我们之后的每个人都将属于更伟大的时代,比迄今为止的所有历史都伟大的时代。”尼采当然知道,上帝的死亡所带来的是“无数、一连串的断裂、毁灭、消亡”。“惊天动地的恐怖”必然发生,“灰暗和日蚀”一定出现。“在地球上,还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10)、我总是希望不要知道得太多。——智慧也为认识划了界。

(11)、耶稣之死这一重大事件的意义同样如此。耶稣在临死前对与他钉在一起的十字架上的强盗说:不要抵抗,宽恕他人,应该为迫害和杀死我们的人祈祷,这样你就拥有了灵魂的安宁,你就升上了天堂。耶稣的本意是以自己之死为世人树立一个抛弃一切怨恨的榜样,他以自己的死亡的实践检验自己的学说。这在那些相信一切皆有理性和意义的门徒那里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那是谋杀,因而心中充满复仇情绪。还有审判和对弥赛亚的期待(这一切恰好是他们的创始人所反对的)同样虚无。在理性上陷于绝境的门徒甚至对耶稣之死作出如下的回答:“上帝让他的爱子做了牺牲品,为的是宽恕人类的罪恶。”使徒保罗甚至继续推理:“如果基督没有从死人堆中复活,那么我们的信仰就是虚妄的。”这样,关于“审判与再次降临”的学说、关于“死作为祭品”的学说、关于“复活”的学说、关于“个人不朽”的学说等等一套价值虚无的学说在耶稣死后建立起来了。耶稣的“继承人”用他们的理性之网编造出的这些教义远离了原始基督教的实践和内心体验,成为没有意义的杜撰。

(12)、立:尼采说上帝死了,超人诞生。超人就是此岸的上帝。我们的生存意义无需到虚无飘渺的彼岸寻找,我们需要在此岸自己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意义。超人在荒芜的大地上自行创造生命的价值。

(13)、道德有两种: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14)、你想同行?还是先行?还是独行?……为了能够有所欲求,人们必须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第四个良心问题。(27)

(15)、二是提出“超人”观点和等级制度。尼采认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是超越弱者,征服了他人的人。他还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二种。他认为“上等人”就是超人,可以支配“下等人”。

(16)、上帝死了,尼采指出:虚无主义这个“不详的来客”已经来到了门前。正是因为上帝死了,社会才进入虚无主义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悲观绝望。虽然这并不是尼采所希望的。

(17)、生活不是争论。——我们已经为我们自己安排了一个我们可以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假定了实体、线条、方面、原因和结果,动与静、形式和内容,没有这些信仰的人造物,没有一个人现在还能生活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已被证明和阐述了。生活不是争论,在生活的条件中本是存在错误的。

(18)、虚无主义在具体领域中分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伦理道德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

(19)、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奇怪,人们都说是尼采杀死了上帝。真是他?其实,他没有那么大本事,是因为他写了不少文章来论证上帝已经死亡,他在《快乐的科学》里,第一次提出了“上帝死了”这一震惊论断。因此,大家才说是他杀死了上帝,也就背上了“谋杀上帝的人”名声。

(20)、从其本质上来看,虚无主义毋宁说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这种基本运动表明这样一种思想深度,即,它的展开只不过还可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因此之故,虚无主义不只是当代的一个现象,也不只是19世纪的产物——诚然,在19世纪,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这个名称也变得司空见惯了。虚无主义同样也不仅是个别民族的产物,即便这些个别民族的思想家和作家专门谈论了虚无主义。那些误以为自己摆脱了虚无主义的人们,也许最深刻地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展开。这个最可怕的客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能说出自己的来源。

(1)、「主题」B02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留给未来的74份回答

(2)、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02句尼采是虚无主义还是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名句)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