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47句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送别诗词(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送别)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送别诗

1、小学生必背送别诗大全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4)、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yú)少一人。

(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7)、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课内海量阅读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已于2019年7月正式展开。该课题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的热烈响应,第一批申报参加课题研究的单位达70多个,参加课题研究的人数超过400人。为了满足广大中小学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迫切需求,《中小学生课内海量阅读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组决定,于2019年8月启动第二批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10)、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7)、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送别诗词

(1)、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4)、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11)、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12)、王维的这首《山中送别》可是五言绝句中最为经典的送别之作,此诗不写送别之时的情景,反而着重写送别后的的心情和对友人归来的期盼。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既蕴含诗人担心友人来年不归的忧虑,又饱含对友人春日归来的盼望。此别已矣,而归期难定,意外有意,情外含情,蕴藉隽永无比,耐人咀嚼回味!

(1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4)、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1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

(16)、课题研究申报时间:第二批课题研究申报工作自2019年8月1日起,至2019年11月底结束。

(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0)、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3、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送别

(1)、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2)、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版本一)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6)、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3)、(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全不怕)

(1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7)、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

(1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送别诗

(1)、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2)、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 更有名的是苏轼的《江城子》,悼念亡妻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

(5)、古木阴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                    

(8)、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1)、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一作:豉)

(12)、《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1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4)、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外李商隐好多无题诗大多写爱情的,也是忧伤的.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和“相见时难别亦难”. 词就很多很多了 苏轼: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1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唐诗中送别诗的体裁以七言绝句居多,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便是其中翘楚,被誉为唐诗七绝一二之作,千古绝调!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似乎无意表达别情愁绪,却又仿佛万千复杂的情感糅杂其中,蕴藉之丰,品之不尽!如此深挚而丰富的惜别之情,也使得这一句诗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古代最为流行的送别之歌!

(17)、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18)、五言绝句中的送别诗首推王维,而七言古诗中的送别诗则首推李白的这首《金陵酒肆留别》。李白的这首前四句毫无送别的离愁别绪,吴姬压酒、推杯过盏、尽情欢饮、其乐融融。而最后两句突兀一转,以水喻别意,以送别情意与水相较,将离情衬托地深长无尽。读来似乎欲收未收,言尽而情长,悠然含蓄,令人叹服!

(19)、占位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2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0首送别诗

(1)、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biàn)州。

(4)、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dùn)逃。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时得秋霜?

(1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1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4)、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16)、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17)、占位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1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1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0)、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课题研究申报对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

(5)、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6)、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7)、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10)、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1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李 白望庐山瀑布苏 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6)、书法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第5首:回乡偶书

(1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时得秋霜?

(20)、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清照的词也许多悲伤之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7《回乡偶书》 贺知章           

(10)、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指导单位: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

(13)、书法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第8首:登鹳雀楼

(1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5)、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16)、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9)、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

(2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47句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送别诗词(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送别)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