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话语蕴藉
1、文学的话语蕴藉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包括
(1)、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2)、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3)、福柯的话语理论: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4)、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5)、 考研问题咨询 |QQ:1980779755
(6)、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7)、纯形象描绘纯形象描绘,是指文学作品中只对实际或想象中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进行描绘,而对其引发的情感和蕴含的意义则不进行直接表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绘,可以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原型的复制、加工和改造。
(8)、因缘:***本土抽象概念 机会;缘分。《史记·田叔列传》:“﹝ 任安 ﹞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 长安 ,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佛教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另有《少林僧兵》插曲《因缘》
(9)、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10)、文学的含义经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
(11)、 02 语言平淡无奇却洗炼隽永语言是作家个性、气质、文化修养、美学趣味的直接体现,也是作家形成个人创作独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如《大淖记事》中:“旧衣服,新托肩,颜色不一样,……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柴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礤嚓走过,好看得很。”这段描写,不仅节奏上给人以明快和谐的感觉,而且流畅自然,形成一幅如诗如画的动人图景。
(13)、“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句话出自高尔基。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的“言语”,总的说来已与一般言语有了明显的不同。语言之所以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因为文学言语具有普通言语不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4)、(5)文学的审美属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
(15)、语言与言语: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16)、英语专业文学课讨论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和***文学。对***文学的研究涉及以***史诗《贝奥武甫》为代表的古代文学,以杰弗里·乔叟为代表的中世纪文学,以威廉·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杨为代表的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王政复辟时期文学,以乔纳森·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奥利弗·戈尔德史密斯、威廉·布雷克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以威廉·华兹华斯、乔治·戈登·拜伦、珀西·贝什·雪莱、约翰·济慈、简·奥斯丁等为代表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以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博朗蒂姐妹等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D.H.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约翰·福尔斯、大卫·洛奇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而对***文学的研究则主要涉及以埃德加·艾伦·坡、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纳撒尼尔·霍桑、赫尔曼·麦尔维尔等为代表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以沃特·惠特曼、艾米丽·迪金森、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杰克·伦敦、西奥多·德莱塞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以埃兹拉·庞德、华莱士·史蒂文斯、T.S.艾略特、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厄纳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罗伯特·洛厄尔、查尔斯·奥尔森、约瑟夫·海勒、唐纳德·巴塞尔姆、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约翰·霍克斯、库尔特·冯内古特、E.L.多克特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罗伯特·库弗、托尼·莫里森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课中,学生将学会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研究的方法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将文学批评理论研讨与文学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提出并论证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性见解。
(17)、第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的,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鹤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比喻人生境界的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蹬喽,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
(18)、意思是一个人表现非常的含蓄,对待周围的所有的事情的时候,都用自己的一种非常和善的态度去了解,其实在这个世界之中,只有当你好好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让生活都能够变得更加的幸福。我们在努力的从这个世界之中寻找不同,才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19)、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20)、(6)文学是人学,请通过具体的文学现象分析这一观点
2、文学的话语蕴藉举例诗歌
(1)、《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
(2)、庆幸的是,在学术界将“文学是语言艺术”这一命题作为自明的前提使用的大背景下,有少数的学者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王一川先生就曾明确地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已在我国文坛流行多年,成了几乎人人称道的不折不扣的‘经典’……说起这个命题的来历,我想大约应上溯到前苏联。”(王一川:《“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吗?》,《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可惜该文只是对此命题进行浮光掠影似的一瞥,只是指出“这个来自苏联的命题在***还不得不产生一个固有局限: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谈论‘语言’如何重要,而没有触及汉语对汉语文学的特殊重要性”。(王一川:《“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吗?》,《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
(3)、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4)、在***,文学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现代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所谓“诗以言志”,并没有着意寻求诗的特殊审美属性,而是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现民俗文化状况。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在春秋时期,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明确强调《诗经》具有使“君子”成人的文化建构功能。显然,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一切文章等广义的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一般文化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已开始被认识到了:诗具有特殊的语言与形象魅力,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人们也逐渐以“文”或“文章”指称文学的这种狭义内涵。但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魏晋时期,“文学”与“文章”和“文”逐渐成为同义词。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从而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家。由此,文学的审美含义算是从包罗广泛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发展。文学的审美含义的分离与***,与这时期对文学的特殊审美属性的高度重视密切相连。后来,由于陆机(“诗缘情”说)、钟嵘(“滋味”说)、刘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萧统、萧绎、沈约等的其同努力,文学的审美属性终于获得了普遍和明确的认可。
(5)、选自《你的专业——***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6)、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7)、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利特。
(8)、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由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即作家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
(9)、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的学科,有其客观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系统的学科理论。顾名思义,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实证科学。
(10)、安娜·卡列尼娜内心所展示的人性多方面的冲突,包括妻性、母性、情性(情人性)的冲突,是蒙娜莉萨的艺术形象难以企及的。
(11)、从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分析出三十一种功能,各个不同的民间故事无非是这三十一个功能不同组合下呈现的不同样式。
(12)、由以上论证得出本章的结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3)、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14)、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15)、综上所述,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是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学科。像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它也承担着为人类文明进步、为实现***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与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宗教学、艺术等学科同等重要的人文学科,这个学科所培养的人才也是人类社会非常需要的建设人才。
(16)、自然天成的审美观念,同样形诸于叙述语言,反过来说,语言的质朴无华,平淡蕴藉和其审美意识的平和超脱,叙述结构的自由无序是分不开的。
(17)、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18)、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必须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存在。
(19)、要作自媒体,必须注意,千万不能阳奉阴违,低级红,高级黑,扛着红旗反红旗。
(20)、②文学作品结构显现的是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双层的结构体,透过语言媒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密切相关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现象层次,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但是,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生活,又要求文学必须超越这个由故事、情景所构成的现象世界,把社会生活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于是又有了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次,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中,文学表现着人的感受、体验与思想情感,追寻和思考着人生的意蕴,从而体现了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而且,也只有当文学作品进入了这个审美的层次,人们才不会把《阿Q正传》当做一场闹剧而无视阿Q的“精神胜利法”,才有可能对其病态心理何以形成进行严肃思考,才会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受中反思社会、历史与人生。
3、文学的话语蕴藉名词解释
(1)、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一些政论散文。
(2)、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3)、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4)、文学形象的创造需要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形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需要创造出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形象。形象的创造可以是人的物化,让人具有物的形体、行动或运动,也可以是物的人化,让物具有人的形体、语言、行动和心理,式样繁多。
(5)、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6)、文学话语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7)、含蓄:包容、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蕴藉:就是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气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文学话语蕴藉的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不断发展的,有赖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8)、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9)、沈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10)、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手边有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配套笔记和思维导图的同学,可以在书上相应的位置记下笔记。还没有购买资料的同学,看视频的时候大家可以对照下方思维导图第三节的内容,下图穆清老师已经添加笔记了。
(12)、汪曾祺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思想中渗透了儒家平和淡雅、道家超脱旷达的审美观。***传统文化是中和主义的文化,孔子提出“中庸之德也”(《雍也》)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审美标准,从而达到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而庄禅哲学则强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至极而众美从之”(《天道》)立意在超脱自由中追求个体与自然和谐,这构成了***传统文化以中和主义为根本精神,以和谐美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境界。”
(13)、首先要搞清楚一组复杂的概念:语言言语话语之间的区别。可以听一下语音。
(14)、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话语。(强调语言的社会关联性、活的语言)
(15)、可以看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来源于康德对艺术划分的尝试,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如鲍桑葵指出的:“美的感性传达工具就是各种不同的艺术。康德也讨论到这些工具,但是谈得很简短,很不系统,虽然他的很多见解都成为后世的论点的先声……康德对他自己的美的艺术的实际分类法,并不十分重视。美,不管是艺术美也好,还是自然美也好,都是表现。这当然是一条正确的原则,但是,从这一原则中得出的一项想入非非的推论却成为了他的实际的美的艺术分类法的根据。最卓越的表现是言语,而言语由于能同时传达思想、知觉和感情,因而又有三个要素:词、手势和抑扬顿挫,即腔调。根据这一类比,他把美的艺术,即表现性艺术,分为言语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和感觉的游戏的艺术……我所以要提到这个不幸的分类法的渊源,是因为言语的艺术和造型的艺术的区分已经被奉为一条原则……这两类艺术的分类法以种种名目在后来的德国哲学中一直起着作用”。(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253页。)可见,“文学是语言艺术”这一划分是康德对艺术分类的结果,其划分的根据是观念(美)在形式(质料)中的不同显现,或者也可以说按照形式(质料)的不同而划分的,这种形式或曰质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媒介”,可以说他是按照其在不同“媒介”的显现来划分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看到了语言与文学之间的极其重要的关联,很可惜的是他是从狭义语言角度来看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笔者认为应该从语言的本源性角度来看待这一命题,即语言与人、语言与思维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所谓的“思考”即“我思”即“精神”,在此意义上,无论是西方古典哲学所信奉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还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我思故我在”,抑或是西方当代哲学进行的:“用超理性的努力去克服以往对理性的过于狭隘的理解,最终达到一个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交往而和谐或曰和而不同的理性构设,它既然不囿于对理性(即所谓‘欧洲式的合理性’) 的绝对化,也不坠入对理性思维的相对主义之毁灭”,(倪梁康:《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卷首语”第3页。)皆可看作是对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思维)这一本质命题的不同展开形式。
(16)、在汪曾祺的大多数小说中,叙述者是站在事外,是一个旁观者因此他的小说叙述事格局是一种呈现型由叙述者直接讲述出来呈现给读者,这样一种叙事格局使得小说凄来,自然亲切,轻松自如,使读者和故事中人有一种疏离感,不必处于其中,或喜或悲。只是置身事外,看一段别人的故事细细咀嚼,品出一番人生的滋味。
(17)、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18)、意留言外的蕴藉方法从文学作品的整体来看,主要有两种:纯形象描绘和形象描绘加思想情感。
(19)、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一是说话人,这是话语的两主体之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二是受话人,这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三是本文,这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四是沟通,这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五是语境,这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20)、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名词解释
(1)、要作自媒体,必须注意,不能为挣钱丧德,伤害***,人民利益。
(2)、翻译程序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表达。
(3)、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了舞蹈动作来自采集种子的劳动活动。
(4)、虽然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潜伏着某种功利性。首先,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其次,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尤指文学活动的“本文”方面),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5)、从文学的基本特性来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应,是语言的艺术。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虽然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文学有着强烈的审美性,这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哲学等的根本区别。比如说,哲学可以概括世界的一些定理规律等,但它却不能给人产生美感,即使是喜悦,那也只能是获得真理的一种满足感,而好的文学作品是能给读者留下强烈的美感的。例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头三行“啊,狂野的西风,你是秋天生命的呼吸/你无形的存在驱散了枯叶/就像巫师赶走了鬼魂”和最后三行“啊,西风,愿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的大地/吹响预言的号角/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用西风象征摧枯拉朽的革命力量。这首诗很特别,具有哲学意境,可是当你吟诵它时,却有一种美的享受。这是因为作者既勾勒了西风扫落叶的壮观情境,又融进了感受并揭示了哲理。这说明,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从欣赏的角度看,文学实质上是一种美,是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能动的艺术反映。文学具有情感性,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活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6)、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7)、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8)、 语言艺术命题的“自明”与“遗忘”
(9)、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中,两次描写了孔乙己付钱的动作,第一次孔乙己拿了九文大钱,“排”在了柜台上;第二次则是“摸”出四文钱。显然,“排”这一动作更具有炫耀的成分,通过两者的对比,也能够体现出孔乙己的迂腐。
(10)、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
(11)、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12)、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无意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
(13)、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14)、文学的情感性,在这里指的是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是形式化的审美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互相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15)、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16)、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
(17)、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18)、★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19)、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0)、①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例如《便条》中“那么甜”与“那么凉”别含深意;
5、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例子
(1)、从以上可以看出,汪曾祺小说结构的一大特点是“自由”、“无序”,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描写的基础上,因而使结构散而有神。
(2)、文学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当文字不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便可称为语言艺术。
(3)、(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除了认识人类语言本质外,语言学研究还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在语言教育方面,通过对语言本身的了解,编成各种词典、文法书、教科书供人学习语言,也有助于改善应对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的能力。在不同语言翻译方面,语言学理论对于笔译和口译有更多具体的指导,也有助于利用科技来进行机器翻译。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学的工作就是研究语言结构、语音、构词、句法、语意、言谈篇章、语言应用、语用、语言学习及教育、翻译、文字学、声韵学等。
(5)、①人是文学的主要对象。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所以,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时,人也就必然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对人的关注,看到文学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这说明,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抒情性作品,从这些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获得的还是对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还是有关人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
(6)、说文学是无功利的,是因为:文学是审美的,而审美是无功利性的,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这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作家需舍弃功利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读者需保持无功利心,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
(7)、意藏辞中,就是采用藏里于表的修辞手段,把所要表达的意思隐藏在字里行间,使语言“显而不露”。明代唐志契《绘画微言》中说:“能藏处多于露处,趣味愈无尽。”意藏辞中,做到“显中看隐,隐中有显”,留有回味余地,让读者在联想、思索、判断中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潜在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感情。
(8)、赵翼《瓯北诗话》赞李白古乐府诗“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9)、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
(10)、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11)、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意蕴解读往往有差异,这一方面由于他们已有的个人阅历、文学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也与文学话语整体蕴藉本身表意的朦胧和多样有关。
(12)、赵翼《瓯北诗话》赞李白古乐府诗“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13)、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14)、汪曾祺并不津津于气氛的渲染情节的铺叙,惊心动魄的故事却以不紧不慢的形式写来,丰富生动的情节却以寥寥数语作结:“陈小手出了天庄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从马上打下来了。”这种近似速写式的写法似乎轻轻松松,潇潇洒洒,却让凡感到一种生活的真实,一种平和淡泊的情绪,这正是其小说结构的特点同时,他在小说中常常以大量的篇幅描写风土人情。
(15)、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
(16)、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17)、童庆炳的书是按板块讲解。这样有利于大家对整本书的吸收。
(18)、这就是汪曾祺小说叙述方式的特点——一种讲述型的叙述方式。他的小说很有说书人的那种风趣,出神人化的韵味,如在《老鲁》中,他写道:“什么叫‘校警’,这恐怕得解释一下……‘校警’者,学校之警卫也。学校何须警卫……其实只是有几个穿得军服的人,弄几枝枪,壮壮胆子。无非是告诉宵小之徒,这里有兵,你们别来!”从容随意,娓娓道来《异秉》中王二听过张汉谈天论地,想来不过如此吧。汪曾祺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像一般作家那样叙述者本身是小说中的人物,是叙述事件的参予者。
(19)、9月来啦!这是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20)、在《陈小手》中,他更是将具有丰富内在故事情节的地方,漫不经心的一笔带过。陈小手为军阀团长难产的太太接生后,却被打死。
(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2)、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3)、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4)、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5ZDB023)。
(5)、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实际上,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由于文学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这一功利意图。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7)、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8)、许老师:13269001277 王老师:17310663569
(9)、文学与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10)、总而言之,汪曾祺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人生世事的体悟感受,描写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他在自己的集子《晚翠文谈》中说到:“找自二十岁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晚则晚矣,翠则未必。”正是由于时间的积淀、空间的不断转换给人的思想冲击,造就了汪曾祺舒卷自如、浑成无迹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小说正是晚而更翠矣。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于1997年在广西桂林创刊,首任主编为当代著名美学家刘纲纪教授;现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主编王杰,副主编夏锦乾;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知网入选期刊。半年刊,每年6月、12月由***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12)、在这里首先要搞清一般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
(13)、①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例如,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现实,但它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因此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就行了,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
(14)、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15)、《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
(16)、《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说“文学是哭泣”,文学拥有最多的歌哭,最多的喜怒哀乐,历史、哲学都不能歌哭。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表现了人性的丰富;巴尔扎克写《高老头》,表现了人性的凄凉,写到了极致。这些都是“心量”。
(17)、《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8)、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19)、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20)、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文体形式已不单单是一种形式,它融合了创作的全过程,具体在他小说中,这种融合不仅包括结构、语言,还包括叙述方式、题材、人物等。
(1)、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
(2)、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3)、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是指对交谈中的两种语言进行即时的、一句对一句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译”是指单向陈述,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中间为双语人士,只为说者作语言转换。翻译主要包括口译(interpretation)或进行口译的人(interpreter)(口译又称口语翻译)和笔译(translation)或进行笔译的人(translator)。
(4)、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5)、诸多翻译形式可以归纳为一点,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
(6)、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7)、《结构人类学》俄狄浦斯神话流传中形成了不同变种,不同“版本”,它们都体现出大体相似的“主题”,即“过分强调人的血缘关系与过低估价人的血缘关系”的矛盾。该神话的不同变种无非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
(8)、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9)、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29句文学的话语蕴藉举例诗歌(文学的话语蕴藉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