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区别
1、五言绝句大全
(1)、问题在于,作为七言格律诗的五大要素及其具体规则中,哪些是必须严守,一点儿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变格”,容许适当变通的;在允许“变格”的地方,“适当”这一“度”如何把握?不能变的变了,就不再是格律诗,而异化为其他诗体或其他文学形式;能变的,在“适当”边界内,若其变通没有丢掉格律诗的基本属性,仍不失为格律诗;若其变化超出了容许的边界,则不再是格律诗,也会异化为其他诗体或其他文学形式。仍以七言格律诗为例,如果把其五项基本要素作一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2)、也就是说,“七言绝句”分为“七言古绝”和“七言律绝”,而“七绝”这个简称仅仅是指“七言律绝”。
(3)、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4)、在格律诗的具体形式中,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具代表性。为了叙述方便,本文重点以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以下简称七言格律诗)为研究对象。作为七言格律诗,其“正体”至少有以下五个要素:
(5)、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6)、 除了***大事,马凯也经常用诗记录平淡生活中的点滴。在《五绝•小女恬睡》中,他写道:“夜深竹有声,风过水无痕。踮脚拂蚊去,恐惊睡梦人。”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形象,跃然于纸上。
(7)、明白了吗?为什么我们说初学者或者半桶水会闹出笑话?
(8)、 马凯写诗,大多在公务奔波途中,每遇大事,诗词记之。昆明世博会上,他吟咏“华灯明月交辉,轻风柔曲萦回”;在青藏铁路开工仪式上,他用“祈盼千年今愿了,天路上,驾钢龙”表达祝贺;北京申奥成功,他写就“槌落人掀浪,花飞泪伴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他高呼“世代愿,十年剑,一朝酬”;1998年抗洪期间,他描绘出“蜿蜒灯火接天月,血肉长城锁大江”的壮阔场面。
(9)、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第四点,律诗的押韵和绝句一样,除了首句可以押邻韵,其他位置都必须严格押韵。也有一种尾联押邻韵的格式,叫“孤雁入群格”。
(11)、这些就不举例了,大家知道了基本区别,再去读几首七绝和七律,自然看得出来了。
(12)、但是绝句中的“绝”字是指“四句为绝(截)”,并不是指格律。所以“七言绝句”这个概念并不是遵守平仄格律的“七绝”,他还包括了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古绝”。
(13)、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14)、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15)、词有很多种词牌(可以理解为模板),不同词牌的句数及各句的字数各不相同。句子较少的称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句数多篇幅长的称为“长调”,如:水调歌头、沁园春、望海潮。
(16)、虽然讲得比较详细,但是只要搞清楚一点就可以了。
(17)、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在发展历程、简称和句数、平仄对仗要求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18)、律诗必须对仗。律诗每二句成一联,第二句为首联,第四句为颔联,第六句为颈联,第八句为尾联。每联的上下句构成对句关系 ,必须对仗。
(19)、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20)、第二点,律诗作为格律诗,平仄格律上和绝句一样必须完全遵守平仄格式的推导,否则就出律,划入古风。
2、怎样写七律诗词
(1)、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2)、格律诗是中华传统诗词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诗体。近百年来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有的主张彻底废除,有的主张绝对固守,有的主张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3)、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举例:五言绝句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梅花》;五言律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七言绝句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七言律诗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甫的《登高》;排律初中阶段基本接触不到。
(4)、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5)、平仄对仗要求不同。五言绝句的平仄,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较为自由。若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五言绝句押韵的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6)、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7)、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各为八句,偶句压平声韵,奇句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压韵不压韵都可以,并要求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做对仗。例:自题·狂醉卿卿闲居乱世任风流,碧水青山两处悠。一袖沉香凝菊影,半张泼墨挂云头。苦禅但向红尘觅,大道须来璞玉求。陶令不明天下事,东篱昏卧入春秋。
(8)、律诗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排律或长律),绝句每首四句,每句字数相同,五言或七言,分称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有每句六字,但传世作品极少。)
(9)、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
(10)、这首诗很顺畅,意境也很清晰。首句写全局,次首写局部,三句写颜色,四句写形态,清清楚楚,把雪的特点描绘得诩诩如生。
(11)、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律诗的颔联有时会出现不对仗的情况,绝句不要求对仗。
(12)、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13)、⑴用仄韵;(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14)、第它给人以对称美。对称是一种高级美感。格律诗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巧妙工对的句子,在格律诗中比比皆是。试问,世界上,哪一种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有这样悦目、顺口、赏心的对称美?
(15)、二是句有定字,即篇中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数。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每句七字。
(16)、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17)、古绝是古体诗,也就是自由诗,不管是押仄声韵还是平声韵,都不受近体诗平仄的事缚;
(18)、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19)、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也有三五七言兼用者。(唐以后的近体诗通常只有无言、七言)古体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不拘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可以换韵(必须是邻韵才可以通用)。
(20)、当然,“五四”运动以后,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在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反对摒弃格律诗的同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要作格律诗,就要“原汁原味”地固守规则,不能有丝毫变动。这种观点也延续到现在。去年有一些人联名发布了一个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宣言》,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倡导新声韵是“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做与时俱进”,会“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他们坚持当今作格律诗,仍然必须固守七八百年前的平水韵,否则“传统诗歌创作的标准语言系统将不复存续,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将无法巩固,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破碎和消释”。还有些人提出要对平水韵“正名”和“保护”,以反对任何“离经叛道”。一些诗词刊物、集选、评奖等,也以“平水韵”为尺子决定作品的取舍。
3、七律诗经典50首
(1)、五绝诗,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
(2)、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3)、 D型起句式:首句仄起尾字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红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五言绝句的格律要素与五言律诗紧密联系,略有区别:每首四句;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一样,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五绝的基本写法
(4)、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5)、上述五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七言格律诗质的规定性,成为其区别于其他诗体的显著特征。这些就是七言格律诗的“正体”。去掉了这些基本要素,即非七言格律诗。
(6)、这是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我们学习古诗词,从熟悉、赏析到创作,需要对这些基本知识了解清楚,才不会闹笑话。
(7)、律诗、绝句和词都讲究平仄。五言律诗、绝句有四种基本句型: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七言律诗、绝句基本句型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仄仄仄平平。除首句入韵的情况外,律诗句式排列必定是a1a***1b2a1a***1b或者b1b2a1a***1b2a1a
(8)、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但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9)、五律诗,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10)、(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11)、第一点,律诗为八句,比绝句多了中二联。字数上的充沛可以给诗人充足的空间来描写、讲叙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这是绝句所欠缺的。
(12)、句数固定:律诗对于句数和字数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一首诗有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五字的称为五言律诗,七字的称为七言律诗。这八句中,两句为一联,共有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如果一首诗超过八句,就被称为排律或长律。
(13)、五绝和五律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五言四句的近体,后者为五言八句的近体。所谓近体,就是押平水韵,使用律句并合乎粘对要求的诗体,二楼所言五律中二联对仗大体是对的,但五律近古,中二联有一联不对,或首联对颌联(第二联)不对者很常见,如王勃有名的“海内存知己.....”五律,就是首联对仗而颌联不对,大体颈联对仗要求较严,而颌联则松得多,宽对、不对或者改对首联都不乏其例。
(14)、 下面就以《望岳》和《春望》为例,谈谈我学习到的粗浅区分方法:
(15)、废话说了不少,现在开始说正题。古诗简单可以分两种:
(16)、格律诗中的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17)、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18)、一是篇有定句,即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句数。“绝句”四句为一首,“律诗”八句为一首。每两句为一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19)、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正体”,为什么要尽力追求“正体”。任何事物都有多种属性或特征,其中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本质属性不能变,变了,一个事物就转化为另一个事物;而本质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可以有所变化的。那么,中华格律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其基本属性和特征是什么呢?
(20)、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4、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区别
(1)、“七律,七绝,七言”和“五律,五绝,五言”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很明显就在于“七”、“五”。
(2)、绝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3)、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对格律诗主张既继承又发展的越来越多。近百年来,格律诗经过曲折已从复苏走向复兴,出现了一大批格律诗大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在***同志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需要关注的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现象是,一些格律诗的反对者后来又成了热衷的赞同者,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勒马回缰作旧诗”的人不在少数。60多年前,柳亚子曾经预言:“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作旧诗的了。”然而,他自己和他所领导的南社创作了不少为革命鼓与呼的格律体战斗诗篇。著名诗人臧克家自称是“两面派”,既作新诗又作格律诗,并认为:“声韵、格律,是定型的,应该遵守,但在某种情况(限制了思想、感情)下,也可以突破(李、杜等大诗人几乎都有出格之处)。也就是说,不以辞害意”。聂(绀弩)体诗,承古而不泥古,瓶旧而酒新,平中出奇,俗里见雅,信手拈来,随心流出,堪称当代格律诗既继承又创新的典范。中华诗词学会始终坚持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的方针,在声韵上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主张,编发了新声韵表,是历史性贡献。
(4)、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5)、古绝,即古绝句,是和律绝对立的一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
(6)、对仗:也就是象对联那样的要求。上句和下句相对位置上所用的字词性要相同。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联,白对黄,是颜色相对;日对河,是名词相对;依对入,是动词相对;山对海,是名词相对;尽对流,是动词(或形容词)相对。为了让初学者方便,将王之涣《登鹳鹊楼》录于下,以便仔细体会:
(7)、发展历程不同。五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源于汉魏乐府古诗。而五言律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基本定型,于盛唐时期已趋于成熟。
(8)、五言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9)、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
(10)、举例:四言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如《蒹葭》;五言和七言较多,五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七言在唐朝又叫长句,如经典名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杂言诗长短句不齐,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12)、 没学写律诗的时侯,大家觉得七绝、五绝比七律、五律好写,为什么呢?因为字少好凑。学了七绝后,我们就感觉七绝难啊。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五绝更难! 五言律体绝句成熟于初唐,此后许多诗人都尝试过这种体裁。但是五言绝句由于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难的。有人说:五言绝句如二十个才子聚会,容不得一个庸夫。所以名篇佳作与七言绝句相比要少得多。 五绝的篇幅最为短小。短小所以意短气促(也就是说刚写来有点意思,语句却没了),写作难度最大。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师友诗传录》说:“五言绝近 于乐府,七言绝近于歌行,五言难于七言。五言最难于浑成也,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浑成的意思就是浑然一体,一气贯注,容不得半点杂错。“白日依山 尽,黄河入海流”,日、山/河、海并列对照(正名对),意思扣得很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就是一句话,不过在中间稍作停顿(文本形式为逗号)而 已(流水对),这就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关于浑成,我们不必看得太严重,民歌、顺口溜、打油诗其实都很浑成。浑成就是意思顺流而下,自然真切而 不事雕琢拼凑。但是有个问题:浑成容易浮滑,看看民歌、顺口溜、打油诗是不是有点浮滑呢?一浮滑味道就薄了,没嚼头。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古朴来补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一个补救。这一对联的好处是朴实凝重,境界阔大,这就避免了浮滑。对联一般说来都有庄重的特点,五绝里大量出现的对仗就是为了 实现这个目的:免得浮滑。但是过分庄重又会显得呆板,便要讲究浑成。说“五言绝近于乐府”就是这个意思:乐府就有古朴凝重而又自然浑成的特点。 五绝是最难写出佳作的。然而五绝又是最自由,章法最多的。绝句虽然都可以末句出采,然而,五绝的这个倾向要明显小于七绝,因为字数少,所以仅仅靠五个字出采的难度也就大了许多。一共二十个字,如何排列组合才够味道呢?可以说每一首好的五绝都与众不同,不大好划分。整体不可划分型示例:《春怨/伊州歌》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个例子是古时诗话经常说的,看单句没有任何意义,挑不出彩来,然而整篇却感情真挚,回味无穷。有人推这首五绝为唐诗五绝之冠。这首诗基本靠整体构思,像一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短小,却一波三折。如果仅看头尾,则似乎一点联系没有,四句浑然不可缺,构成一个完美的表述。这种形式对作者的创意提出了最高要求。我之所以首先提它,是因为它的语言朴素,毫无华彩,然而意境之深远,构思之巧妙,可以说百折千回,味道之厚重,压过了许多名篇。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五言最难于浑成也,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示例: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玉台体:南朝陈徐陵选梁以前艳情诗编为《玉台新咏》十卷,因此“玉台体”,实则艳情体。这里是指咏闺情的。蟢子:一作“喜子”,是一种长脚小蜘蛛。蟢子飞,表示有喜事。铅华:女子搽脸的粉。不可弃:是说女子应该搽粉,修饰仪容。莫是:莫不是。藁砧(gǎozhēn):六朝人对丈夫称语。藁(稻杆)砧是斩草用的垫具,因暂时用铁(铡刀),而与夫同音,故说藁砧即含(夫)意。这是权德舆的名诗,先用白话翻译一下:咦,怪了,昨夜裙带莫名其妙地松了,今朝又看见喜蛛飞,莫不是外出的丈夫要回来了,我得好好梳妆打扮一番。看见了吧? 是不是跟《登鹳雀楼》一样?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一意贯通,每句有每句的用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没有半点游离。前两句选取了两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后两句 点出本意,那种盼归的心情跃然纸上。此诗看似朴实,实则艳丽,但是肥而不腻。好处嘛自然是取材精当,角度巧妙,真切感人。这种写法类似崔颢的《长干行》, 属于小说写法,善于抓取典型细节。单句彩全篇强型示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严格说是首古绝,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五古,不是五绝哈。然而是比较典型的章法,所以借用一下了。这首是句句出采,意境寒瘦孤绝。这种形式,也许对作者构思谋篇的要求不像第一种那么高,然而对遣词造句的手段有相当的要求。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常见型示例:《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感觉最常见的五绝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和物。即句子虽然不是每一句都凝练若斯,但是还是比较有单句的意境的,而整体感、立体感又强。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四两句又是紧扣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五绝比较能锻炼人的遣词造句,因为用少量的字抒发复杂的情感,对用词和谋篇都是苛严的。许多人写个五绝,感觉像七绝,而且动不动都是假禅意,空花明月的,其实五绝的佳作,内容很少重复。只是现在的人,对创新的自我要求不够,才会造成“复制意境”的现象。汉古诗型 汉乐府诗中七言体的诗并不多,但整齐的五言体的诗却不少,如《陌上桑》、《焦仲卿妻》等著名的长篇,全都是五言体的,另外,一些小诗也都是五言体,如: 江南可采蓬,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相和歌古辞·江南》)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鱼,相教慎出入。 (《杂曲·枯鱼过河泣》) 这些长、短篇的五言体诗,大约多产生在东汉时期。“五言绝近于乐府”就是这个意思:乐府就有古朴凝重而又自然浑成的特点。 示例:《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话译文)
(13)、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14)、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15)、但是,在基本格式中具体某个位置的字,其平仄是否可以灵活变通,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字位的平仄绝对不能改变,如逢偶句字尾必须是平声,逢奇句字尾除首句入韵格式外必须是仄声;有些字位按规则本身就是可平可仄,如某些格式(不是全部格式)的五言诗中的三字,七言诗中的五字;个别字位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平仄可以替换同时通过“拗救”加以弥补,使声调总体上仍保持抑扬顿挫;个别字位即使“拗救”不成,只要是好句,“破格”也应允许。后两种情况,在古诗中屡见不鲜,这种突破“正体”的“变格”,就是在基本遵循平仄律基础上的“容变”。
(16)、(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7)、七言古绝句,比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18)、今绝句,也叫律体绝句,简称“律绝”。是截取了律诗的一半,所以也叫“截句”。其韵律,平仄,对仗要求与律诗相同。
(19)、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20)、第它给人以均齐美。格律诗,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在七言格律诗中,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规定的行数(句)和列数(字),排列成整齐的队列和方阵,就像阅兵式上的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同样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自由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定,少则几行,多则十几行、几十行甚至更多;每行字数也不定,短则一个字,长则十几个、几十个字。其优点是形式更自由,有的也可做到大体整齐或有规律地排列,但其中也有不少自由体诗显得过于散漫,甚至给人以散乱无序的感觉。至于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由于每个字位本身的长短不同,少则单字母单音节,多则十几个字母多个音节,要做到均齐美显然是困难的。
5、古诗三百首五言绝句诗
(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五绝一共二十个字,如果重复几个如何?那还不得罗嗦死?然而汉古诗经常是用这个字词的重复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意境,而这首唐五绝,居然二十个字里有三个“宫”字,然而,就是这“行宫”、“宫花”、“宫女”,突出表现了盛世不在的悲哀,以及白头宫女空虚冷落的生活。这种五绝在网络也能见到,但是要写出汉古诗的味道,则不是简单地重复字词就可以的,多读些汉古诗可能有比较好的助力。 写什么和怎么写示例: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看上去是形式2还是形式3呢?读一下似乎都不是。关于五绝,最有趣的话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 这首诗是一首虚实相生的好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3)、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4)、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5)、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6)、五律和五绝的分类定义和七律、七绝是一样的。
(7)、简称和句数不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全篇四句,每首仅二十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每首有四十字。
(8)、我们要注意,如果一首诗既有五言句子,又有七言句子,那么既不是“五言诗”,也不是“七言诗”,那就属于“杂言诗”,又称“长短句”,如果有词牌名附着,那就是“词牌”。
(9)、那就是他们以为“七绝”就是“七言绝句”,所以写出来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绝句”,他却标上“七绝”,却不知道这其中完全错了,因而才会被人笑话。
(10)、发展历程不同。五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源于汉魏乐府古诗。而五言律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已基本定型,于盛唐时期已趋于成熟。
(11)、问题是这简单定义中就是有让人混淆的地方,让无数初学者在创作的时候闹出高手翻白眼的笑话——其实说破了也很简单,但是不问,想当然的话是必错的。
(12)、押韵的基本规则也是不能变的。作为七言格律诗,不但要押韵,而且一般要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绝名篇也有,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等等,但毕竟是少数,未能大行于世。不少人认为,宁可将其归于古风体);不但一般要押平声韵,而且押韵的位置不能改变,即只能是逢双句句尾押韵和个别句式的首句入韵,其他奇句不得入韵;不但韵脚的位置不能改变,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转韵;不但不能转韵,而且不能重韵。
(13)、顺便说一下律诗和律绝的区别,就是都在近体诗范畴之中,共同遵守平仄格律的情况下,二者有何区别。
(14)、绝句分为五言、七言。而和***古诗的分野一样,有是否遵循格律的区别。唐以前包括格律出现以后不遵守近体格律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古绝。而遵守平仄格律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律绝。
(15)、“五律”指遵守平仄格律的八句五言律诗,“五绝”是遵守平仄格律的四句五言绝句。
(16)、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还可以预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语言习惯的变化,还会不断有新的诗体产生和发展,但在人们总是要追求美的规律的作用下,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
(17)、押韵严格。律诗、绝句通常押平声韵,必须按韵部押韵。要求全诗一韵到底,不得换韵。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8)、所以,我们不讨论古绝。题主这个问题我理解是问如何写一首合格的近体格律七言律绝。
(19)、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20)、二者在涵盖范围、句式规则、产生的时间的区别如下:
(1)、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2)、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3)、绝句,一首4句,可以是五言、六言、七言,四言诗基本都是古风,曹操就以四言独步天下。绝句大家从小就开始背,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五言绝句。
(4)、简称和句数不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全篇四句,每首仅二十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每首有四十字。
(5)、周二上午,又到学校优质课验收时间,我安静的坐在教室后排,与同事一起欣赏着学生精彩的发言(这一节授课内容是学校的韩老师讲授杜甫的《望岳》)。突然,李翠玲老师悄声说道:“这首诗是古体诗,不能说首联、颔联,因为它不是律诗。”?我一惊,怎么?《望岳》不是律诗吗?那么我一直以来的判断也错了?想想已经数次教过《杜甫诗三首》,不禁心生愧意:如若不是格律诗,我这岂不是误人子弟吗?那些脱口而出的:“这首诗的首、颔、颈、尾四联”的说法岂不是误导了学生的认知?在接下的课堂活动中,每次听到韩老师要求分析“颔联”或者“颈联”都在心里告诫自己一次:一定要整明白古体诗和格律诗的区别!这是我的知识盲点!
(6)、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7)、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8)、作为“韵有定位”的规则,可以适当变化的,只是“韵”本身。一是不必固守平水韵,可以而且应该提倡新声韵。我赞成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主张。前人早就说过:“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毛诗古音考》)纵观中华诗词的韵律史,本身就是一部因时而变的发展史。唐诗用唐韵,是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宋代唐韵又改为广韵,除了诗韵,又有了词林广韵。到了宋末,距隋唐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汉语的语音已明显发生了变化,韵书与实际语言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是又有了平水韵。平水韵作为官韵,是专供科举考试之用的。尽管它比广韵已简化为106个韵部,但仍显繁琐。平水韵距今又过去七八百年了,人们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声字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成为人们交往的主导用语,并作为***通用语言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格律诗的声韵本身也要与时俱进,相应变化。平仄律的韵律本来完全是为了追求声调美的。今人作今诗,是写给今人看、今人听的,而不是写给古人看、古人听的。如果固守平水韵,今人读起来反而拗口,使人感觉不到和谐回环的美感,这就背离了韵律美的初衷。当然,阅读和欣赏古体诗,也应懂得点儿平水韵(现在印行的古典诗词选,应当作出必要的注释,以方便读者),否则有些古体诗用新声韵去读,韵律美也会打折扣。如杜牧的名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字,在平水韵中念xiá,与“家”字、“花”字同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按新声韵则读xié,念起来就不和谐。对习惯了用平水韵的诗人也应当尊重。二是严守韵部固然好,有的邻韵通押也无妨。平水韵有106部,古人作格律诗一般要求押“本韵”,否则叫“出韵”,但突破这个规定,邻韵相押的好诗也不少。中华诗词学会顺应语音的变化,以普通话为准,按韵母“同身同韵”的原则,编辑了《中华新韵(十四韵)》,既继承了格律诗用韵的传统,又便于今人诗词的写作与普及。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符合社会和诗词发展的方向,这种“变”应当充分肯定。
(9)、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10)、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11)、大家可以自行体会这种写法。感情的爆发并非就一定是慷慨激昂,而是指发散出去,并不用像律诗一样“起承转合”一定要合回来。
(12)、五律:指今体诗中五字一句的,一般八句,超过八句的称排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12句怎样写七律诗词(七律诗经典5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