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
1、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
(3)、(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4)、“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www.lzcn)
(5)、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7)、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 1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 1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老子《道德经》 1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译文: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译文: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译文: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译文: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老子《道德经》 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道德经》 1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道德经》 1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道德经》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纪:原为线,有传统、纲纪、原则、秩序、本质等意)(希夷子之号与此有关?且有清微之境?亦联想到混元圣纪)夫唯不盈。故能蔽之不新成。(不盈满才能永远有可盈之机,做人如此才能经得住风雨)——老子《道德经》
(8)、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9)、老子名言: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11)、“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2)、老子名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6)、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17)、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18)、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9)、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2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2、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3)、(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6)、(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7)、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8)、1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9)、1能受国之诟,是为社稷主。《老子》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谓守柔曰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只知争一时之胜而弗能远虑,刚则折乃必然之势,作人应如水,柔韧有余最佳。)——老子《道德经》 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肖:不贵重、仿若愚钝、不可言说、无从分别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王者为之下而为王)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之道唯一谦字而已,为人之道亦如此,怀玉如怀土,不因其贵而骄。)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需细细揣摩)——老子《道德经》 1道隐无名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知若愚——老子《道德经》 1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经》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道德经》 1"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老子《道德经》" 1上德不德而有德下德不失而无德——老子《道德经》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无私成其私是否与佛教的无私之私相似?)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道德经》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1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1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5)、 译: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16)、老子名言: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7)、老子名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9)、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换一种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从“道为何物?”,“道的存在状态”以及“道对于人生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道德经》的核心智慧和思想内涵。
(2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
3、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有哪些
(1)、(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
(2)、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3)、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译文)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5)、“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6)、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7)、译文: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10)、(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11)、(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5)、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16)、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哲理深邃,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都有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已传阅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其在出函谷关之前,留下了这部句句珠玑、流传千古的奇书。品读老子的名句,感悟生命的真谛,可以帮助人寻回心灵的宁静。
(17)、(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8)、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19)、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4、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家住四音版
(1)、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2)、(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3)、(译文)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6)、老子名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8)、老子名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选自《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大意)凡是强大的必处于下方,凡是柔弱的必处于上方。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树根强大,才有柔弱枝条和茂密枝叶。倘若树根枯死,枝叶还能存活吗?
(1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1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6)、28)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17)、老子名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8)、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9)、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5、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 译: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4)、(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5)、译文为: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6)、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7)、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8)、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 10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老子》 1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参考译文:有最高德行的人,不去追求德行,也不以有德为荣,这种人才是真正有德之人。下德之人每天坚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德行,从来不做符合德行的事情,这种人反而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老子》 10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老子《道德经》 10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老子《老子》 1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道德经》 10"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老子《道德经》" 10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老子《道德经》 1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道德经》 10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老子《道德经》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11)、(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3)、1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译文)百姓不害怕威严的统治,那么祸乱就要来了。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5)、三是宇宙之本源的混沌无形的“道”,是宇宙之本源的道。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9)、——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0)、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1)、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01句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