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视频
1、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二章
(1)、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2)、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3)、在没有纸发明的年代,书写的材料十分匮乏,所以讲究“言简而意丰”。这对于他人理解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意丰就意味着你的理解可能已经偏离了最初的含义。而且处在不同生活地位,不同职位,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各有各的一套思想主流,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意思,而且都有道理。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5)、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6)、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7)、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8)、无,无限大,无限远,无限反,无限小,无不在,无不有,无为无不为。无什么为什么。
(9)、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0)、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11)、译文:自然的规律,它不是和弯弓射箭所显示的道理一样吗?高了就要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圣人就可以从中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这难道不会出现贤能的人吗?
(12)、《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3)、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14)、地与天的关糸也同样密不可分,大地需要天气气象,雨水甘露,四季分明等等都离不开天的作用。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16)、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__兮,若无所归!
(17)、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之而益,或益之而***。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8)、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9)、(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至恒常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空运作。天道昭昭,小归于业果,终究归于大道。
(20)、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沌不清楚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2、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昏乱,有忠臣。
(2)、“德”是“道的具体表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抽象的,见不到摸不到的,而“德”的表现是外显的。“道”为体,“德”为用,两者是不可割开的。
(3)、(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听就信、能勤勉于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听人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因为他们只对外道感兴趣)。
(4)、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它们同一于主观认识客观。这个同一叫玄妙。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老子要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认定老子是圣人,请求老子写点什么,否则不让出关,老子顺势而为,洋洋洒洒很快写出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你看老子写的东西是给关令看的,怎么可能深奥呢?那为什么我们觉得深奥呢?年代久远,语言系统几经更迭。
(7)、(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注:晓得的人不经常说,整天说的人不晓得。堵住眼耳鼻舌身心,和光同尘,放下纷乱的烦恼,顿入平等玄觉。亲近也不可得,疏远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违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轻视也不得。(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8)、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9)、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10)、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13)、***古代的文人阶层虽然都在使用文言文,但是***的朝代更迭频繁,对于相同的字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或者相近的意思。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尽管大家都似乎明白,但真正的含义已经被永久的封藏。
(1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5)、“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
(16)、其实《道德经》著作,并不繁琐,文言文程度并不很浓。有初高中文化水平还是可以读懂,只需反复读熟,抓住重要点,是可以理解到的。当然,还在于读者本人要感兴趣,否则,就会感到繁琐。总而言之《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书立学。为道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道”,并以道法自然智慧哲理,为人们打开智慧大门。
(17)、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赚钱赚钱,好不容易逮到了闲暇的时间,也很少去做很深刻的思考。而且如今的请文化、范文化、娱乐化等等让我们觉得什么都需要快起来,不然就是后退。
(18)、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19)、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20)、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到又有新的认识又是一个飞跃。
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1)、(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治理***,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治。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盗贼就越多有。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
(2)、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3)、人总是要按照宇宙间天地的运行变化形成“道”的规律来作反向运动。反向来思考问题,在人的思想上形成逆向的思维方式来为人为事。这样反而复得而人生事业一定成功。
(4)、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5)、这能说看不懂吗?很容易理解。你把这句话背给街边拾荒的大爷大妈,他们也能够给你解释。只不过随着自己的学识的增长,有了更广博的见解、更深刻的思想。
(6)、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7)、反向循环运转,是道的运动,微弱的能量,是道的作用对象。
(8)、喜欢什么说什么,知道什么说什么,感兴趣就是!道德经无论如何解释都是你自己的真正所悟,引证名人名言、古籍经典、百度搜索……自己认为正确就行了。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跟他争。
(11)、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2)、学习***文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搞明白怎么活好、走好?
(1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4)、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16)、宇宙万物生缘于有,有(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生于无明。
(17)、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18)、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精神标识——至此,***明确了***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强调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真正担起“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责任
(2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一章
(1)、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4)、 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
(5)、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6)、“道”的引申很大,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之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变化规律、认识方法等等都在天地之道中。“人生之道”就是见素抱朴为人,复归婴儿养生,无为而治管理等等都在人生之道中。03“德”的表现《道德经》中的“德”和“道”的关系,反应“德”在“道”中的表现。
(7)、有时候想的太多也是一种负担。大时代主流的影响对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一种冲击。如今的我们都太喜欢安逸了。
(8)、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9)、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0)、“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1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2)、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72句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