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8句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阅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百度网盘)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

1、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百度云

(1)、(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掌握了凡运动必然产生结果的客观规律,可以说“不出户而能知天下”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5)、读懂《道德经》,掌据好整体框架非常重要,全篇81章,37章是说明自然的,44章是说人在社会上的处事原则,它与《论语》以及后事所有书籍的不同点是,其它书籍只告诉你在社会上的生存法则,而《道德经》还告诉你原因,并用自然界的规律为你解释。

(6)、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8)、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9)、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10)、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11)、如果社会不推崇、不重视有才有德的贤达人士,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互相争着去做贤人;

(12)、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13)、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14)、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15)、行为上不以外力胁迫干预万物,行不言之教,故曰“不出于户”。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18)、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19)、“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20)、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2、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阅读

(1)、“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2)、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3)、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4)、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5)、综合分析:《道德经》中关于无为而治的圣人思想,是服务于封建王朝的思想,通过对百姓实行弱、贫、卑、愚、淡、安、忍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总结:

(6)、在这我也给予不了过多的解释,因为我也不太懂,但我只想说,假如你真的调整好心态,准备好好读懂《道德经》,那么道德经三个字不要读的太溜,因为这个道德和现在的道德意思是不一样的,《道德经》的道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所谓道,即是自然,包括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运行法则,所谓德,是人在社会中应遵循的处事原则。

(7)、“知天下”者,知晓万物以“道”作为唯一标准。

(8)、因此,圣人的治民思想是:去空和卑微老百姓的心念,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消弱百姓争强好胜的意识,弱化百姓的志向,只要百姓有强壮的筋骨体魄能参加劳动就好。

(9)、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10)、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11)、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12)、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3)、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1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15)、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16)、(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17)、现在认为,孔子见过的老子很可能不是写书的老子。前一个老聃,是孔子时候的人,大概就是被杀掉的周太史老阳子。后一个老聃,则是战国中期写书的那个人,即关尹的学生(史记里把关尹误以为成守函谷关的令尹了,后世又错误的把关尹喜曰——高兴的说,当做了尹喜)。

(18)、至于一些文字上的变动,我个人觉得无伤大雅,因为在印刷术产生后,书本还会出错,即使我们现代出版社都免不了犯下一些错误。那么,古代纯粹凭着手抄,尤其是焚烧百家之书的事情发生后,口耳相传之下,出错更是在所难免的。郭店简本老子它的抄写年代最早。但之所以前期被很多道家研究者排斥,是因为大家接受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传世本的《道德经》竟然很可能是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形成,而不是以前以为的那样,老子思想影响了诸子百家。

(19)、先从字面这样解读:不推崇德才兼备的人,导致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致老百姓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让老百姓没有心机,填饱老百姓的肚子,减少老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老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单纯没什么城府,没什么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无故生事端。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事、办事顺其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简单地说就是:顺其自然,不起争端,无事不找事,无为而治。

(20)、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了。

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百度网盘

(1)、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可以发现,孟子说儒墨杨为显学,韩非子说儒墨为显学,《吕览》说墨家巨子在秦国受到的优待,加上现在发掘的一些地下文献,都可以体现出墨家当时的影响力同样很大,楚国是有墨家的。而简本和传世本老子批评的这几句话,却都在《墨子》一书里出现过,正是墨家学派的思想,至于是墨子还是墨子的学生们或者学生的学生们写的,这个没有定论,但只要墨家成书越晚,简本《老子》年代也就越靠后,因为它再早也不可能早于墨子。

(2)、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3)、《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4)、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5)、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执掌天下万物的命运。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马王堆帛书老子马王堆帛书本虽然和传世本老子比较接近一些,但是它的成书年代不会太早。主要差别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跟韩非子见到的版本顺序比较相似。可以说,这是符合思想演变史的,因为周人本身就是德概念最高,战国末、秦、汉以后,道则被提到了德的上面。

(9)、精神和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10)、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11)、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3)、另有一些人,针对郭店简中不同于传世本、帛书本的“绝圣弃智民复孝慈……”提出了一种后来影响比较广泛的看法——庄子的后学们(不是庄子本人),偷偷把原始老子文本修改了,专门用来批评儒家。这是比较可能的一种情况,也为学界所认同,并提出了早期儒道关系融洽的说法。

(14)、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15)、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凡物之间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16)、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17)、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18)、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19)、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20)、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4、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全文阅读及下载

(1)、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__兮,若无所归!

(2)、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3)、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4)、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5)、《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7)、这种封建思想就是王富民贫的思想,不能藏富于民,设法制止高价位的珍贵古玩和豪华用品,从去除奢侈之风上,使百姓无从羡慕嫉妒恨,不生强取偷盗心,从而淡化了贪心与奢求,安心的从事农耕。

(8)、再深层次地解读:《道德经》是一本讲领导法则和领导艺术的智慧之书。第三章,再深层地解读,那就是:领导者最好不要特意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而是应该制定规矩,然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行为去影响、感化大家,潜移默化;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喜好贴上标签,领导者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实一些;领导者最好不要喜形于色,轻易就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来,领导者应时刻保持一种冷静的、清醒的态度;不要实际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人要有一种平衡的智慧;欲望放低,姿态放低,身段放低,事业才会做得更好,现在的人最缺乏的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把欲望放低,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好好干活;先打牢物质基础,人才能去掉多余的欲望;

(9)、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10)、如果不制作、不炒作、不收藏难以得到的珍贵财物,那么贫穷的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百姓看不到足以引起他们贪心的事和物,那么纯朴的民心就不会被迷乱,并引起焦虑不安。

(11)、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2)、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3)、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14)、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15)、无为而治是本章的主题思想,但是要无为而治,就必须做到以上几点。这是用制度、法律、文化等方法来治民的一种理念,从而达到圣人不去治,而能达到治理的更好的治。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7)、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18)、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19)、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20)、《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

5、老子 道德经 全文

(1)、使用各种制度和方法让他们没有太多的认知和欲望。让百姓当中那些有才智和想法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2)、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3)、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4)、如果做好了上面几点治民的基础条件,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了,非但不会因为“无为”而误事,反而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治,使百姓心自然安稳,天下太平。

(5)、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6)、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7)、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8)、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9)、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10)、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第七章)

(11)、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14)、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和译文的详细了解,我们不难看出其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15)、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6)、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7)、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18)、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19)、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20)、《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3)、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wp8K2PS7U5gNlENFdxrQQ提取码:1bvy 书名:道德经新课标必读国学经典系列注释译文无障碍阅读

(5)、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6)、《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有九九八十一章,全篇共计约有五千余字。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8)、《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08句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阅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百度网盘)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