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2句道家三大代表人物(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1)、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2)、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3)、知和曰常:知道淳和的道理叫做“常”,淳和即淳朴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建立和谐社会等等是合乎于常道的,不合乎常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4)、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这里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道通为一”,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会通的。

(5)、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6)、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2

(7)、庄周是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的后代,宋戴公为庄姓始祖。庄周出生于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8)、作为万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无形、无限性的,因此老子简称它为“无”;它是实存而且万物都由它以生,所以又称之为“有”,《道德经》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无和有就是“异名同谓”,指的是形上道的两个方面。

(9)、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0)、三年以来,优才陪伴大家度过了每个早晨,忠实读者数量达到3万多,于是我们也有了下方的广告。如果您觉得我们办得还行,请每天帮忙点击一次,迅速返回即可,当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

(11)、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2)、也就是说,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

(13)、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14)、评述: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身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这就否定了有神论。道法自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层下、取后、慈、俭、朴等等。

(15)、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16)、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大夫一样,墨子也曾担任宋国的大夫。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17)、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18)、译文:老子说:“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藏货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19)、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0)、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魏伯阳所作《周易参同契》,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做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极大。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魏伯阳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最早的炼丹家。

2、道家三大代表人物

(1)、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3)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2)、老子之后的庄子则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齐物论,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庄子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是非的区分没有必要。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3)、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4)、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亦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5)、金圣叹的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

(6)、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生于伊水(今河南伊川)(据专家考证,应出生于河南开封杞县空桑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也是中华厨祖。

(7)、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讨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道家以其虚无之道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类概念、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8)、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③);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④)。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⑤)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房中、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

(9)、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10)、《战国策》中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

(11)、“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无为”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个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12)、老子: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末年楚国人(准确讲应属陈人,今河南鹿邑人)。生活时代在春秋后期,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图籍。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来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终。后人说他到西域化佛去了。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道德经》,也叫《老子》,分八十一章,仅有五千字。

(13)、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孙武约生活于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由齐国来到吴国,并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14)、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15)、张道陵,道教创始人,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

(16)、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17)、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18)、译文: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19)、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起源于什么?二是世界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归结起来,先后主要有八种观点:①“天本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孔子、孟子都曾肯定意志之天、性理之天对世界、人世以及人的道德属性的决定作用。②“道本论”。这是道家的基本观点,为老子首先发明。③“气本论”。这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史始终的主线,可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无分儒家与道家,但最著名的代表是儒家,如东汉王充,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北宋张载,明代王廷相,明清之际王夫之。④“无本论”。以魏晋玄学为代表。⑤“理本论”。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为代表。⑥“性本论”。以南宋张栻及湖湘一派为代表。⑦“心本论”。以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为代表。⑧“以太说”。以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为代表。

(20)、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106

3、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挫锐解纷:不露锋芒,消除纷扰。这是老子提倡的理想的人格。老子认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会使人们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和睦相处,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据《抱朴子》记载,葛玄曾从仙人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九鼎丹经》、《金液仙丹经》等道法。后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于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足迹历遍灵岳、赤城,罗浮等名山大川。

(3)、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4)、老子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之中,《老子》又名《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更加接近自然法则之道,“德”是修道者必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与方法。

(5)、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6)、作者林语堂先生认为,以哲学观点而论,道可概括为几个维度:道是天地万物的主要单元,这是一种一元论哲学思想;道是“反面立论”、“阴阳两极”、“永久循环”、“相对论”、“本体论”的主体;道是神智,是复归为一也是万物的源泉。

(7)、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8)、评述:“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道”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无形的东西,而且是无限性的。老子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限定死了,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老子为什么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

(9)、相传庄子的先辈是宋国贵族的支裔,在一场内部斗争中遭到失败,被排斥在权势之外。后来的庄子离官隐居后就住在贫民窟,生活困苦,面黄肌瘦,靠打草鞋等劳作维持生活,过着相当狼狈的日子。

(10)、对老子的出生也有一个传说。据传,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午,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来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11)、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12)、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外篇杂篇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13)、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14)、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15)、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形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同时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对立转化规律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意义。

(16)、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对于“寿命生死”问题的看法,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并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可能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⑥)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⑦)“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⑧)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虽然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中有“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⑨);肩吾闻于接舆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⑩)等等,但不能将这些描述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例证。因为道家引用这些故事传闻,目的在于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真人”的思想:

(17)、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18)、在哲学上,庄子对老子的“道”进行了发挥和引申,将道家思想引向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和境界提升。

(19)、乔尔乔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历史上的优才人物No.97

(20)、今天的道家文化就为你介绍道家的“道”是什么意思。

4、孔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

(2)、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主要涉及知识来源、认识过程、求知方法和验知标准。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看得比学文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并提出“涤除玄览”的直观体验方法,作为求“道”的根本方法。墨子以“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已经涉及到行为在认识过程中检验知识的功用。荀子将“行”引入认识论,明确强调行比知重要。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知先行后”,阳明心学“销行以归知”,王夫之继承中国古代重行的思维传统,批判总结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知行观,提出知行统由行致知,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推进到最高阶段。

(3)、这种发挥虽然是片面的,却成了后世道家哲学的主流,而庄子本人,也成了道家的代言人。

(4)、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家。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问题,也就是只探讨现实世界的问题。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的,也就是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还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这“形而上”的存在是现象界万物之所由来,称之为“道”。

(5)、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

(6)、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7)、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篡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8)、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9)、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

(10)、王玄览主张以坐忘养神的方法作为修道者进入“常道”的途径,可称为“心证”,而灭知见。“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他的思想及理论极大地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不小的影响。王玄览的著作大部分佚失,今存其弟子辑录的《玄珠录》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道物、道体、道性、有无、真妄、动寂、心性等理论问题一百余则。

(11)、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12)、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他在茅山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陶弘景精于医道,著有《神农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他的《养性延命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养生经典。他的《神农本草集注》首创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陶弘景还有著作《华阳陶隐居集》、《集金丹黄白方》等多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72句道家三大代表人物(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