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8句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张有哪些?

(1)、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扩展资料: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2)、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

(3)、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4)、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6)、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法家高度重视法制,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重视法制建设,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在以法治国这一理念的延伸下,治理国家应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7)、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8)、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9)、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在这个混乱动荡的历史时期,思想界却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从先秦至汉初各思想学派总称诸子百家,诸子指各家代表人物或代表作,百家泛指思想家人数之多,儒道法纵兵等各家相互间不断冲突、借鉴、融合,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文化之源,并一直影响至今。在各学派中,法家思想因其现实与冷峻历来颇受争议,客观地分析,任何学说流传两千多年到现在,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0)、对于当前的纹身现象,四个大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11)、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节用”。

(12)、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历朝历代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与做法,比如_____中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_____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_____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

(13)、法家的思想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其中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14)、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由于韩非的学术思想受秦始皇推崇和仰慕,被李斯谗害而死。

(15)、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6)、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17)、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18)、李悝(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主持变法。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19)、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的伦理观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儒家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儒教教育观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孔子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儒家的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20)、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2、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2)、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是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3)、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4)、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5)、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6)、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7)、商鞅建立的法律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但商鞅的下场却极为凄惨,他建立的法律是脱离了人治的,也是脱离了人的情感的,孝公死后,嬴驷即位,以谋反罪将其车裂于市。

(8)、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9)、当年,秦王嬴政脑子一热,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将所有非秦国本土的客卿全部驱逐,李斯的籍贯在楚国,故而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在《谏逐客书》中以非凡的辩词让嬴政回心转意,并使自己得到重用,逐渐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10)、慎到,尊称慎子。古慎国(今河南省正阳县)人,列国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

(11)、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12)、姬侨(?—公元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

(13)、思想: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4)、核心思想: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1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16)、二千三百年前,一个叫韩非的中国人也清楚的表达了这个思想,而且在叙述方式上惊人的相似,韩非理论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大,加速了战国局面的终结和统一王朝的到来。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法家思想。

(17)、二百三十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人利己的本性出发,讨论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当成市场经济永恒的基本原则,当成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把亚当斯密的思想与牛顿的科学发现、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并列,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三大变革事件。

(18)、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 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中的胜利。

(19)、法家始祖是管仲、士匄(gi)、赵鞅、荀寅、李悝(kuī),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

(20)、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2)、法家思想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系统有效的理论依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3)、21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蔡毅臣老师在班主任赵东明老师的陪同下,在英杰交流中心一层大厅,与北京大学华商国学班的同学们亲切合影留念。

(4)、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5)、中国古代早期的财务管理思想成果也是丰富的,值得我们去挖掘,如管仲的思想,儒、道、墨家论贫富,孟子与商鞅的治国理政思想,桑弘羊之问,值得我们去以科学的态度深入挖掘。

(6)、先秦文化有九流十家之说,法家为先秦学术文化九流之一。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代表人物主要有吴起、商鞅、慎子、申不害等,后世的曹操、诸葛亮都是法家继承人。在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得到长足发展,法家也成为最为显赫的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7)、本次课程的第三天,邀请到蔡毅臣老师主讲《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蔡老师是国家认证管理咨询师,国家认证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北大总裁班特约高级培训师。

(8)、丙说:纹身费财又费力,何必呢?简简单单不很好吗;

(9)、孔子认为只有以德治国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法家则认为人生来就是逐利的,想要靠德行感化人民,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信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下面说的这三位人物都是法家的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发现只有秦国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但诡异的是,他们都死在了秦国,不得善终。

(10)、代表作:《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法。

(11)、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故需强权政治去除恶源。

(12)、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13)、《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14)、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商鞅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

(15)、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16)、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17)、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18)、法家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国家政权、伦理道德、时代要求、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

(19)、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20)、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平的。

4、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

(1)、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3)、梁童老师帮大家梳理d史常考知识点,带你穿越风雷激荡的红色岁月,感受光荣与使命,瞻仰民族复兴脊梁。

(4)、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扩展资料: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5)、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西汉法家人物、理财家。出生于洛阳,父亲为当地商人。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人物,专长为财政。桑弘羊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终武帝一代,桑弘羊忠心耿耿,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为武帝屡败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扬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理财之功连对之十分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击节赞扬,称弘羊时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公元前80年桑弘羊因与权臣霍光政见不和被杀。

(6)、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紧密结合,系统化发展法家学说。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

(7)、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8)、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9)、致敬建d100周年!公考通特别推出0元公开课——(d史知多少)。

(10)、李悝(前455—前395年),又名李克,男,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11)、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1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14)、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15)、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16)、前已说过,法家分为势、术、法三派,商鞅推崇法派,法派的缺点是毫无人情味,而韩非是势、术、法三派的集大成者。

(17)、法治派,是法家中最注重法制的一派,他们建立的法律严格杜绝人治,不依赖任何人,所以只要一个国家接受了他的治国理念,这套理念便具有了生命力,不依赖任何人,即便君主无道,也有法律约束他们,不至于很快亡国。势治派或术治派就不行,他们依赖居于上位的执行者,君主贤明,法律就能执行,国家便能强盛,君主不贤明,法律就成了摆设。

(18)、丁说:国家应该严格限制纹身,应该规定人们的行为选择。

(19)、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

(20)、中国古代财务管理思想中,有的以全社会财富的增长为切入点,有的则探讨如何协调个人间的贫富差距。这些思想成果不限于财务管理领域,却也都与财务管理相关。早期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孔子、老子、孟子、墨子、桑弘羊等。

5、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

(1)、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2)、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3)、解析:“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国家拥有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薄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显学》,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因此,该题三句古文对应的分别是《墨子》、韩非子和孟子。

(4)、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5)、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6)、《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7)、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8)、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9)、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10)、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11)、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12)、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13)、(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14)、在法家的另外两派中,或多或少还留有人治的后门,比如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术治派,他也建立了一套法律,在韩国实行变法,但他那套法律的最终解释权在于君上,而商鞅的法律,连君上也可以制裁。

(15)、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16)、   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17)、韩非子其学出于荀子,源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归本于道家。司马迁指出韩非子喜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道家的“黄老之学”。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18)、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19)、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68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期间,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孔子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孟子性善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20)、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1)、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2)、韩非子出身韩国宗室贵族,与李斯均是荀子学生,后因其学识渊博,被秦始皇召唤入秦,正欲重用,却被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韩非子死后,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帝业。

(3)、核心思想: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4)、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

(5)、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6)、韩非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儒家的一代宗师,儒家的宗师竟教出法家的集大成者,这岂不怪异?更怪异的是还有俩,一是韩非,二是前面说过的李斯。

(7)、韩非是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他不为私利,自己是韩国宗室公子,但是主张强干弱枝,防止侧室公子掌握重权。为了推行新法不惜献身,他明知推行新法定会触动到目前当权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与当权大臣争斗,“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之前的变法之士吴起被肢解,商鞅遭车裂,仍坚持上书。秦国进攻,韩国危在旦夕时挺身而出,最终死于秦国。

(8)、作为君王,要做的是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通过赏罚机制,使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去担任合适的职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08句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