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36句庄子顶级哲理句(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

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

1、庄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1)、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2)、所以,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或者本真,这种心境庄子称之为“莫若以明”,莫若以明我后面再讲,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庄子在这一篇中提出的“齐物”的四种境界,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这里的“齐”,也可以理解辩证统一的意思。

(3)、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个观点,并且说的更加生动形象,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4)、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

(5)、逍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潇洒,它是一种心灵上的悟性,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抛开那些所谓的烦恼,让自己感到轻松、自然。逍遥人生的生命风格,首先是对人身心劳苦的一种解脱、一种处世风格上的拨正,从人生的本来意义上说,就是使人暂且忘了浮华的虚名,回到本真的澄澈。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逍遥于万物之上呢? 

(6)、人类的命运并不是凌驾于道之上,而是依道而行。

(7)、我们发现,在一切天人对峙的场合,庄子无一例外的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这是不是说庄子的人生实践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意志,使人成为“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行尸走肉呢?我看不是!因为顺天只是隐士人格的一个层面,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层面:不顺人。后者的存在足以表明庄子的隐士人格是一种独立人格!庄子不是混世主义者也不是顺世主义者!他是一位志士,也是一位斗士。他并非“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4〕,相反,他将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分得一清二楚,它们之间绝无可以调和的余地。

(8)、见独:了悟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无我,了悟到万事万物的因果和缘起甚深。看到完整的道,看到无和有的转变。看到物体和生命,看到舞台和背景。见到别人看不到的境界,看到完整的世界,看到二元对立是中性的工界。

(9)、而庄子就大不同。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摆脱那些路径依赖,摆脱环境的束缚,挣开那些人性的枷锁,脱离人世间的所有对灵魂的羁绊,如他的《逍遥游》中的鲲鹏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最后走向无所待的逍遥的境界。

(10)、欢迎大家投稿,来稿不限题材,择优选登有惊喜

(11)、    逍遥,是庄子的人生观。人们常说失意时要读庄子,但人们眼中的失意得意,往往都是局限于世俗框架里的,而庄子,他永远可以把你带到更高远的世界里,超然物外,游于逍遥。 

(12)、《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3)、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14)、胡塞尔的思维非常抽象,但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放弃主观、经验、个体等固有的认知,以更纯粹的方式去观察和认识事物,这和道家思想家庄子所提出的“莫若以明”其实是类似的境界。

(15)、若是追求太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反而是件憾事。

(16)、   这个思想非常重要,《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向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力量,到了一个极端之后就会反其道而行,沿着另外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17)、若说庄子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人格!一方面向往逍遥自由、天人合一之境界,力求在纷乱的世俗世界保持一份心灵的平静,树立起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哲学主张,为了维护心灵深处的理想境界,决不与世俗妥协,不与专制君主合作,不与缺乏操守的士人为伍。他不是回避矛盾、远害全身,听从命运摆布,随遇而安,消灭思想情欲,麻木不仁的混世主义者。也不是既超世又顺世的游世主义者,亦不同于“隐身而弗见”的隐士,他以一种清醒的理性主义态度处世,“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这是一位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隐士,是一位风骨凛然、人格高洁的隐士,是一位开拓出独特的精神境界的隐士,是一位建构出高明而精美的哲学体系的隐士。

(18)、所以,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还是物我,从“道”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齐一的,并没有差异,总之“道”超越了一切事物的分别,最终达到了万物的统庄子称之为“道通为一”,这也是“齐物论”这一篇的核心思想。

(19)、对士人群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人格结构影响最大的还是士大夫境界。秦汉大一统专制制度形成之后,士大夫已别无选择。他们不得不以顺从专制君主的意志来换取生存权。但是,“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的烈焰,不会轻易扑灭;“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仲长统《乐志论》)的情怀不会轻易消失。因之,“顺人而不失己”就成为专制时代士大夫们的基本人格。不过此时的不失己已注入了原始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热情。缪钺先生说:“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入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最高之境界。”〔7〕这一人格模式又可称为儒道互补的人格〔8〕。

(20)、   这种“物极必反”,了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中都有体现,也是古人对于后人的警示,比如“乐极生悲、居安思危、触底反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仅让我们可以在荣华富贵的时候,也懂得未雨绸缪,同时,也让我们在极度困难挫折的环境中,也懂得坚持不放弃。

2、庄子顶级哲理句

(1)、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2)、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4)、     幸福智慧学习平台是陆家易培训机构和“国际杰出华商联盟俱乐部”、“国际杰出华商联谊会”、“跨国青年才俊组织”、“国际自然研究院”的一个部门,是传播中华国学大智慧、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实践和推广儒释道文化的大爱之家。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成就大师,成就“大家”。

(5)、身体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心灵要则插上自由的翅膀。

(6)、作为现实中的士人怎样才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呢?庄子设计了这样几种途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同上)“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7)、  这里是心经禅修和易经智慧学习者的天堂,是有福转运者的乐园!

(8)、请记住:生活在此处,不在别处;在你的心里,不在别人的眼里。

(9)、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10)、   意思是说,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就深深潜入水底,唯恐避之不及,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们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

(11)、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

(12)、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13)、到头来发现顾此失彼,没有一件真正做到,我痛苦万分,不明白拼搏为何的不来回报。

(14)、第三种叫“太冲莫胜”,这是平和状态,情绪不内敛,不释放,一切只允许和接纳,对外表现无欲无求,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15)、树木弯曲,虽不能用,但是却不能妨碍他自由自在的生长。

(16)、因此,圣人不会通过是否彼此来判断事物,只是客观反映自然之道,消除彼此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领悟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央,就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

(17)、逍遥人生是很多人内心所期望的,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因为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的衣食住行。而使得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还会遇到许多困境,这些困境需要人的隐忍。由此可见,想要逍遥,又是何等艰难。但是,人总是生活在追求中,所以,从古至今关于逍遥人生的追求都从未间断。

(18)、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19)、幸福智慧学习平台的愿望是带领有缘的伙伴一起向宇宙下订单:

(20)、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3、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

(1)、无疑,道的境界(亦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虚构之境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真人、神人是一理想人格,对于世俗之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否定它,这是因为所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不包括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两重境界。孔子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其理想人格是“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圣人”人格(《论语?雍也》)。这“大同”社会亦是一理想社会,这“圣人”人格亦是一理想人格。这一点连孔子自己也十分清楚:他不只宣告自己不是圣人,“若仁与圣,吾岂敢哉?”(《述而》)并且他也否定了尧舜是圣人的提法,“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他承认:“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不仅孔子未见圣人,两千余载而下又有谁见过圣人?尽管如此,谁又能否认孔子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形态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巨大作用?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亦应作如是观。就庄子的理想人格而言,其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士人对精神自由的热烈追求,为宗法社会中的士人开出了一片精神层面的新天地,提供了一处精神栖息之所,填补了儒家所忽略的精神空间,是晚周理性意识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现实中的士人人格及中国文化结构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3)、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4)、   庄子在《齐物论》中对这种思想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阐释。他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5)、另外,庄子天人合一境界与美学、文艺学关系甚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以及由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等书论之甚详,无须饶舌。须要指出的是:说庄子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自然人生哲学,是一种美学、是纯粹的艺术精神,说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艺术境界,不能说不对,但已落入第二义,从本质上讲庄子学说是一种哲学,只能是一种哲学。

(6)、   体现这一思想最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关于“有”和“无”的概念了,“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的概念就没有“有”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互的,就像美丑、高矮相对一样。

(7)、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8)、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9)、外物:接纳万物,开阔心灵的局限性,打开心灵的无界限。超越名利得失。我们的一切滋养都是法界给予,学会感恩法界的养育。

(10)、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庄子哲学的第一重人格境界,隐士人格境界和士大夫人格境界皆是此一人格境界的落实。

(11)、(1)指导人们建设三大系统:健康系统、家庭系统和事业系统。针对三大系统做规划、编程序、再管理的模式,再在建设好三大系统的基础上提升灵性智慧、自然能量、人生境界。

(12)、路由“足”与“各”组成,所以才“人各有路”。

(13)、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14)、对于当今的人来说,想要做到庄周这样并非人人皆可,因为当今社会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困扰着人的生活,有时候又往往将人的生活载入一种欲望的漩涡而不能自拔。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优游自适的生活,让自己的心逍遥于万物之上。

(15)、《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16)、“道”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老子主张万物由道而生,只有顺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则。老子的无为说法实际上是对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地位提出的一种质疑,是一种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批判。

(17)、人之所以有很多不快乐,有嫉妒、不满等情绪,很大的原因是物欲太强,想要的东西太多。

(18)、到了庄子那里,“有生于无”仍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所不同的是,在对宇宙之始的探索中,庄子热衷于“有始、无始”的追问。《庄子·德充符》说:“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日夜都在变化,人们不能窥见到它们的开始,那么,对于天地之始这类问题就只好撇开实证沿着逻辑推演的思路来寻找答案了。庄子在与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与老子相似的“有生于无”的结论。但老子的道旨在强调道的无形,庄子的道是说“有”都是从没有、存在都是从不存在那里演化来的。

(19)、第培养传承师、讲师和管理者:平台上层架构已经设计完成,软件基本形成,所缺的是传承师、讲师、代理商和管理者:需要投身国学文化、爱好国学文化、有信仰、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做传承师和讲师;需要企业家、创业者投入硬件基础(比如场地、设施、项目等),共同发展;需要成型的项目合作(比如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健康养生等)。

(20)、幸福智慧学习平台的使命是全心全意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以慈悲存心、以智慧做事,让每个家庭提升智慧、能量和境界,让所有人得到健康、财富和爱并走在好运的“道”上!

4、为什么读庄子的人很可怕

(1)、   第三:万物的两面是会相互转换的,事物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

(2)、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贤庄子,对人生,也有一番感悟。

(3)、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4)、第二层叫“天壤”,就是静极而动,由内而外的一种释放,舒缓且自然。不管是哪种情绪,释放后,身心都是敞亮自在的。

(5)、庄子式的隐士人格境界的特征,一言以蔽之,乃是顺天而不顺人。顺天(顺物自然)即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性,以便在更大程度上与天人合一之境相交通,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士人在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后的主观体认。同时,庄子对大自然始终有一种亲和力,他说:“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能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例御寇》)

(6)、身体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心灵要则插上自由的翅膀。

(7)、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8)、小结以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分享了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中对世间万物规律的四个层次的阐释,从万物平等、到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再到万物的两面性都是相对的、最后讲到了万物的两面性是会相互转化,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道家思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说已经讲的非常透彻和清晰。除此以外,道家思想还对人性、道德、和国家治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后续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

(9)、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0)、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鹐,你知道吗?鹓鹐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鹐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鹐,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11)、名利即使是暂时抓在了手里,也不见得就是永恒的所依。

(12)、13143638686(心经禅修传承师周老师)

(13)、下。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看到历史长河中,生命只是白驹过隙。当你要抓时间,你却永远抓不住。当你要抓生命的流失,你却只能活在当下。生命是无奈悲哀,却无比的神圣。从而开启天眼,看得越远,智慧就会越高。超然一切,随波逐流,随顺因缘。

(14)、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

(15)、惠子身居高位,却患得患失,至交好友都不信任,食不知味,卧不安寝。

(16)、唐代诗人皎然在《答孟秀才》中说:“虚名谁欲累,世事我无心。”

(17)、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

(18)、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

(19)、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这鹓雏,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0)、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这里说到“反者”相对于“正者”,也有“往返”的意思;而“弱者”是相对于“强者”,有了反者才有正者,这叫做阴阳。反者道之动,“道”这里用一句非常究竟的话来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弱者,强者也是阴阳。有了阴阳道才能动,才有作用。

5、庄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庄子又对惠子说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2)、“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这鹓雏,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一个人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专心求取自己必须。不汲汲于求、患得患失,才能让心灵真正地沉静下来,享受生命的幸福与安宁。”

(4)、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扩展资料:主要成就

(5)、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思想精髓之一。

(6)、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

(7)、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就声名而言,他是圣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他是三位一体的。

(8)、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以“道”为哲学的重要范畴并不是庄子的首创。春秋之时,老子与孔子分“道”扬镳,分别发展了“天道”与“人道”,将作为“道路”的“道”提升为一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对庄子之“道”的影响已为前哲所一再指明,不必重叙。但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并非方圆契合。两者的区别在于:“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其次,老子特别强调‘道’的‘反’的规律以及‘道’的无为、不争、柔弱、处后、谦下等特征,庄子则全然扬弃这些概念而求精神境界的超升”。“‘道’即为一种境界,‘道’的境界即人生的最高境界。”〔2〕

(9)、按照庄子的意思,“技”是在“道”的观照下进行的,从而能够达到“自然”。

(10)、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11)、看那列子,修得风仙之术,乘风飞翔,享受空中旅游,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风旅游,玩他个十五天,列子不用两脚走路,也不用马用车用船,完全解决了行路的问题。但是,列子还有所待。待什么呢?待风。乘风飞翔,必须待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了。这个困难情况,列子与鹏相同。可见列子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

(12)、“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

(13)、第一:齐彼此,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彼此是齐一的。

(14)、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15)、世间万物,除了具有两面性、相对性之外,这两面还是会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这才是“道”的终极规律。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在我们一般人眼里,直是好的而弯曲不好,但是在道家思想中,不管是在庄子,还是老子的思想中,他们更在乎的是事物的另外一面。

(16)、  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

(17)、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同,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18)、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从“囤积狂魔”到“扔东西狂魔”,其间最触动她的一件事,是在经历一场大地震时,在满屋杂物里连瓶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感叹: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19)、背风是在鹏乘风之后而发展到的一个阶段。此阶段,鹏与风已经融合到一起,鹏随风而飞翔,一直飞行了九万里。但随着飞翔的里程越来越远,鹏也渐渐开始对自身有了新的看法,它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脱离风的主宰,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这时,鹏在风上。而这种道理,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很多人不断成长,并且在成长中不断产生自己的新思想,伴随着这种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对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那么人也就开始渐渐想要谋求独立,谋求发展。

(20)、乘风的意思很直白,就是风来了,我就可以飞翔了。经过待风这一段时间的等待,此时,风终于来了,终于可以飞翔。但飞翔并不等于见风就可以飞,此时,你需要具备的是辨别风的能力。你要看懂风向,同时你还要看清这种风的大小,而不能贸然前行,认为只要是风就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懂得了辨风,下一步你就可以乘风了,在那时候,鲲必须全力一搏,飞腾而起,趁风的运动、趁海的运动飞起来,就可以变成鹏,昂首天外。而这种道理用现代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具有慧眼,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这样,你才能达到理想的飞翔高度。

(1)、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2)、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3)、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

(4)、与之相伴随,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我们总是奉行着加法和乘法,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更大的利益和权力,不断地索取......

(5)、他始终与统治者分庭抗礼,决不媚颜屈卑,决不同流合污,真正做到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缮性》)。他宁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而不愿“舐痔得车”(《列御寇》);他宁可“曳尾涂中”,而不愿“藏之于庙堂之上”(《秋水》);他视相位如同腐鼠,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澧泉不饮”的yuān@②雏(同上)。《山木》篇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焉?”在他的笔下有一个傲对王侯,蔑视利禄的隐士群,他们之中有认为尧“贼天下”而逃尧的许由(《徐无鬼》),有“守陋闾,苴布之衣而饭牛”的颜阖,有“环堵之室,茨以生草,篷户不完,桑以为枢”的原宪,有“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的曾子(《让王》);还有广成子(《在宥》),伯成子高,江阴丈人(《天地》)……。

(6)、(本文源自于网络,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如果您喜欢,不要忘记点一下“在看”,同时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阅读到,知识只有分享才有价值!)

(7)、《淮南子·天文训》是最早对道家思想哲学上的解释:“道始于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所以,按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阴阳”相互作用,才创生了万物,谓之“三生万物”,万物都是从道而来的,都是一样的。另外,老子在《道德经》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从无而来,没有什么不一样。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底下的万物都和刍狗一样并没有被差别对待。

(8)、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四层境界就是找到自我。

(9)、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10)、这一人格境界的内涵可用“顺人而不失己”或“内直而外曲”(《人间世》)来概括。顺人即在表面顺从专制君主。在专制时代,对普通士人而言,这其实是不得不然的。《韩非子?说难》指出士人伴君有七种身危八种猜疑,且“人主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庄子?人间世》说国君们或“轻用其国”、“轻用民死”,或“其德天杀”,士人“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真乃“伴君如伴虎”。的确,在专制时代,无论是意在拯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抑或为了一己之荣华富贵、声色犬马的利禄之徒,只要一进入仕途,就如同“游于羿之毂中”,无时无刻不处于被降黜、贬谪、流放、杀头,乃至籍家灭族的危险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迫使他们不得不顺从专制君主,至少在表面不得不顺从。那么,在这种情势下该如何处世呢?庄子提出的方案是: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有一段为人所诟病的“名言”,其言曰:“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这常常被认定是庄子为混世主义者的“铁证”。如果庄子的思想仅止于此,纵然它不代表庄子本人的人格,亦可认定他犯了不可宽赦之罪。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论者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句关键之语:“达之,入于无疵。”前三句所言只是“顺人”,此句所语乃是“不失己”,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不失己亦即“内不化”“内直”。顺人即“外化”“外曲”。《人间世》曰:

(11)、外物:接纳万物,开阔心灵的局限性,打开心灵的无界限。超越名利得失。我们的一切滋养都是法界给予,学会感恩法界的养育。

(12)、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3)、第二阶段:金刚心智+硅谷禁书+心经金刚禅;

(14)、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性命,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5)、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16)、庄子哲学的第三重人格境界是士大夫境界。  首先有必要指明,士大夫人格境界固然是庄子人生哲学中不可割裂之组成部分,其精神意蕴与真人人格和隐士人格一脉相承,但是,不能将其与前二者混淆。从根本上讲,庄子不主张与统治者合作,反对士人入仕。这是不争之事实,除前引庄子及诸隐士言行外,还有许多证据。譬如《徐无鬼》中子綦听说其子将与国君同食而且会泽及三族时,竟然“索然出涕”,并说:“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吾不与之为事,不与之为谋,不与之为怪。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吾与之一委蛇而不与之为事所宜。今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泣也。”正如父亲不能阻止儿子出仕一样,庄子亦深知他无法阻止士人进入仕途。毕竟,“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真隐士少而又少,大部分士人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总得与统治者发生关系,一旦入仕就不能不承认专制制度的合法性,就不能不服从专制君主的意志,因之,庄子替他们(庄子称之为“游方之内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人格境界??士大夫境界。

(17)、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乘风而起。就像是鲲鹏一般,风起的时候,鲲鹏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时候,鲲鹏实现了他的第二次飞跃,从一只鱼儿成为遨游天际的鲲鹏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啊,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抓住它,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人生的飞跃。但这时候的你,是自由的吗?显然你已经陷入了更大的欲望之中。此时的你,只是风的运动的产物,你就是风的奴隶,你就是你野心的奴隶,一旦风停雨住,大鹏将会坠落,一旦你的机遇丧失,你将被摔得尸骨无存,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学会逆风飞翔。

(18)、惠子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19)、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在逍遥游中,庄子说,大鹏没有风不行,就是那个学会了乘风飞翔的仙人列子,也只能在天上飞翔十五天,十五天之后,他还是要落到地面上来。所以,鲲鹏是不自由的,列子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有所待。真正的逍遥和自由,是取消了依赖,我不再等待什么,不去依赖什么,我的身体和灵魂是完全自由的,我超越了人世间一切的欲望,超越了人世间一切的功利,我的手段就是目的,目的就是手段,我已经化为宇宙中的一切,实现了人生的超越,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无所待的逍遥境界。达到这种至高无上境界的,只有至人、神人和圣人,因为在庄子看来,至人忘记自己,神人忘记功利,圣人消亡了称号。

(20)、不死不生:活在永恒的现在,生与死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把生命交给法界,快乐绽放生命的光彩。活在无界限的世界里,永不设限。没有我慢,没有卑慢,慈悲善待一切人事物。平凡平实平淡的接受生老病死.当死亡来临时,接受神圣的转变。人生不过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最终来到,无学无修自作证的境界,天上地下,任我逍遥游。

(1)、他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是非(注意:在庄子人格境界中唯有此境中没有是非真伪美丑),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物我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这样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天人合一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不仅庄子讲究天人合而且原始儒家、两汉经学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莫不高扬天人合一的大旗,大有“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学”之势。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独具特色,荀子有一句名言:“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显然这是站在儒家立场上所作出的结论。它固然有力地区分了庄子与先秦诸子在天人关系方面的区别,但在庄子学派看来此论大谬非然,庄子认为自己不仅知天而且知人,不仅知天之所为而且知人之所为。庄子的“天”有两重涵义,一是自然之天:“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争于所乎?”(《天运》)一是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天地固有常矣”(《天道》),“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骈拇》)。因对“天”的态度不同,“人”有与天合一者;有在一定程度上顺天者;还有以人反天者。“神人”“真人”与天合隐士阶层或能顺天,儒士之流反天因人。庄子曰:“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大宗师》)儒家的始祖孔子被视为天之小人:“丘,游方之内者也。……天之戮民也。”(《大宗师》)庄子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天与人不相胜”(《齐物论》)。

(2)、无古今:超越时间相,活在当下。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看到历史长河中,生命只是白驹过隙。当你要抓时间,你却永远抓不住。当你要抓生命的流失,你却只能活在当下。生命是无奈悲哀,却无比的神圣。从而开启天眼,看得越远,智慧就会越高。超然一切,随波逐流,随顺因缘。

(3)、也许庄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不迷本性。

(4)、就像教育孩子,也许有的孩子不能成为顶尖的人才,但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5)、在近代西方哲学里面,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也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前面我也分享过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

(6)、“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五味浊口,能令口味败;纵情猎物,能令人心情狂乱;难得财货,能诱人行为不端。”

(7)、把外部环境(易经)和内心环境(境修)有机结合,通过意念能量帮助人们真正改变命运,并且不损耗从业者的能量和身体。对易经爱好者、学习者、从业者形成保护。

(8)、惠子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惠子很惶恐,以为他是来取代自己。

(9)、比如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论述中说,正是因为“无”的作用,才发挥了“有”的价值。比如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11)、《易经》说阴阳,而道家讲“道”,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论的一段经典描述,可能是被引用最多的一段了。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就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12)、第建设“国际杰出华商联盟俱乐部”、“国际杰出华商联谊会”、“跨国青年才俊组织”、“国际自然研究院”各地分支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和实体项目。

(13)、人生在世,不能被别人挟裹,为了大众的目标去活,你得活出自己的样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这样的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14)、陶渊明在亲友的劝说下做官,但还是担心家里的田地将要荒芜。

(15)、《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岁中得举人,对功名利禄的疯狂追求,让他喜极而疯,既荒诞又可悲。

(16)、再如李嘉诚、乔布斯、扎克伯格,无一不是“极简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36句庄子顶级哲理句(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