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97句张九龄的诗感遇四首(张九龄的诗感遇十二首原文)

张九龄的诗感遇

1、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二

(1)、坐:因而。有的书上解释称“因为”,是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才是“因为”。

(2)、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君主)的折取欣赏。

(3)、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4)、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5)、第二个疑问:所谓“何求美人折”,往往是美人(君主)不折因而产生的阿Q精神大爆发,那么美人(君主)为什么会对美好的春兰秋桂视若无睹呢?要知道,张九龄可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开元盛世啊!

(6)、(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7)、诗人张九龄遭受奸人迫害,罢相被贬后所作的《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

(8)、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这个时候最讨喜的是瓜果满枝,像枫叶那样满山的红也很好,像菊花那样大朵的艳也很好,但是张九龄偏不。他选择了最不起眼,远看若有若无的桂花。明白了吗?你可以看不见我,但是这不妨碍我把日子过得跟节日一样啊。

(9)、这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意,自然谐和的佳节良时,

(10)、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第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11)、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12)、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13)、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像,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14)、✦运命:命运。✦唯:只能。✦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寻:探求。

(15)、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16)、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17)、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18)、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19)、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20)、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池溜因忝满,林芳为洒开。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

2、张九龄的诗感遇四首

(1)、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2)、(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3)、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4)、当到宰相,还这样任性;遭遇贬谪,还这样坚持。这才是我们喜爱的唐朝诗人的风骨啊,这样的诗,难道不配成为《唐诗三百首》的开篇第一首吗?

(5)、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

(6)、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7)、✦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桂华:桂花,“华”同“花”。

(8)、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9)、张九龄,子子寿,生于公元678年,卒于740年。唐代韶州曲江人,世称其为张曲江。是西汉时期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在任宰相期间,尽忠职守,选贤任用,不趋炎附势,是开元盛世最后的一名贤相。

(10)、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11)、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12)、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13)、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14)、那么,古体诗的特点,就不言而喻了: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对五言古体而言,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15)、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16)、感遇是什么呢?是因为所遭遇而有感而发。这正是诗歌的正宗,诗歌是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诗歌中还有一类是叙事,因为我们的古诗多数受到字数限制,所以叙事诗并不是主流,较少被诗人采用。

(17)、这里所选的是组诗的第七首,有如屈原的《橘颂》,是“丹橘”的赞歌。

(18)、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3、张九龄的诗感遇十二首原文

(1)、“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2)、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3)、春天的绿、秋天的小碎花,被忽略是常态。但是你不知道我这个道德高尚的隐逸者,从风里闻到你独特的香味,因而注意到了你,喜欢你的品性。所谓“相悦”,是相看两不厌,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咱俩是一路人的意思。

(4)、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5)、“岂无阴”为五遇,尽管它的荫凉不亚于其他树木,然而世人张口闭口所言者只是载种桃树、李树而已,根本没有将丹橘放在心上。

(6)、人们只说栽种桃树、李树好,种植丹橘难道就不能绿树成荫吗?

(7)、而到了第四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草木有心,不想被美人折取的结果。作者借此来比喻自身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君子品质。他不求人知,不求人折,表现了其作为古代士大夫的优秀品德。全诗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行。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宰相。主要活动于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三代。在唐玄宗时期,他担任宰相,事业到达了巅峰时期。

(8)、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9)、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10)、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

(11)、这首诗从类型说还不属于唐代的近体诗,而是五言古诗。唐代的近体诗就是指那些字数固定且平仄有严格规律的作品,比如律诗,比如绝句。

(12)、这首五言古诗为张九龄遭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之此为第一首。诗风朴素遒劲,寄慨遥深。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13)、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吧,所以孙洙才把张九龄的《感遇》作为《唐诗三百首》之卷首,实在是名至所归、理所应当、寓意颇深。最后想说的是:张九龄是大唐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他所写的诗,代表着大唐盛世最后的荣光。诸位觉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14)、《唐诗三百首》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与第七首,分别咏兰桂与丹橘。

(15)、“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这四句同样是描绘兰在春夏之间郁郁葱葱的绿色,绿得怎么样呢?远远地看,“空林色”,和林子的颜色混在一起,好像没有一样;走近仔细看,才能发现其“朱蕤冒紫茎”的独特的线条美。兰叶的绿,无论多么的“葳蕤”,但是在春天里是多余的,容易被人忽略的,不合时宜的,但是我无所谓,我坚守。

(16)、(评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17)、✦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18)、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

(19)、草木芬馨原本出自天性,何必要美人采佩才显芳菲。

(20)、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4、张九龄的诗感遇四首其一

(1)、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地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地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由于独得地利,与本性无关,也就不值得赞颂。诗人抓住这一要害问题,以反诘语气排除了前者。“岂伊地气暖”中的“伊”在此处作“那里”讲,指江南。全句意谓难道是由于江南“地气暖”的缘故吗?这种反诘语如果要语意的话,只能作否定的语意,然而它照例是无需回答的,比“不是由于气暖”之类的否定句来得活。以反诘语一纵,用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本来是讲松柏的。

(2)、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3)、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

(4)、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5)、《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那么,张九龄为什么不是通过松柏而是通过丹橘来歌颂耐寒的节操呢?这除了他谪居的江南正好有“丹橘”,自然联想到屈原《橘颂》而外,还由于“丹橘”不仅经冬犹绿,“独立不迁”,而且硕果累累,有益于人。作者特意在“橘”前着一“丹”字,就为的是使你通过想象,在一片“绿林”中看见万颗丹实,并为下文“可以荐嘉客”预留伏笔。

(6)、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7)、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远》

(8)、春天里百花斗艳,兰叶只是尽情释放葳蕤而容易被忽略的绿;秋天里瓜果飘香,桂花却星星点点地施展几乎看不见的美丽,任凭秋色皎洁如空。

(9)、第因为孙洙与张九龄惺惺相惜,自言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能求美人来折枝呢?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却遭李林甫、牛仙客诬陷,被贬谪。作此诗,以表明心志。世间君子应该像兰花、桂花那样,洁身自好,修为自己,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应该求得外界的赞美,或者求取功名利禄。而孙洙呢?同样在任卢龙知县的时候,遭人谗陷罢官,而且也是十分正直,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孙洙选张九龄的诗为卷首,实则是与张九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自言心志。同样被贬谪,同样都高洁有情操,同样都心情郁闷,也同样都希望还能再回朝廷重振辉煌,为民造福。

(10)、注释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荐:进奉意。树:种植意。感遇·江南有丹橘鉴赏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11)、特别提醒,万一和朋友们聊到唐宋格律诗,可以叫“古诗”,但是千万不要叫“古体诗”哦。

(12)、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

(13)、第这是因为孙洙觉得《感遇》这首诗颇为精妙。“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兰花、桂花,寓意高洁;葳蕤寓意勃勃生机,同时也是指夫妻,暗指孙洙夫人徐兰英;欣欣此生意,一切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自尔为佳节,兰花和桂花都在自己的季节里展现出来自己独特的魅力,并且荣而不媚;后面就是指张九龄是林栖者,看到这些芬芳十分欢喜,这些草木散发出来的都是本性啊,又怎么能去求观赏之人去折枝呢?这首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做到了意尽词尽。词意给人感觉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旁人没有觉察到作者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有节操的人生哲理。

(14)、谁知山林中的隐士,闻到风中的花香,心情好生舒畅。

(15)、有人说张九龄这两个意象是用典,出自屈原《九歌·礼魂》中“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16)、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17)、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18)、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9)、用“谁知”突然一转,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喜悦之情。

(20)、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5、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

(1)、(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2)、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3)、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4)、谁料山林隐士无端赏爱,闻到了幽香便悦慕风姿,

(5)、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6)、现在有些人写诗、又不耐烦遵守格律要求的,就标榜自己的作品为古体诗,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古体诗固然格律上没有今体诗那么讲究,但是修辞上自有其成熟的一系列手法。比如汉魏有汉魏的风格,隋唐有隋唐的风格。即便在唐朝的诗人中间,有比较复古的,有靠近乐府或比较口语化、俚俗化的,也有文人气很重、形同律诗、只是规矩上突破一点的。

(7)、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8)、✦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尔:自然地。

(9)、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而扬名呢?

(10)、金性尧,金文男.唐诗三百首新注:(清)蘅塘退士编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要解开这两个疑问,先要弄明白第三个疑问:“春兰”和“秋桂”在张九龄的《感遇》里面,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高洁精神?

(13)、(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14)、诗人从高位被贬,失去了权力,到了外地,远离自己的主场,自然心里有落差,情绪不免失落。于是就有了这一组诗。本诗是第一首,也是这组诗歌里面比较好的一首。它好在不止于牢骚,而是有比牢骚更好的东西,即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15)、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16)、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闺人理纨素,游子悲行役。

(17)、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荐:进奉意。树:种植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97句张九龄的诗感遇四首(张九龄的诗感遇十二首原文)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