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50句胡适合蒋介石(蒋介石对胡适的悼词)

胡适对蒋介石态度

1、胡适与蒋介石书籍

(1)、今后最不愿见的无赖胡适政客及悔改之d员程沧波,勉强而行,是乃品性修养之进步之效也。 

(2)、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仅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但胡适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学生们纷纷叹服。

(3)、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4)、(1952年12月12日)胡适来此游览,招待及听取其报告,约谈十五分时,乃寝。不料寝后竟未能安睡,直至今晨二时,服药后亦不奏效,苦痛极矣。此乃为胡之言行或为美国近情所致乎? 

(5)、(4)如果国民d另有别的主张,他们应该用正大光明的手段明白宣布出来,决不可用现在报纸上登的“劝进电报”方式。这种方式,对蒋先生是一种侮辱;对国民d是一种侮辱,对我们老百姓是一种侮辱。 

(6)、胡适归来,蒋介石很高兴,9日初次与胡适见面时,“对其研究学术与办理大学意见颇多可取”。第二天蒋亲自出席胡就职典礼,当他发表精心准备的祝贺演讲词时,却被胡适当场“纠正”,蒋视此为奇耻大辱,竟至夜不成寐。他记道:

(7)、谈判桌上的事,没谈成,你可以说是刺探情报,谈成了,那就是投降书。这些东西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且,打了那些年也没少谈,日军有那么多情报让你刺探么?情报多了价值还大么?抓俩日军探子问几句不就完事了。

(8)、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9)、曾经在李敖贫困的时候,胡适就曾经给了李敖一千元。并对李敖说:千万不要推辞。

(10)、而从思想本身来看,胡适的思想力度是不如鲁迅的,百年后的今天再读鲁迅的文章,依旧能够感受到那种纸透力背,用鲁迅的文字来看今天的现实依旧能剖析到最深一层。而胡适的思想有点“漂”,对现实的历史性的穿透力没有那么强。如果要说两个人的思想谁的更适合当时的国情,恐怕还是鲁迅,当时的国情是“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当务之急是唤醒国民性,只有唤醒国民性,才可能救国于危亡之中。鲁迅和胡适的思想,谁的更合乎你的胃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谈到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两人的区别,不免得要回头看他们的各自经历。首先胡适先生,他是留学于美国受到了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一生都在倡导着文学的改良。恩,从他前期所写的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我们可以看到他同陈独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陈独秀他所写的《文学革命论》。

(11)、“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宽容之于胡适,已深入他骨髓。作为新文化运动和“自由主义”之旗手,胡适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面对别人的咒骂,胡适并不生气。

(12)、同时,胡适又对蒋介石擅长于越权有所指摘和批评:

(13)、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未应邀参加,而仍约宴其院士,此乃对胡适作不接不离之态度又一表示也。对此无聊政客,惟有消极作不抵抗之方针,乃是最佳办法耳。  

(14)、其实,深谙诗词格律的毛泽东对于韵脚不合十分清楚,故在其“作者自注”中解释说:“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说明毛泽东在此词中是有意破韵,是不想因韵害意而为之。如此用韵,意与声谐,浑然天成,是一种不拘程式的更高境界。毛泽东在遵循词律的前提下,根据思想表达需要而稍加变通,是他“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诗论的一种艺术尝试。反之,了无诗意,缺乏诗味的句子,即便切韵合律又能如何?

(15)、日本人支持清末的革命d人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16)、无论是对待持不同学术态度的“异己”,还是对待持不同政治态度的“友朋”,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这一点,民国能做到者,几人哉?

(17)、宋子文与孔祥熙的关系如何?二人如何明争暗斗?

(18)、北大孔庆东教授对胡适曾作了一个入木三分的评价:“胡适参与了很多开风气的文化事件,有他应该肯定的历史地位。但其学问才华品德都是三流的,无一句超过普通教授水平的话。年轻时被学界蔑视,后来老前辈死光,他又勾结官府,残害学生,被老蒋当做玩偶利用,名气大了起来。近年大陆的果粉汉奸暴增,找不到精神领袖,就把这个瘪三捧了起来。”

(19)、蒋一直就是这么一个抗日的态度,从来都没停过。1940年的“桐工作圆桌会议”,老蒋都差点承认伪满了,会谈里有一句“消除中日两国之一切误会,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以抵抗外来之一切压力”,打了好几年,死了大几百万人,居然来个误会。而且,力图东亚民族之富强,这是接受了所谓的“东亚共荣”了么?

(20)、今之诋毁学制者,正如不曾试行议会政治,就说议会政治决不可用。

2、胡适合蒋介石

(1)、蒋在当天日记中愤慨记录:“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

(2)、鲁迅先生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作家。在革命的浪潮中,他并没有退缩。他毅然的站在了最前面。当革命文学最盛之际,他也转变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左联的旗帜。从这里便我们便可以看出,民国的知识分子的两类人,一类就是像鲁迅先生一样,而另一类就是像胡适先生一样的自由主义者。在这里我们不能评判他们是谁对谁错。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选择而已。若要说当时,哪一个人都选择更适合中国。那无疑是鲁迅先生。因为在这个满目苍痍的中国。他始终坚持了下来,一直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而战斗。

(3)、——“文化买办”,“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蒋介石对胡适的定性可谓精准无比!

(4)、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家,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作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剧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篇为《梅兰芳文集》。

(5)、本文标题“差异何其大”,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蒋介石对胡适的两面态度。在公开场合,蒋对胡做十分诚恳的“尊崇状”,高规格地迎送、接见慰问、请教问计、祝寿邀宴,但在私下里(日记中)对胡适几乎是“深恶痛绝”,破口大骂。两者的反差实在太大,以至真难说蒋介石的哪一种态度更真实。胡适有个著名的命题“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蒋对胡适采取“容忍”态度,似乎是这个命题的践行者。如果说蒋介石在公开场合“尊崇”胡适是姿态,是要利用胡适,而在日记中大骂胡适,多是他的“心理活动”,是“私下泄愤”。那蒋对“公”与“私”、感情与理智的把握真是到位,能十多年掩饰个人感情不外露,在公开场合“压抑”与“伪装”,把戏演得如此逼真,让胡适长期产生错觉,“演技”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可用“成熟”、“冷静”与“理智”来形容蒋介石,这与以往论著对他的描绘大不相同。 

(6)、此词胡适作于1917年俄国推翻沙皇政体的二月革命爆发之际,故题名“新俄万岁”,登载在当年的《新青年》月刊三卷四号(民国六年六月一号)。

(7)、蒋介石之所以提出此一理论无疑地出于其亲身与共d斗争而惨遭挫败之经历,同时又得到身边的高级幕僚如陶希圣(1899-1988)、黄少谷(1901-1996)、罗家伦(1897-1969)、叶公超(1904-1981)、蒋廷黻(1895-1965)、楚崧秋(1920年出生)等人之协助。

(8)、1952年,胡适应邀到台湾讲学,他当面对蒋介石说:“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第一无人敢批评彭孟缉。第二无一语批评蒋经国。第三无一语批评蒋总统。所谓无言论自由是‘尽在不言中’也。”

(9)、本日为胡适无赖卑鄙之言行考虑,痛苦不置。其实对此等小肖(宵小)不值较量,更不宜痛苦,惟有我行我事,置之一笑,则彼自无奈我何矣。 

(10)、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急待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援助。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胡适先是受命往欧美游说,随后接任驻美国大使,凭借其在国际间享有的声望,游说于英美等国。

(11)、胡适,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一位唐僧。

(12)、在李敖的著作中,就曾经写过一篇《播种者胡适》,还编过一套《胡适选集》,以及一本《胡适语粹》。

(13)、蒋将所受胡适之辱形容为平生“最大的横逆”,甚至与1926年在武汉受到鲍罗廷的“侮辱”相类比,显然是言过其实,但亦可见被胡适刺激之深;到第二天仍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知此一剌激太深,仍不能彻底消除,甚恐驱入意识之中”。12日晚,蒋介石在官邸招待“中央研究院”全体院士,或许已经对胡适反感在先,他怎么看胡都不顺眼了:

(14)、关于这些揭秘,杨天石说:你可以反对我的观点,但推翻不了我的史实。

(15)、(12月12日)上午,蒋总统邀先生陪同检阅军队,在新竹“参加检阅的军队六万多人,由于天气关系,没有见到空军配合参加。受检阅的部队装备都是新的,体格强健,精神很好,使我看了很高兴”。 

(16)、1958年4月10日,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参加就职典礼,发表训辞,表示“中央研究院”要“配合”“完成抗俄使命”。待胡适致辞,第一句话就是:“总统你错了”,随后强调“我们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提倡学术”。此后合影,二人依旧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好似老友聚会。

(17)、果不出蒋所预料,雷震被捕后胡适便在美国发表了声明。蒋深不以为然,他在日记中除对胡本人破口大骂外,也点明了所以容忍胡的关键,是胡的言行恰能用来粉饰台湾的“民主体制”。他记道:

(18)、史学家顾颉刚说:“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直接得之于胡先生,而间接得之于辩证法。”

(19)、如果是其他人竞选尚可,可李宗仁与老蒋长期积怨,二人已经打打杀杀了十几年。虽然,因为日寇侵华而曾经摒弃前嫌,但此刻抗战已经胜利,老蒋自然不放心李宗仁作为自己的副手。

(20)、1940年,蒋介石委任宋子文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并派他为处理对外借贷的“私人代表”出使美国。宋子文的美籍顾问杨格随行。同年6月14日,蒋介石在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函中表达了他对宋子文的完全信任。胡适是国民政府派赴美国的特命全权大使,宋子文是蒋介石派赴美国的特命全权代表。在这种人事安排下,两者之间不产生摩擦是完全不可能的。更何况胡适一向对孔祥熙、宋子文等皇亲国戚不满,而对宋子文的印象尤其差。

3、蒋介石对胡适的悼词

(1)、在上述意念的引导下,蒋介石对1949年的挫败曾进行过多方面的检讨。杨天石教授曾利用蒋介石1949至1952年的日记指出,蒋从外交失败、军事崩溃、d内分裂、经济失策、个人缺失、干部腐化以及未能实行政经改革等方面来反省1949年的失败。根据刘维开教授的研究,在1949年至1952年之间,蒋曾在30篇演讲中,对于1949年大陆失败原因加以反省。其中有15篇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包括军事制、军事教育、战战术等,如国军在组织、宣传、谍报战等方面,都不如共军,这些演讲在数量上占所有篇的一半;其次,其中有8篇以d务为主,包括国民d内派系倾轧、d纪败坏(如干部腐化堕落)、能贯彻总遗教等;其他各篇内容则较为广泛,主要在于教育和文化等的因素。再者,〈对本d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陸一文,则为大失败原因之总检讨。刘维开指出蒋介石认为大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军事、d务及教育与文化等三方面。

(2)、李敖的一生是狂放不羁的,据统计他的一生骂了3000多人。

(3)、两首词都写于20世纪初叶。但是可以看出,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文学词章,这两首词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4)、一年后,也就是1954年,原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吴国桢赴美后反水,发表《在台湾你们的钱被用来建立一个警察国家》,引起舆论震动。刚刚指责“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的胡适之,看到这篇文章后是什么反应呢?

(5)、但是在私下的日记中,蒋介石对胡的评语却可谓深入骨髓——此人“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

(6)、1948年3月29日,老蒋一意孤行,不顾国内声势高涨的反对之声,在南京召开了所谓的行宪国大。此次伪国大还为选举民国的总统和副总统定下了调子,老蒋自然是毫无疑问的总统候选人,可至于谁会成为副总统候选人,国民d内各派系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7)、一是其私德卑劣。吃喝嫖赌放在黄金荣张学良身上不是问题,而放在一个北大校长身上就是问题。

(8)、胡适不但将该文的主要观点告诉傅斯年夫妇,且将该文寄交台湾友人。不久之后,在台湾的媒体上出现了此文的中译本。第一个翻译是在《中央日报》上刊出,在1950年10月19-21日,分3天连载,题为〈斯大林征服世界战略下的中国〉。其后在1950年11月出版《自由中国》(卷3期9)之上,又由其好友毛子水(1893-1988)撰文介绍胡适的这一著作,名为〈斯大林是怎样攫取中国的大陆国土〉。毛子水说:「在学术上,这是一种出自大师的杰作;在历史教育上,这是一篇最翔实的文章」。该社并在1950年11月出版的《自由中国》(卷3期10)之上,刊登了由著名的文学家聂华苓(1925-,时任《自由中国》编辑委员与文艺栏主编)翻译的译文,名为〈史达林雄图下的中国〉。在前言中,编者表示:

(9)、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10)、陈之藩后来说:“我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11)、正因胡适的耳提面命,罗尔纲后终成著名历史学家。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著作,而在于他的治学之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12)、胡适的文章经过《中央日报》与《自由中国》杂志的刊载,使该文的影响力更为扩大。其后至1951年10月,国民d的革命实践研究院又以丛刊的方式转载了这一篇文章。26胡适的作品由《中央日报》、《自由中国》与革命实践研究院三者出版,显示胡适的主张在1950年代的台湾获得了自由主义者与国民d统治菁英的共同认可。这一篇文章的观点(加上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的细密论证)后来被写入中学教科书之中,成为台湾人们对1949年历史解释的重要根源。

(13)、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14)、胡适在这一封信中又提到,除了国际局势之外,国民d的「联俄容共政策」也要为中共的坐大负责。在这方面国民d需知己知彼,他指出:「国民d太不注意史料的收集与编印,太不注意根本的宣传资料了。在一点上,我要向我公建一议,盼望我公多读一点中共近年出版的书报」。胡适希望:

(15)、“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

(16)、在“ChinainStalin’sGrantStrategy”的第一段,胡适开宗明义地指出:

(17)、总而论之,胡适,近代文人中之大无耻者,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真小人也!

(18)、蒋介石提议胡适当总统,一个笑话,然而至少,在政治上天真且无知的胡适是相信蒋的建议是真诚的。所以,他在上海时曾对王芸生说,“老蒋真伟大,竟把自己打来的江山拱手让人。”“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他要我做总统呵!’”怪不得王芸生说他弄不清胡适是发昏呢,还是故意装傻?总之,在胡适的眼里,蒋是一个值得依赖,值得帮扶,值得进谏的“明君”。

(19)、晚宴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梅贻琦等,胡适首座,余起立敬酒,先欢迎胡、梅同回国服务之语一出,胡颜色目光突变,测其意或以为不能将梅与彼并提也,可知其人之狭小妒忌。 

(20)、胡适有一联诗送章士钊说“都是同开风气人,愿常相亲不相鄙。”胡适一辈子“知行合一”————相亲不相鄙。鲁迅亦然。他“骂”遍了所有的。但细思,只是对现象痛加非难,而非对现象该人进行人格上的生理上的嘲讽、斥责。所谓“对事不对人”即是。从这个角度说,鲁迅亦是“愿常相亲不相鄙”。作为后人宜观其“开风气处”而不宜妄评妄议前人的点点滴滴,他们的行为言论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人似无权横加妄议。因此,我想妄改胡诗一字为“愿常相亲不相比”。如何?

4、胡适死了蒋介石说了一句

(1)、正因为他有缺点,所以需要“诤臣”时时帮助他;正因为他是“天纵英才”,所以“诤臣”才有帮助他的可能,加之蒋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才要决心做蒋的“诤臣”和“帝师”了。胡适在《对一九三七年的展望》中对蒋介石这样赞道,“蒋介石先生的魄力与才能确甚超越寻常,他的设施的一部分也逐渐呈现功绩,使人信服,所以国内逐渐养成一种信任领袖的信心。”

(2)、曾经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美国亚洲学会会长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十分推崇毛泽东的诗词。

(3)、三是不懂民族大义。胡适一生崇洋媚外,挟洋自重;以卖国为荣。胡适好挖祖坟,诋毁中华文化,搞历史虚无主义,为他传播西化制造空间,此乃大逆之罪。

(4)、何谓存心忠厚?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5)、信中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费用由我负担。”当年之民国,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之仗义疏财,由此可见一斑。

(6)、第胡适一生以为民族谋发展为己任,外用西学,内守古志,不谋私权,不蓄私利,以天下为己任,实践天下为公的理念。

(7)、1948年4月29日,在经过激烈的明争暗斗后,李宗仁终于以1438票击败了孙科的1295票,成功当选副总统。从此以后,蒋桂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逼迫老蒋下野。

(8)、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9)、钱穆与胡适相识于1928年。其时,钱穆尚在苏州中学教国文,而身为北大教授的胡适早已名满天下。胡适曾得人叮嘱,来苏州有两人必见,其一便是钱穆。必见的理由可以想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先秦诸子,而钱穆也正于此处用力,对诸子问题别有洞见。胡适往苏州中学演讲之际,校长招呼原本在台下落座的钱穆登主席台与胡适同坐。和真有学问的人一见,胡适即露了原形。

(10)、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若求答案,毫无疑问,胡适是一个标杆。

(11)、宋子文如何“庇护”张学良?二人之间有怎样的深情厚谊?

(12)、1906年,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新婚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从家中出走,去了日本。鲁迅说:“她不是我的太太,只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1926年,鲁迅赴上海与许广平同居。朱安独守空房41年,一生无子女。

(13)、胡适到了美国以后,对于当时美国的“失去中国”的辩论(1949年在美国有个辩论,论中国怎么会失掉。蒋介石丢了中国,在美国看来等于美国也失去了中国),胡适保持沉默,没有发声,但他跟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的关系并没有破裂。讲到“失去中国”的这个辩论,我记得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美国学者讲(在“冷战”的时期讲这种话不容易),“theUnitedStatesneverownChina,thereisnoquestionoflosingit”。意思是你们这个辩论辩了半天有什么意思?这个中国从来不是美国的,根本无所谓“失去中国”。1952年到1953年间,胡适曾经两次到台湾,当时胡适还是住在美国。胡适在台湾期间,受到蒋介石极高规格的接待,等于是受到国外元首的待遇,因为蒋介石一直希望胡适能为他在美国做宣传,展示他反攻大陆的决心。其实老实讲,美国人并不希望他反攻大陆,因为反攻大陆会把美国牵扯进去。所以1954年所谓的“中美协防条约”(即“中华民国”跟美国的协防条约)好像是帮助蒋介石来防守台湾,可仔细看这里头,它也限制台湾反攻大陆。可是在一般言论上,蒋介石的口号还是反攻大陆。我想在座的很多年轻朋友不知道,在台湾长大的我们一直听到这样的口号:“一年反攻,二年扫荡,三年成功”。

(14)、这,就是号称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胡适之博士,在封建废帝面前的表现!

(15)、当时说各地割据,蒋统一不了,指挥不动,那另一个问题,五次围剿,他咋能调动部队呢?抗日他就调不动了?抗日他就担心背后被人给一刀了?

(16)、作为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两个思想史人物,胡适和鲁迅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个人也都有很好的传统文化的修养,两人都推崇人的自由。但两人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17)、下午七时,过江,在蒋介石先生寓内晚餐,此是我第一次和他相见。饭时蒋夫人也出来相见。今晚客有陈布雷、裴复恒。

(18)、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

(19)、1958年,他亲自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翻译成英文发表,并且四处推介,赞赏备至。然而,此举却遭到胡适的反对。在胡适的纽约公寓里,两人就此发生争执。

(20)、是否真的主张民主自由,更重要的是看他对待现实政治的态度。铁的事实是,胡适是《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始作俑者之又是第一个在《台湾戒严令》这个毁灭民主、自由、宪政的文件上签下自己大名的人。在台湾,胡适自己可以“批判”一下蒋公,但不容许别人也如此做,别人谁批判蒋介石那胡适就批判谁。以致美国人都调戏胡博士说:“台湾言论自由,只有胡适一个人的自由”。(智效民:《胡适与蒋介石的交往》)

5、胡适对蒋介石态度

(1)、胡适由主张文化破坏与批判,到主张文化继承与改良无疑是正确的!但时机不合适,国家处于离乱,结束离乱的政治诉求高于一切,文化的革命性需要旗帜鲜明,文化改良退居第二。

(2)、胡适在高校执教,学生中有名的包括牟宗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此外,胡适还注意帮助同侪、提携后进。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

(3)、今日闻胡适回来后对雷案各种“胡说”,不以为意,听之。我行我事可也。 

(4)、胡适结束在北美洲的活动后,又前往欧洲游说。1938年7月20日下午,他在巴黎收到纽约转来的电报,蒋介石敦请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以取代将要卸任的王正廷。起初胡适坚辞不受,后来经过多方人士力劝和痛苦的抉择之后才答应下来。1938年9月17日,胡适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国大使。

(5)、1954年,台湾召开“国民大会”,商议改选“总统”、“副总统”,蒋介石假意推荐胡适做总统候选人。胡适拒不接受:“我有心脏病,连保险公司都不愿保我的寿险,怎能挑起总统这副担子?”

(6)、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如杨天石的文章指出1948年蒋介石借着推荐胡适参选总统,企图赢得美国人的好感,以便在获取美援之上少一点阻力。蒋对胡的尊礼显然是出于政治与外交的考虑。陈红民与段智峰的文章则指出,与1950年代后期在台湾时,「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胡适与在公开场合下对胡适的『礼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则涉及人际间之爱憎。其实蒋对胡在公私领域中褒贬不同的对比,早在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前后即已呈现。1941年10月16日蒋在日记中即说:「(胡适)使美四年,除谋得十余个名誉博士外,对国家与战事一无贡献」;11月28日又写到:「对美内子助以内,子文辅佐以外最力,否则如胡适者,未有不失败也」。

(7)、有一年,大学者陈之藩寄支票感谢胡适:他留学美国时受过胡适400美元的资助。胡适回信说:“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8)、鲁迅死后,胡适从没发过一句恶声。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并担任了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9)、1948年,胡适被迫离开北京时,留在寓所的物品中有500多封信件。往来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国共两d主要领袖、军政要人以及社会名流。胡适虽然朋友遍天下,但从来不曾丧失立场——既不加入国民d,也不加入共产d。

(10)、4月14日(周日)晚,东方历史沙龙第159期将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我的朋友胡适之”,嘉宾为林建刚、宋广波、席云舒。详情请见东方历史评论今天推送的第二条消息。

(11)、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明的女人,梅兰芳的成功除了他的天赋与勤奋努力外,他身后的两位贤明妻子在他的舞台生涯中更是功不可没。

(12)、1937年,罗尔纲赶时髦,出版了《太平天国史纲》一书。《书人杂志》将其选入“中国最新十部佳著”。胡适读后,当面批评罗尔纲:“做书不可学时髦。”“你写这部书,专表扬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之乱,让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你却只字未提,这样盲从做史是不对的。”

(13)、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14)、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15)、这次召见,距他的老前辈康有为与光绪爷第一次见面已有34个年头了,知遇之恩啊,知识分子能得到最高权力者的垂青,该是内心莫大的荣耀啊。这一见,使得胡终于成为蒋的座上宾和终生的“诤臣”。问题在于,这种“诤臣”关系更多地有了“忠臣”的味道,并且是始终不渝,这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弱处。

(16)、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17)、1938年10月28日,胡适(左)在美国华盛顿白宫向罗斯福总统呈递大使到任国书后摄

(18)、我觉得一个人最不幸的事,就是失败以后,而不知道自己所以失败的原因。……我们一般同志每个人都要自己检讨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受到这样重大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知道他所处的环境,所负的责任,以及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有这样大的一个失败教训,一定要彻底反省我们的错误,明白自己的责任。

(19)、信中指出的错误,全是给胡适贴金的。倘若胡适好虚名,完全可以缄口笑纳。但他却毫不含糊,对多处贴金拒不接受。胡适难道不好名吗?他给别人写的信都要誊抄一份留下来,其日记也明显可以看出是为了日后发表,显然,胡适非常之“好名”。

(20)、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最惊心动魄的一个问题是为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所企图建立的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之制度惨遭失败,而以马克斯主义、社会主义、极权统治为基础的制度,在1949年共产革命之后得以成功地建立。有关1949年共产革命的成功与国民d的失败,人们曾提出许多思想因素与非思想因素的解释。其中蒋介石的解释与认知对于1950年代之后海峡两岸的情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使他所提出「反共抗俄论」。

(1)、胡适狂妄言行,决不予理睬。与辞修谈胡适问题,认其“毁d救国“之说,是要其现在领袖自毁其d基,无异强其自毁祖基,此其惩治比之共匪在大陆要其知识分子自骂起三代为更惨乎。 

(2)、但胡适则反思——“及今思之,在君自从留学回来,担负一个大家庭的求学经费,有时候每年担负到三千元之多,超过他的收入的一半。他从无怨言,也从不欠债;宁可抛弃他的学术生活去替人办煤矿,他不肯用一个不正当的钱,这正是他严格的科学化的生活规律不可及之处。我们嘲笑他,其实是我们穷书生而有阔少爷的脾气。”

(3)、诛心是人类的通病,祸延千年,勿论中西。能做到胡适般“恶而知其美”者,有几人哉?

(4)、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政治训练处演讲时说到各出版物封面不得用外国文字年号之类的话,结果该政训处竟将蒋介石的讲话报送中央宣委会,于是通令全国,“各种书刊封面,报纸题字标语等,概不准用立体阴阳花色字体及外国文,而于文中中国问题,更不得用西历年号,以重民族意识。”对一个主张全面西化的胡适来说,他能赞同吗?

(5)、1962年2月24日,一场庆祝酒会上。胡适发表即席演讲,不料讲到一半,突然心脏病猝发,倒地而亡。整个天下,哭声一片。

(6)、到了1959年,眼见新中国政权终于稳固,李宗仁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他偷偷安排夫人郭德洁由美国飞往香港,秘密与程思远会谈,为返回大陆做准备。

(7)、所以,在立法时考虑到维护社会道德,执法又比较严格,老百姓在遵守法律的同时,社会道德会逐步变好,这是潜移默化的。

(8)、这种治学方法,也被胡适运用于做人做事中。所以他从来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

(9)、婚后,胡适写了一首诗自我宽解:“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这便是胡适——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10)、胡适,民国文人兼政客,解放后曾遭到批判,改革开放后又名声鹊起,被公知们捧上了神坛,简直奉若神明。例如有一个网名叫“摆古论今”的公知,在自己的微博中发了这样一个蛊惑人心的帖子:

(11)、“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

(12)、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

(13)、当时,胡适正企图劝说国民d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民主政治,所以尽管蒋介石要他谈教育和学风问题,但是,转弯抹角,他还是谈到了自认的“根本问题”上。

(14)、我们可以从蒋的日记中看到,他有“蒋存国存、蒋亡国亡”的想法。我存在国家才能存在,国家由我来领导才能够继续。所以他在第二任“总统”6年任期以后,坚持还要做下去。这一下子胡适就难以认同了。前面两任于“宪法”尚有据,胡适还可以支持他,可是他现在还要继续做。我们知道他第一任的任期其实没有做完,因为内战失利(淮海战役失败)他被迫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继任。本来照“宪法”李宗仁应该继任,可是他不给李宗仁正式继任,叫“代总统”。显然意思是说让李宗仁代理一下,他还会回来的。所以1950年到台湾复职,胡适也没有挑战蒋的合法性。当时蒋复职的原因是说李宗仁不回来了。可是,李宗仁敢回来吗?李宗仁说,我回来就是张学良第二。所以第一任做完成了,第二任的任期也做完成了,再做第三任根本就是“违宪”的。

(15)、如果你喜欢读通史的话,建议推荐《中华民国史稿》《剑桥中华民国史》《晚清七十年》,学术专业性较强,适合钻研。

(16)、“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17)、胡适开始也很震惊,他希望蒋介石明白地宣布不要再选第三任了,树立政权和平转移的风范。胡适就请张群(张群是蒋介石的秘书长)转告蒋介石想单独跟蒋介石密谈。但蒋断然拒绝了,所有意见都由张群转达,他晓得胡适要讲什么。胡适要张群转告蒋,最主要的是给国家建立一个合法的和平转移政权的风范。讲来讲去胡适就是这句话。张群答应转达,但是回答说蒋介石有使命感。最后胡适也无可奈何,只能尽一点公民的言责而已。可是蒋居然在日记里开骂,他骂胡适反对他当第三任,他说“胡适无耻,要求与我密谈选举‘总统’的问题,殊为可笑”;他说“此人不自知,所以也最不自量”;他还说:“我这时候的脑筋唯有如何消灭‘共匪’,收复大陆,以解救同胞,之外再无其他问题留存于心。”换言之,要达到这些事情非我当“总统”不可,可是他后来当了“总统”也没有达到。

(18)、胡称“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并称“蒋公是很诚恳的”。胡适在政治上还处于“穿开裆裤”的阶段,蒋也不见得“很诚恳”,但蒋的确“很聪明”,这一手使得胡适“感觉百分不安”了。胡适思来想去,然而,“我实无此勇气”,“我不敢接受,因为我真没有自信心”。4月4日,蒋再次声明自己不候选总统,并建议提出一个无d派人士候选,此人暗指胡适。然“不幸d内没有纪律,他的政策行不通。”好一个“不幸”!

(19)、已有的论著对于胡适一度公开反对蒋介石“修宪”与参选“第三届总统”一事的研究已经相当细致。胡适日记中记载,他曾试图当面向蒋介石进言,未获机会,便通过张群、王云黄少谷等d政要人向蒋转达意见。1959年11月15日,他再次托“总统府秘书长”张群向蒋系统地转达如下四点(反对蒋参选的四点理由):

(20)、新文化运动第二个20年起主要是传统文化与自由民主科学法制/法治思想融合,探索复兴之路!

(1)、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2)、(1952年11月19日)上午八时三十分,先生(胡适——引者)坐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从东京飞抵台北松山机场。在历久不绝的掌声中,先生含笑挥帽,缓步下机,精神极为旺健。先生穿的西服和大衣,都是藏青色,绿色花领带,黑皮鞋。蒋总统的代表蒋经国,以及教育学术各界的人士约千余人,上前欢迎。

(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大师。

(4)、婚后,胡适写了一首诗自我宽解:“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这便是胡适——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5)、胡适在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20年起鲜明的主张文化改良,政治改良,包容革命但不与革命者合作的态度也是鲜明的。

(6)、1956年蒋介石撰写《苏俄在中国》,在此书之中他更细致地阐述了苏俄对华之企图,文中多处引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这些观点都与胡适的想法是一致的。蒋介石后来于1957年邀约胡适返台担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即是两人自1949年以来在反共抗俄论上的共识。不过他所刻意回避胡适所提到民主化的议题却为两人后来的紧张关系埋下伏笔。

(7)、当年,胡适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

(8)、正因胡适的耳提面命,罗尔纲后终成著名历史学家。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著作,而在于他的治学之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9)、胡适与蒋介石的第二次见面距离第一次仅隔一日,胡适11月29日日记云:

(10)、从而有毛泽东主席的——我们现在批判胡适,将来也许需要再纠正回来(大意如此)。

(11)、不宣战,意味着投降还有余地,投降还有筹码,你宣战了,投降筹码就降低了。但是老蒋一直心存幻想去投降,人家在你国土上打,停火就是投降,这没什么疑问的,这和俄罗斯和土耳其在叙利亚停火不一样,和法国那停战协议是一样的。

(12)、抗战之初,胡适其实是“主和派”,主张通过谈判和国际调解,以尽力避免对日战争。在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上,他仍向蒋介石建言,中央政府再做一次“和平的努力”,同日本谈判,以求收复新失之土地,保存未失之土地;彻底调整中日关系,谋五十年之和平。胡适的这种奢望确实太天真了。

(13)、至于蒋介石呢,“他居然容受了”。容受,而且居然容受了,这最是知识分子的无上光荣和自得之处,因为,他觉得一个政治权势人物居然也不得不听受自己的逆耳之言,我辈岂是“蓬蒿人”啊。

(14)、胡适临危受命,立即进入角色,开始其滔滔不绝的抗日演说。1938年12月4日,他应邀在纽约摩尼俱乐部演讲,主题是:北美独立与中国抗日战争。在这里,他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国的独立战争并列相比,想告诉美国民众,美国的胜利曾得益于法国的援助和支持,今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应同当年美国一样,也需要得到美国等友邦的支持和援助。

(15)、1959年3月底,胡适在台大医院接受割除背部粉瘤手术,。蒋介石曾派蒋经国前往“慰问” 。5月28日,胡适晋谒蒋介石,蒋对胡住院手术“表示关切”,胡则邀请蒋参加7月1日的院士会议:“先生(胡适——引者)因将出国,向总统请假三月。接着说七月一日举行院士会议,可能有十四位院士出席。这天上午举行开幕典礼,请总统能在开幕典礼中训词。总统说:‘那时除非我不在台北,我一定来的。’”  

(16)、癌症:一种被利益驱使的疾病;美国上千万癌症病人幸存;营养抗癌的思考…

(17)、由于胡适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2月9日《中央日报》记者在纽约采访了他。胡适表示,身为“国大代表”,他决定到台湾参加会议与选举,坚定地支持蒋介石。胡适回到台北后发表谈话:“国家处境艰难,除蒋总统以外,没有人比蒋总统领导政府更为适当,更能有效完成反攻复国建国的历史使命。” 当有人告诉胡适,传说蒋介石曾在国民d临全会中推荐胡适为总统候选人时,胡回答,他认为这是蒋介石的谦让,非常感谢。但他心脏病史已达15年,连人寿保险公司都不愿保他的寿险,怎能挑得起“总统”这副担子?有人问,假如有代表不得其同意而签署提名甚至当选,又将如何?胡适幽默地回答:“如有人提名,我一定否认;如果当选,我宣布无效。我是个自由主义者,我当然有不当总统的自由。”  

(18)、胡适将此文交给了美国的《外交季刊》(ForeignAffairs)发表。此一杂志创办于1922年,由外事协会(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负责编辑出版,为双月刊,其主旨是为了促进西方读者对于外交政策,以及美国在国际世界中所扮演之角色的认识。该杂志是一个学术声誉很高的刊物。胡适投稿之后,该刊的编辑阿姆斯特朗(HamiltonFishArmstrong,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曾任外交官)建议胡适将篇名更改为“ChinainStalin’sGrantStrategy”,后刊登于1950年9月19日出版的第29卷第1期(1910)之上。当天胡适在日记中记载了此事:「我的一篇文字“ChinainStalin’sGrantStrategy”今日在ForeignAffairs七(按:应为十)月号发表」;五天之后,他在日记上又写到,由于此文使儿子胡思杜成为「新闻人物」:「此当是共产d已得知我发表长文的消息之后的反攻」。

(19)、经过一番张罗,梅兰芳娶了福芝芳为二房,婚后二人十分恩爱。福芝芳嫁给梅兰芳后,同样退出了演艺舞台,在家中照顾梅兰芳的日常生活,婚后十四年里她先后生了九个子女,五男四女,可惜只有四个长大成人,即葆琛、葆珍、葆月、葆玖。

(20)、刘文分析十分周密,只是在该文中作者似乎不够注意蒋介石在1950年代初期所做的检讨,曾经受到胡适的影响。1952年10月13日蒋介石在〈对本d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在对于1949年失败的检讨之中,除了提到政治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失败、教育上的失败、军事上的失败之外,他开始特别强调国际外交上的失败,并将上述诸种的失败归结到:从战争本质上共d的成功在于总体战的成功。蒋介石所谓国际外交上的失败主要是:俄国长期以来对华的侵略、美国对于赤俄的「严重错误的观感」,以及《雅尔塔密约》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导致「以中国的权利做条件换取赤俄参战」等。笔者认为蒋介石此一个观点的提出,受到胡适影响。

(1)、于永正: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教育有两个名,影响和激励

(2)、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和驻美大使王正廷一同去拜访罗斯福总统。罗斯福关切地询问中国战局,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罗斯福理解胡适的心情,但是,当时美国奉行中立主义政策,确实使罗斯福难以作出选择。临别时,罗斯福紧紧握住胡适的手,嘱咐他不要着急,态度极为诚恳。

(3)、蒋介石再致电胡适,对其身体不适“深为系念”,但坚持“中央研究院仍赖出而领导”,希望胡能“早日康复回国就任” 。在各方敦促劝请之下,胡适的立场动摇,12月6日,他复电蒋介石,请任命李济暂代院长,等于同意未来将回台任职。蒋介石允其所请。

(4)、纽约大学教授:一部分中国学生尚未做好接受美式博雅教育的准备

(5)、蒋介石也记了这次见面:“召见胡适,约我七月一日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致训,其客辞特表亲善为怪。凡政客爱好面子而不重品性者,皆如此耳。”“胡适无聊,面约我七月一日到其研究院院士会致训,可矣。” 

(6)、承蒙“皇上”召见之后,胡博士兴奋之余,还给庄士敦写了封信,描绘令其骄傲难忘的场景:“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位!”

(7)、有一段时期,胡适因为呼吁保障人权,批评国民d,批评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和国民d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上海等地的国民dd部要求“严惩”胡适,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对胡适下达了“警告令”,但是蒋介石却于1931年任命胡适为财政委员会委员。

(8)、最初,胡适是通过“耳食”间接地了解了蒋介石的情况。1925年10月5日,胡适遇到新从广州来的刘文岛先生,“他很夸许蒋介石等的设施,说他们不是共产派,只是一班新军人想做点整顿的事。他们很能保护商人工人,想做到安居乐业的地位。……广州近来很有起色,学生军纪律极好,很有希望。”对生活在把政治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的北方军政府下的胡适来说,蒋介石等人在广东的努力确是一股清新的政治清风。

(9)、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第一次乃是民国十五年冬、十六年初在武汉受鲍尔廷宴会中之侮辱。而今天在中央研究院听胡适就职典礼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说是求全之毁,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后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经验。而我轻交过誉,待人过厚,反为人所轻侮,应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态已深,不久于人世为虑也。

(10)、况且,仅以诗词而论,胡适之诗词与毛泽东相比,差距也不可以道里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50句胡适合蒋介石(蒋介石对胡适的悼词)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