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简介
1、胡适大传简介一生
(1)、罗志田分析论证后说胡适“想要改变祖国的现状,为中国再造文明。这,就是他的梦想。”
(2)、在会议休会时,张培刚和赵如兰、赵新娜一道,到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拜见了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和被胡适聘请到大使馆担任法律顾问的周鲠生。胡适与赵元任系清华庚款早期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同入康奈尔大学,是相交甚早的朋友;而周鲠生则是张培刚母校的恩师。
(3)、(31)刘梦溪著.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
(4)、(另一件相关趣事:2008年已在北大的罗志田,因四川大学可能要聘他为文科杰出教授(相当于两院院士待遇的四川大学内部粮票),有人以匿名方式提出反对的八条理由。与今天分享有关的一条理由是,罗志田只写了一部人物传记,没有专著。)
(5)、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苏、中等二十六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6)、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7)、当时的北大的学生对校务已经有相当的话语权。在当时的北大学生中,在旧学领域,第一权威是傅斯年,第二权威是顾颉刚。
(8)、淮阳郡: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淮胡姓阳),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9)、她决定去上海中国公学听课。因为胡适在那里当校长。
(10)、胡毋敬:秦朝太史令,书法家。(胡母虽为复姓,起于胡姓。)
(1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0cf963d0102vshtml.
(13)、胡适在上海读书的最后一段时间,感到个人前途渺茫,各种因素导致成为“狂徒”“酒奴”。胡适后来回忆说,他因为醉酒闹事进了巡捕房后,突然醒悟,决定全力备考官费出国留学考试。
(14)、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15)、最后罗志田指出,虽然如此,我们并不能轻视这一争论,双方争论的动机是一回事,争论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是另一回事。
(16)、胡适一生都十分看重学问,认为做人要有学问,要不断学习,不论是对儿子还是妻子,胡适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和志气。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他反复教育儿子要用功:“在班上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
(17)、1942年秋,全世界青年联合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将全世界青年联合起来,团结一致,争取美国的支持和帮助,凝聚和壮大反法西斯的力量。
(18)、1957年,杨李两位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他们理论的提出到获奖,间隔两年都不到,诺贝尔奖的速度前所未见,可见这项成就有多重要。
(19)、张培刚见到久闻大名的胡适博士,就立即被他浑身散发出来的儒雅气质和见识广博的不凡谈吐所折服。身为驻美大使,胡适待人温文尔雅,和蔼亲切,没有一点官员的架子。
(20)、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2、胡适传简介家属后人
(1)、胡母生:西汉临淄人,名生,字子都,西汉时经学家。
(2)、(29)俞平伯.俞平伯致毛国瑶信函选辑(J).红楼梦学刊,1992
(3)、虽然做过4年驻美大使,甚至后来“可能要做总统了”,但胡适实际参与政治不算多。但“议政”是他“一直想做的”。“讲学复议政”是胡适一贯向往的鱼与熊掌兼得的追求,因此罗志田说胡适议政“并非不得已”。
(4)、从胡适到傅斯年,从傅斯年到邓广铭,从邓广铭到刘浦江。罗志田写了《胡适传》8年后到了与胡适相互成就的北大任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很奇妙。)
(5)、当周鲠生向胡适介绍张培刚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年年拿奖学金的情况时,惜才爱才的胡适面带微笑地走到张培刚的面前,轻轻拍了拍张培刚的肩膀,以长者的语气叮嘱张培刚在哈佛好好学习,将来为国效力。站在一旁的周鲠生,也关切地询问张培刚在哈佛学习的情况,并建议他完成学业后,邀约几位基础扎实、学习好的同学回到武汉大学执教。
(6)、胡适凭什么“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
(7)、第一排(右起):赵元任、赵夫人、胡适、周夫人;
(8)、作者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9)、(14)胡适著.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
(10)、(3)刘梦溪著.红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33
(11)、一凡:历史从来没有如果。人物与“时势”之间互相造就。
(12)、一是胡传敢于闯荡边疆那种精神,对胡适之后敢于另辟蹊径的胆量有很大影响。胡适一生的建树,“几乎都是在不追随别人而主动开拓的一面”。
(13)、吴健雄的第二项划时代贡献,是推翻了一项宇宙定律,也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来的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
(14)、赏析: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15)、一凡:“完全是西洋化”——其实没那么容易......
(16)、那天她明明就要和丈夫坐轮船出游欧洲了,她硬是退掉了船票,调转车头奔向了实验室。
(17)、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 。
(18)、中国的传统文化训育子女长大后不可长期依赖父兄,主要指不依赖前辈的地位和财产,经济独立。胡适在美国接触到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唤起了他对传统家训的反思,他更看重人格意义上的精神独立,并提出“自立成人”,“能独立思想,肯独立说话,敢独立做事”。
(19)、中国的当代推理小说,当属紫金陈的推理3部曲是《无证之罪》《坏小孩》《长夜难明》,其中《坏小孩》被拍成电影《隐秘的角落》科幻类中国的科幻类当属刘慈欣的《三体》,共三册。不过比较起来我更喜欢84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年轻女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她的《孤独深处》《去远方》不仅故事性强,而且寓意深刻,其小说《北京折叠》 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提名。
(20)、Lida:陈是欧洲马克思主义者们喜欢的中国代表,特别是东欧共产主义的楷模。
3、胡适传简介和照片
(1)、自7月到10月间,张孝若与胡适或去函或减免,持续向胡适请教传记编纂事宜。从往来信函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孝若从胡适处得到的教诲,而胡适在后来所作《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言也记录了他对张孝若的指导:“南宋的理学家崇拜那死在d禁之中的道学领袖朱熹,故朱子的年谱成为最早的详细年谱。……他这回决定用白话做先传,决定打破一切古文家的碑传义法,决定采用王懋竑《朱子年谱》和我的《章实斋年谱》的方法,充分引用季直先生的著作文牍来做传记的材料”。
(2)、吴家一家都充满了豪侠气概,尤其是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
(3)、“中体西用”的概念与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公认系统阐述“中体西用”并随之使之传遍中国的是张之洞的《劝学篇》。
(4)、(30)陈诏.正本清源,厚积薄发(J).红楼梦学刊,1992
(5)、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氏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氏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6)、胡适之所以要怀疑乃至否定程、高关于《红楼梦》有过一百二十回钞本的说法,不过是为了牵合他关于《红楼梦》原本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决不是一个人作的”(14)的大胆假设而已。
(7)、“中国士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敢于将重心放在后者之上,是基于中学可以为体而文化体系可分的信念。但由于未能认识到文化竞争的严重性,就顺着‘西学为用’的路径走入了西方的思想方式。一旦中国人承认自己文化低劣,则为了自救,除了学习西方之外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形下,自以为‘野蛮’,主张为重建新中国新文化而破坏自己的传统,都是顺理成章的发展”,因此也就无所谓中学为体。
(8)、“先君全集,我是先分类,再编年的。费了不少工夫时光,才拿年代查明,一一注入。本想从适兄的话,拿所分的门类完全打破;不过因为先君生前已将《九录》的总名称定过,海内外已经传说成一名词,我不欲舍去不用。(我想:所以称“录”的原故,是合文集与政书为一的意思。)且编年之先,分归门类,也有便利的好处。此外适兄和我都主张加以标点,至少须断句;但是因为中华是用仿宋体字印的,许多人说:加了标点,有点突目,不很雅观;而孟莼生、刘厚生二兄意,凡能读此书的人,即不断句,也看得懂的说法,我认为也有相当的理由。”
(9)、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10)、胡公满:根据《 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妫满。妫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以谥为氏为胡氏。
(11)、一百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2)、在这一章,罗志田反复提及并论证这样一个命题:中国“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改变了思想方式。中国士人沿着‘西学为用’的方向走上了‘中学不能为体’的不归路。在失去立足点后更因多层次的心态紧张步入激进化的轨道。”
(13)、《亲爱的安德烈》共收录36封书信,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14)、居曹溪数载,后遍寻名迹。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15)、其实多看一些官场小说,也有助于职场成长,我喜欢的有王跃文的《国画》、王晓方《驻京办主任》,周梅森的《国家利益》,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我叫刘跃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场小说,但人物命运与官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非常好看。自媒体去年十月开始接触自媒体,推荐几本通俗易懂、操作性比较强的书。《精进写作》《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变现》《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变现的能力》等。这些书还有一个特点,鸡汤多,让初学者如同打了鸡血,仿佛美好未来指日可待。周易八卦周易八卦、奇门遁甲、盗墓风水,一直是我的菜。我的入门书是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这本书从最基本的天干地支、五行学说、阴阳符号、六十四卦的排列及卦象入手,激发我的兴趣,我一度还特别痴迷数字起卦和方位起卦,经常帮人算卦,但学艺不精,不准的时候多。
(16)、对自己的学生这么好,坊间难免传出绯闻。吴健雄怕胡适不高兴,专门写信给胡适解释:
(17)、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18)、在文化界,他提倡宽容自由实践。回到家庭,他重视独立和个人实现,提出“自立、合群、重学”的家训,这是胡适对家庭教育的期许和自省,也是胡适对传统家训家教的传承与发展。
(19)、但吴健雄有两件事一直坚持:吃饭,她只吃中国餐;穿衣服,她只穿旗袍。
(20)、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4、胡适传简介子女
(1)、我们两个青年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帐房问我们是否认识“胡博士”,听口气似乎认识“胡博士”就可以住下,我俩赶紧说认识,尽管连“胡博士”是谁我们都不知道。
(2)、抄本的文字。此本多错别字,如卷一中“好货”误作“好贷”,“元宵”误作“元霄”;卷二中“龙钟”误作“聋肿”,“炼汞”误作“炼永”,“嵇康”误作“稽康”;卷三中“费用”误作“废用”,“杜撰”误作“肚撰”;卷五中“膏肓”误作“膏盲”,“池沼”误作“池沿”;卷六中“苍穹”误作“苍穷”,“钦敬”误作“欢敬”;卷十三中“掌管”误作“拿管”,“巴不得”误作“爬不得”,“钤束”误作“黔束”,等等,连甲戌本最关键的“戌”字,也误写作“戍”了。抄本又多简体字,甲戌本中,“黛玉”有时写作“代玉”,己卯本、庚辰本更大量写作“代玉”;“个”“门”“机”“劝”“刘”“边”等简体字,触目皆是。这些现象都表明,抄本绝不是什么稿本,甚至也不是接近原稿的过录本,它们只能是文化水准较低的抄手的产品。
(3)、(10)胡适著.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
(4)、1915年秋季,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转学的原因很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罗志田说胡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点‘转学癖’,且素不重文凭”。“小有不如意,就要走路。”
(5)、“言人所未言”,“出手不凡”,罗志田是如何做到的?
(6)、《白话文学史》是胡适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颠覆了文言文的正统,规范。胡适讲述了白话文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一段新的里程碑。胡适以全面全新的思路和框架结构,揭露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白话文学》打破了前辈文学史中狭隘的框架,把视线延伸到更广的文学领域,提高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它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学。
(7)、你能不能在十天以内做成寄我?因为等你序到,便可出书了。书名的样张,及书中插图一片,附上一页,连目录及自序,都用不着掷还了。
(8)、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9)、胡适考证的重点对象是两种程伟元的本子: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活字本(胡适误记为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第一次活字排印本,他称之为“程甲本”)和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萃文书屋活字本(胡适称之为“程乙本”)。他此时所得到的材料,主要是“程甲本”程伟元、高鹗的两篇序和“程乙本”程伟元、高鹗的七条引言。从这些材料中,胡适特别强调的是以下两点:
(10)、在该章最后,罗志田要与诸君共勉下面这段话:
(11)、有了袁家骝的付出,吴健雄才可以在自己的事业中纵横驰骋。
(12)、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以备三恪,建有陈国,侯爵,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胡氏。
(13)、(12)胡适著.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14)、Lida:所以矛盾,所以割裂,所以总有浑身力气使不出的宿命论。
(15)、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该书序言以及第二章找到答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该书第三章之后的章节算得上是对罗志田研究胡适方法的展示与运用。
(16)、一个女人,只要爱读书爱学习,并且学会了不纠结于儿女私情,她的人生,几乎就是前途无量的了。Aslongasawomanlovesreadingandlearning,andlearnsnottotangleinloveaffair,herlifeisalmostpromising.
(17)、(这次原本准备分享桑兵的书,结果读着读着换成了《胡适传》,当时纯粹是一时兴起,没有考虑本周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另,据说桑兵、罗志田与茅海建被称为近代史学界的“南桑北茅西南罗”(目前从就职地上说已不是这样)。我们今天先讲罗志田。)
(18)、其实她太小看胡适了。以胡适的人品,君子坦荡荡,根本不会介意这些说法。
(19)、胡适有了第一所新学的经验,“又拿出不肯落人后的拼命精神”,不仅因常考第一又跳四班,更学了英文算学,“恐怕是胡适后来考庚款留学不致名落孙山的重要因素”。
(20)、(25)胡适著.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
5、胡适传简介家属后人子孙
(1)、同一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吴健雄荣誉博士,也是普林斯顿两百年历史上第一个女性荣誉博士;
(2)、1912年,吴健雄出生在江苏太仓。太仓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吴健雄的童年时代,土匪作乱,民不聊生。
(3)、胡宏:南宋理学名家,为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
(4)、胡志明:越南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现代越南国父。
(5)、中国文化太厚重,如何把精髓智慧传承下来?“家传”想从个体的“家”开始,从一个个小的传承故事,来看大社会的承续。
(6)、云飞:这不是某个个人的宿命,是中国人的宿命。用唐德刚的话说:三峡,中国人一定是过得去的。
(7)、罗志田认为胡适如果留在康奈尔大学,本可能实现胡适“只准备念两年博士班就毕业拿学位的”愿望。但转入哥大后,名声要重建。加上胡适主修哲学,副修汉学,写的论文却主要与汉学为主,应该没有引起权威的重视。
(8)、云飞:唐德刚也是。唐德刚说胡适一生讲三样:安徽、北大与哥大。唐德刚占全了。所以唐德刚是胡适后期非常重要的忘年交。说起来,我非常喜欢唐德刚,他搞近代历史的际遇也算非常了得了,他搞的口述历史,就包括顾维钧、胡适、李宗仁。后来他异常后悔没有搞成本来有机会的蒋介石与宋子文,当然不怪他,他已尽力了,大家可以看看李宗仁回忆录中他写的序言的辛酸经过。
(9)、吴健雄出生的时候,家里按照“英雄豪杰”的排名,给她取名为“健雄”。
(10)、以上六项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对抄本早于印本的观点提出挑战,更何况六项的总和呢?
(11)、初到美国,胡适“暗中处处在与中国的情形比较”,对美国印象很好。
(12)、在上海就读期间,胡适“参与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持了革命d的刊物《竟业旬报》”,胡适从自命为新人物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新人物。
(13)、但吴先生依然做出了世界一流的历史性贡献。关键在于她对科研的热爱,以及忍受孤独的能力。
(14)、胡适倡导的白话文是为士大夫自身说法,是要给“启蒙”者启蒙。士大夫,特别是留学生大力反对。而“另一方面,民国初年那些介于上层读书人和不识字者之间的边缘知识青年,当然就要拥护白话文运动了”。
(15)、和吴健雄成婚以后,袁家骝主动担当下了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带孩子的职责,而且坚决不让妻子做家务,只是为了让吴健雄更多地享受科学的快乐。
(16)、顾颉刚听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几次课后,听出道理,但认为自己权威不够,就拉上因听胡适第一次听演讲而对胡适不怎么欣赏的傅斯年。傅斯年旁听了几次,“终于表示满意”,对同学说:“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胡适终于过关,过了十几年后,胡适才得知此事,说“才晓得是孟真(傅斯年)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17)、阿朱,是最耐心的魔蝎,有最温暖的声音,与您相约在聆听中体验生活、在想象中感悟世界!喜马拉雅电台:猪猪的房间。
(18)、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19)、《胡适来往书信选》是按年代日期先后编的。写作此文利用了1929年至1930年间的10余封信件,但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有几封信的编排有问题。如编号为4时间为“七月十八”的“张孝若致胡适”、及所附“张孝若致丁文江(抄件)”;473号、时间为“八月八日”的“张孝若致胡适”;479号、时间为“九月一日”的“张孝若致胡适”,这几封信未署年份,均被编在1929年内。按书中顺序梳理线索时就出现了许多疑问和矛盾。例如“七月十八”的467号信提到“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一句只会出现在1929年12月14日后,致丁文江信中提到丁对传记“指正的各点”只会出现在传记出版之后;“八月八日”的473号信内容是467号信的延续;“九月一日”的479号信中提到9月3日是周只有在1930年。等等。最终,从这几封信的内容判断,均应属1930年。而一旦确定为1930年,所有疑点均得以解决。
(20)、中学不能为体之后,中国人再看传统,看到的更多是问题和毛病。
(1)、(4)陈诏.正本清源,厚积薄发(J).红楼梦学刊,1992
(2)、到“甲午兵战失败,士人纷纷寻因。《天演论》一出,简明而系统化,而人皆以为言其所欲言。重力尊西尚争的倾向已为严复版进化论的风行准备了语境。有此理论,强力就成了最好的说服手段。一旦胜者是因为其文化优越这样一种观念在士人心中树立起来,失败者的传统自然像粉一般碎了。既然中国屡战屡败,则其文化必然低劣。”
(3)、胡适的婚姻是有由两家老太太私自决定的,没有经过胡适和江冬秀的同意,可以说他们俩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旧婚姻。胡适的婚姻其实也是一种巧合,当年他随母亲去他姑婆家做客,正巧碰到江冬秀母女,两家长辈甚是喜欢两个孩子,于是就决定为两人举办婚礼。两人先订婚,之后胡适就到上海读书,又去美国留学,一走就是十多年。直到1917年,胡适回国,去北京大学做教授时回故乡与江冬秀结婚。婚后,因为江冬秀要照顾其母亲,胡适独自一人回了北京。
(4)、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出生不久就跟随父亲的职位调迁而游走四方。胡适三岁丧父后,回到老家安徽绩溪上庄生活。
(5)、胡适“实际上就是以进化观来解释中国文学史”,“把一部中国文学史看作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史。”比如,胡适认为唐诗到宋词,宋词到元曲,都是进步。
(6)、胡适,这个名字是从达尔文文学中提到的典故得来的,字适之。他是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胡适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有众多文学作品。胡适的作品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淮南王书》、《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等。
(7)、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
(8)、留美开始,胡适的主要精力在英文,结果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能在美国报章上发表见解的不多的几个留美学生之一”。
(9)、《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10)、袁家骝曾说:“夫妻如同一个机关,需要合作,婚前要有承诺,婚后要有责任。”"Couplesarelikeaninstitution,theyneedcooperation.Theymusthaveapromisebeforemarriage,andtheymusthaveresponsibilityaftermarriage."
(11)、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
(12)、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13)、在胡适看来,“小说之宗旨有二:一以娱人,一以淑世。无论娱人淑世,小说之法不出两端:一在状物写生,一在布局叙事,吾国小说盖以状物写生胜,西方小说则兼二者之胜。今当以西方之结构,补吾之不足。”
(14)、胡适曾经是庚款的批评人,结果受益很大,甚至有钱雇佣女工。
(15)、对于西潮冲击,我们一般将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思想关怀”概况为“器物-政制-文化”这样一种递进过程,但罗志田认为:
(16)、吴健雄爱过胡适吗?也许有。但两个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实质性的一步。
(17)、念不起,空无所有,名正定。能见念不起空无所有,名为正慧。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这叫做“定慧等”。
(18)、赏析: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19)、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19句胡适传简介家属后人(胡适传简介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