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45句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读诵女生(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拼音

(1)、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2)、《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3)、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一定要好好读《无量寿经》来彻底改掉自己的坏习气

(4)、(回复45)早晚课诵普门品、阿弥陀经,以及念佛,这样是一门深入吗?

(5)、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6)、◆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7)、  爲增強更多師兄讀經信心,歡迎各位淨宗同修積極投稿分享讀經、聽經心得、家庭生活變化等等,勸導更多人讀誦《無量壽經》法布施,福德無量!

(8)、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9)、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屙。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10)、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迥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11)、这五种名字前头都列了,这个会集的经过,他们的例子不妥当。

(12)、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13)、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14)、复次阿难。彼佛剎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冑。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15)、(回复64)比起高考,更需要是阴德的考试!

(16)、《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忏译。另《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乃此经之异译。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唱名观念阿弥陀佛。

(17)、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是理,宗是行。体者,乃宗所依之体。宗者,即是显体之宗。二者互相表里。宗是会体之要行,故应崇向。《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又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可知,趣者,归趣也。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18)、投稿郵箱:tracy7989@qq.com

(19)、同时如果你有不懂的疑问、好的建议、新的体会,欢迎随时交流

(20)、◆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2、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读诵女生

(1)、又此土修行难,退缘多故。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也。极乐成佛易,无退转故。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又不退有三义:(1)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2)行不退。除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3)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须断见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名位不退。通教菩萨,别教十向,圆教十信,名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方名念不退。但此净土法门,横生圆超,不可思议。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于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于此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又‘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又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2)、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海东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3)、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5)、(回复63)这三种观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窍诀!

(6)、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7)、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8)、  蓦直念去公衆號每日更新一篇淨宗同修《無量壽經》學習心得分享,並無版權,歡迎轉發。

(9)、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10)、天台大师,依《涅槃经》判如来一代之教为五时。第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日华严时。第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说小乘《四阿含经》,曰阿含时。第于此后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广(方也)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也)被众机,故名方等时。第又于后二十二年,说《大般若》诸经,名般若时。第最后以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九界三乘,悉蒙授记,无论小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槃时。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也。

(11)、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12)、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13)、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俱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14)、(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15)、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一生补处愿。教化随意愿。

(16)、《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二十四愿相同。

(17)、◆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8)、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19)、本经会集的悲心与妙用,从这儿可以看到一点麟爪。所谓一麟一爪,要看见龙的麟、龙的爪,就知道这是全龙。

(20)、◆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2)、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3)、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4)、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5)、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6)、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7)、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土,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8)、(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同显此第九玄门。

(9)、图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10)、‘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之圣号。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边密义。今若译梵文为华语,显密旨于显说,则可译成无边德号。今经翻为无量寿,是取其中首要之义。经中无量光,无边光等十二圣号,同为阿弥陀之德号。《汉译》本则翻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其中觉字与佛字正同)以上多种圣号,咸曰无量。实则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盖以世尊妙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无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无有量。

(11)、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12)、丁卯仲春,寿经印成,普施中外广为流通,唯愿从此佛声远震三千界,苦海遍种九品莲耳。四月初华府佛教会成立,诸莲友推余首任会长,为说寿经大意。莲华精舍同人来告,礼请念公来美弘法,余称善,曰:是莲大士之传人也。此土何幸感得善友瑞应,极怂恿之,并嘱众善师事之,冀其珍此希有之胜缘也。八月纽约庄严寺夏令营参学,为说普贤愿王,圆满日经华府返达拉斯,九月飞台北弘大经,行前承念公惠以巨著,启视之,乃寿经会本解也,悉其备历艰辛方成斯著,携归快读,竟之,掩卷太息曰:正法式微久矣!提倡无人故耳,莲公会本虽现曙光,流通不足,多有未见闻者,余虽多次倡印,终未能人手一卷,何况此经讲者希,注者希,常见唯丁福保氏笺注、唐吉藏义疏、隋远公义疏而已,三者以远公疏最为明晰,惜其文辞简约,时人研习较难,曩余以如此希有重要之第一经,实为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之纲领,一大藏教之指归,净土三经之根本大经也。顾未见时贤为之注,时引以为遗憾耳,不固今日而有此注,正法其兴之兆欤,众生福德因缘以致之欤。读之再,益觉其训文详实,释义精当,广征博引,以饶净业资粮为急务,诚谛之语,感人极深。於戏!净土法门极难信而极易行,难于经义之明耳,今有如是经会,复有如是经解,经义明之有助矣!弘讲宣扬释然矣!余年花甲,深信净土为一切诸佛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门,志趣大乘者在所必读,普度有情者在所必宏,是以发愿尽未来际读诵劝进焉。于是毅然任流通之责,请梓行万部,以为首倡,深愿如念公本愿:各地闻风兴起,印者无量,读者无量,发心获益者无量,遍界法施而回劫运。念公跋语有云,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所望弘法长德,忧世贤达,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达俗、事理双融之契经,凡圣齐摄、性修不二之宝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辉,则其潜消灾祸,扶翼伦纪,效力之伟将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图莫善于此,救时之要亦莫先于此,耆硕俊彦所见皆同,幸勿等闲视也。善哉斯言!尤不可思议者,协助编校此注者,有简丰文、阎瑞彦、阮贵良、李衍忠、郑光惠等诸君,校未终篇,深得经注之启示,各发大心,愿尽形寿,专修专弘,简等诸君均大学毕业,与此注信有殊缘也,进而请授此经暨净土其余经论,以为弘习资粮,余欢叹莫名,不敢以学陋违其请。愿我同伦,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则必为诸佛护念,一切菩萨之所拥护,皆得上品上生,始不负莲大士、念公二老会集详解之苦心也。念公不弃浅学,嘱为之序,义不敢辞,谨述殊胜因缘,与乎善信云尔。

(13)、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14)、◆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又彼佛剎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15)、◆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16)、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17)、——尽全部力量受持《无量寿经》就能圆满得到!

(18)、(8)托事显法生解门。由上之重重无尽,故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法界。故可任就一尘一事,显此法界全体。如《大疏》云:‘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经中《菩提道场品》曰:‘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华果树木,皆作佛事,亦复如是。

(19)、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20)、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具二者具足者共成七类。例如:

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下载

(1)、清代彭二林(际清)居士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日释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士大德,多同此说。《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又日溪师云:‘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盖指其他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又《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指阿鞞跋致,义为不退)……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可见钞意亦与上引日德之说吻同,且所谓‘无上醍醐’,自然应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也。是以日《秃钞》云:就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二超者,一竖超,二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2)、◆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3)、◆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剎。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剎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4)、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5)、复有诸经论,虽不专论净土,但亦带摄称赞极乐,劝导往生。其中昭著者:如《法华经》。《悲华经》。《随愿往生经》。《文殊说般若经》。《目莲所问经》。《十往生经》。《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求生极乐)。《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毗婆沙论》(龙树大士造)。《大智度论》(同上)。《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等等。

(6)、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7)、《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

(8)、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

(9)、◆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剎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0)、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11)、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罗延身愿。光明慧辩愿。善谈法要愿。

(12)、(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13)、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14)、《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15)、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16)、◆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17)、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剎。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着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当生佛剎。永得解脱。

(18)、《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19)、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说法与其他的人,这是什么法?有什么譬喻;

(20)、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他心通愿。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

(1)、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准,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2)、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3)、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4)、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虽详略取舍稍别,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于领会。此亦类似近代书籍中以概论为首也。今则名为概要,是为贰。(最后之一门,方依经章次注释经文,是为三。)

(5)、◆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瘖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实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6)、◆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7)、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诸佛称叹愿。

(8)、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9)、      受持傳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願以師志爲己志,荷擔如來的家業。

(10)、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11)、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神足通愿。遍供诸佛愿。

(12)、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13)、《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14)、◆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剎。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15)、◆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16)、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17)、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无量色树愿。树现佛刹愿。

(18)、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19)、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20)、http://yun.baidu.com/s/1bne1eCf

(1)、盖此法门巧被诸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并云:‘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严》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至于当世,若问何人正是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只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2)、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3)、补缺真言  namohelodana   duoloyeye qieloqielo juzhujuzhu  南 馍 喝啰 怛那。多啰夜耶。佉啰 佉啰。俱住 俱住。  molo mo lo hulohong hehesu danahong pomona.  摩啰 摩啰。虎 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 抹 拏。 娑婆诃。(三遍)

(4)、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5)、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6)、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直窺全经大义。

(7)、(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8)、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9)、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10)、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11)、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12)、所以为什么王龙舒作了之后,魏默深又要作,魏默深作了之后先师夏老居士又作,就是他们在这一方面,给后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进去,那就很不妥当了,所以这就是毛病。

(13)、最初《汉译》本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宋译》本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14)、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15)、(2)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十里之影喻广也。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16)、◆我作佛时。十方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7)、◆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18)、◆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19)、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20)、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1)、这两种一来天衣无缝,不假斧斤,用不着任何的造作。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部经题,都以无量寿清净平等觉,悉入一题之内。

(2)、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3)、◆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4)、《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5)、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剎。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齎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6)、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华严性起品》:‘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法华经》乃末后之垂教,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何以故?如《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7)、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8)、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9)、又密典《毗卢遮那经》云:‘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盖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来果觉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乎!例如彩色电视机、答录机、电子电脑,必须安全易用,虽于科技无知之人,一按电钮,便能享受此最现代之科学成果。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赞其科技之先进。依同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轻此法门乎?

(10)、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11)、投稿郵箱:tracy7989@qq.com

(12)、(回复68)地藏经、心经可以晚上读吗?抄写的经书如何安置?如何为先人超度?

(13)、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14)、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15)、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着。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16)、◆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7)、◆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俱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18)、《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兼主持咒。

(19)、《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20)、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也。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翼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1)、      受持傳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願以師志爲己志,荷擔如來的家業。

(2)、顶礼尽虚空一切诸佛菩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3)、◆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4)、善导大师于所著《观经四帖疏》破前说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意谓佛说《观经》中之九品往生,只为沉溺之众生,而非专为菩萨与阿罗汉也。又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复云:‘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净土,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如日《合赞》云:‘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后复云:‘如元晓云:“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此说之要妙,在于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扫尽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

(5)、◆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45句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读诵女生(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