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
1、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或诗文
(1)、智慧学习33-3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梳理和研读发现。完成后家长检查签名拍照上传。
(2)、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3)、“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哪些有“候”字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的含义,推断“候”的义项,特别是“气候”“物候”中“候”的意思。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句将大地“苏醒”后的种种现象一一道来,“次第”是依次的意思,贴切地写出了花开是有次序,先后开放,引人联想;“翩然”是动作轻快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小燕子飞翔动作的轻快活泼,进而体现了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一词,本义是怀胎生育,这里用拟人修辞,把植物的成长写得生动形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变黄”“簌簌”两个词语,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声色俱备,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三个词语贴切形象,抓住特征,富有表现力地渲染了冬季的萧条肃杀气氛。)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是”是“这样”的意思,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准确概括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及景物特征,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候的概括说明。)
(5)、物候知识: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而又紧密的白色小云片,好似鱼鳞,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只能维持几分钟到一个多小时。
(6)、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7)、(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8)、课外收集农谚或物候现象,或者教师提供若干材料,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物候,哪些不是物候?
(9)、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10)、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11)、 精读第7段,划出8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图。讨论:哪一句是本段的焦点句?就是第一句“首先是纬度”吗?
(12)、(物候知识):下雨前阴天空气湿度大,飞虫翅膀就会沾满了湿气而飞不快,所以燕子就出来捕食的时候飞的低才能吃到飞虫。
(13)、(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14)、第本文是一位科学家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介绍(而非专职科普作家的介绍),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驾轻就熟,才能写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5)、孕育yùn 载途zài 农谚yàn 竺可桢zhúzhēn 销声匿迹nì
(16)、(物候知识):因为雨前必定闷热,而蝉闷热时候就会越叫越凶叫
(17)、关于文章的说明顺序,小学老师可能已经跟学生说过“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辨认这三种顺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时间、空间很好辨认,剩下的就是逻辑了)。难点在于:逻辑顺序具体包括哪些逻辑顺序?课文第三部分(物候现象来信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就是“从主要到次要”?凭什么说“纬度”是首要因素,而“经度”只能“第二”?对此仍然不求甚解,满足于找到“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的语言标志,是教学浅陋而无效的病症。
(18)、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19)、(注)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20)、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越往高处越迟”和“越往高处越早”,“迟”和“早”两个词语,精准地体现了高下因素对物候的影响。)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实例,说明物候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本段中心,高下因素对物候的重要影响。)
2、关于物候的农谚及含义
(1)、“物候”中的“候”,是“时节”的义项,还是“事物变化”的义项?
(2)、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
(5)、好处: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6)、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7)、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8)、(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
(9)、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2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3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4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5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7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立春后的模样。四字词语概括了四季特点和变化。词语具有概括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10)、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1)、播放学生提交的部分文言文背诵视频,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大家认真完成文言文的背诵。
(1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生物这种“活的仪器”的优越性。)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说明物候观测数据的反映内容。)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交代其数据应用在农事活动中的简便、易掌握的特点。)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里”指代前面四句话,正因为物候观测的“仪器”与其数据应用都有优越性,物候对于农业才重要。)下面是一个例子。
(1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14)、 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萌生 méng 草长莺飞yīng
(15)、方法指导:寻找中心句、寻找设问句、寻找关键词
(16)、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17)、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8)、基础大pk:投影三组词语,重点生字注音比赛
(19)、小满(grain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20)、(特别说明:其他课文,可能集中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或“文化传承与理解”)
3、物候的农谚10句
(1)、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2)、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3)、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4)、纵观全文,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定是个留意观察大自然的人,热爱生活。但是热爱大自然的人,并不见得就能联想到农业生产。作者把大自然的变化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述说大自然的变化之美。作者其实是在述说一门科学——物候学。他想向人们介绍这门科学,引起人们的重视。
(5)、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6)、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7)、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此外”“还有”两个词语,强调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从“首先”到“此外”判断本文在解说物候来临现象因素时,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准确地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更有说服力。)
(8)、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语文辅导》栏目的方向
(9)、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10)、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11)、01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2)、(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13)、 说明顺序:从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14)、其他各条,有的是短期的天气变化(如下雨),不是气候变化;有的仅仅点出节气的名字(如“谷雨”),没有显示气象特点;有的没有“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仅仅是气象本身的前后征兆,或者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有的和农业生产无关。
(15)、从原因到结果 从主要到次要 从整体到部分
(16)、(注)立夏刮东风即下雨,麦子就会毁了收成。芒种刮北风,意味着天气干旱,田里的青苗自然也就长不好。
(17)、⑤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8)、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19)、课文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从第第三部分到第四部分,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0)、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4、关于物候的农俗谚语
(1)、学生找出中国地图,或者自己勾勒一幅简图,把课文中提到的地名标划出来。根据地图显示的纬度、经度位置,解说课文中的例子。
(2)、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3)、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学。通过细读课文,真正读懂: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含义和关系?
(4)、作者最终目的是普及物候学的知识,让大家重视物候变化,用科学的精神去发现规律。行文都是为了这个主旨,在1968年,能写出这样的科普文,有这种科普意识很了不起。用科学的观察眼光去看待物候的变化,而不是一味欣赏事物的美。应该把事物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5)、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由大自然现象联想到劳动人民安排农事,引出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在告诉人们去如何安排农事。)
(7)、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从海洋来的东南季风势力较强,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8)、(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9)、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1)、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2)、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13)、(介绍了物候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似之处,具体介绍了物候学五个方面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几个关键词语来进行概括五个方面的意义,提高学生抓住关键连词来提取信息能力。最后一个提到山区,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贫困的山区,也可以通过物候观测,农业生产得到改善。)
(14)、若问学生“物候和物候学是什么?”他们很可能从课文中断章取义地摘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物候学就是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摘出这些话,根本不能代表他们读懂了课文。怕的是,老师也不求甚解,以为这就是正确答案。
(15)、物候知识:“天上赶羊”是指积云在消退过程中,被风吹散产生的白色破碎不定型的散片云,象被赶的羊群一样迅跑。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靠近本地,且移动速度快,风力大,降雨一扫而过,雨量不多,然后本地受冷高压控制,天气转晴。
(16)、“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76句关于物候的农谚及含义(物候的农谚1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