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
1、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主要影响了
(1)、要抵制这种力量,就意味着要对我真实的自我发出召唤,来对抗我的焦虑,和反抗那些可能把我拖进“人们”浅水里的联系。因此,“被抛掷”的哲学家肯定了与“决断”相抗衡的余地,几乎没有为怀疑、交流或表达内疚留下空间。
(2)、(1)尼采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唯独“我”是真实的。尼采说:“……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是强加于人的谎言。”否定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肯定自己。这也正是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
(3)、齐克果关于自由的上述概念,直接为萨特等人所采纳。
(4)、存在主义并不是与欧洲哲学史无关的“哲学怪物”。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继承和综合了齐克果、胡塞尔的现象论,尼采的唯意志论,康德和笛卡尔的二元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以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思想遗产。
(5)、他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他非常喜爱的一个概念“无”。他认为,解释人的存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而只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6)、参加过多年的禅修后,我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内在变得有些清安,会多一些喜欢宁静,但是会待在里面,粘着在里面,不愿意出来,慢慢的会把自己封闭起来,那时候感觉自己的能量是不太流动的,但是在跟随胡老师的四五年时间里,内在的情绪和情感开始慢慢的流动起来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再去躲闪,而是去直面它,不再去追求外在的和谐,而是内在去深化挖掘,过去几十年是一种麻木的、僵化的、表面的一种状态,没有关注内在和灵魂的需求。内在生命的探索让我的生命有了新的一页,我们的内在已经被深深的触动和启迪。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有痛,有苦,让我们乐在其中。
(7)、然而,存在主义者对人类的晕眩的反应也大相径庭。通常,他们对不确定性的看法以某种更高形式的确信告终。例如,海德格尔让悲剧英雄带着坚定和决心,荣耀地进入深渊;施密特被混乱吓坏了,为控制紧急状态的政治权威做了担保;而萨特则很清楚他(不断改变的)敌人是谁。
(8)、Boss,Medard(1903–1900)
(9)、Pexels上的TomSwinnen拍摄的图片 ▲
(10)、由此可见,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理,就是事物同它的概念的一致性。而所谓概念,就是绝对精神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真理,归根结底,就是事物同一个客观的理性的一致性。
(11)、存在许多有关英雄与懦夫的小说,大多数人们对其感到满意,是因为这些小说无一例外地说明了所谓英雄和懦夫的划分,无非是因为一些精神的、环境的、遗传的、生理的因素,没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因此人们感到十分安分和放心。然而存在主义者却走了一条颇为凶险的道路,他们无情地告诉大众,懦夫和英雄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和行动确定了其本质。归根结底,存在主义不是无所作为的,也非悲观主义,更不是向行动泼冷水,它是彻头彻尾的关于行动与责任的伦理学。首先,存在主义立足于个人的主观性。这一根基正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切真理诞生之前只存在一个真理,即人自己思考,没有了我思这一根基,就会出现艾希曼那样的纳粹军官,在法律和科层之中实践平庸之恶。其次,存在主义彰显了作为人的尊严。人不是物体,不是桌子椅子石头之物,生来就被确定了自己的目的和使命,而是要建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在主观性林立的森林中发现自己以及他人。再者,存在主义承认了人类处境的普遍性。身处宇宙之中的人类会面临各式主观和客观的限制,在限制之外,人类还有各种超过、扩大、否定、适应这些限制的意图,这便是每一个人所制造的普遍性。
(12)、与此相反,齐克果认为,真理就是主观性(TruthisSubjectivity)。
(13)、尼采的哲学中,有哪些思想对存在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呢?
(14)、“存在主义”是当代非常盛行的一种价值主张或者说流行文化,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过这个词,但是很多人误解了它,存在主义被很多人误解为一种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但这都不是存在主义真正的内涵。
(15)、Nietzsche,Friedrich(1844–1900)
(16)、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萨特之外,还有加缪(Camus)、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
(17)、上世纪的存在主义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了人类自由的观念。萨特所谓的“自欺”,海德格尔的“不真诚”(如果一个人被畏惧压倒,通过没入于众人或匿名的“人们”来保护自己,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他就进入了“不真诚的”生存状态)和雅斯贝尔斯的“受制约的生活”:每一个概念都表达了一种注意力的分散,这使我们对自己的自由视而不见。
(18)、15年后,阿伦特在她颇具争议的报告《耶路撒冷的艾希曼》(1963年)中再次谈到了思考及其与邪恶的关系。当她将纳粹d卫军军官奥托·阿道夫·艾希曼的邪恶与无脑的细菌相提并论时,她似乎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观点。然而,阿伦特与雅斯贝尔斯有更多的共同点,她认为雅斯贝尔斯是唯一没有放弃伊曼努尔·康德关于人类自由和尊严的理念的存在主义者。
(19)、《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20)、齐克果——现代存在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即克尔凯郭尔)
2、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1)、莎拉·贝克威尔在《存在主义咖啡馆》中讲到,萨特反映了1938年的焦虑,并将他所在的时代与古希腊时期做了比较。那时,雅典人从亚里士多德科学式的冷静推理转向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更具个人色彩和变革性的思想,“这些哲学家教会了他们如何生活。”
(2)、海德格尔在颠倒笛卡尔的原则的基础上,应用从康德那里沿袭而来的“时间”概念,论证了“我在”是我本身和世界的基础。
(3)、海德格尔在这本书和《存在与时间》里,都强调了“时间”问题的重要性。海德格尔认为,认识“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此在”着手,而认识“此在”又须从“时间”问题入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此在”的表现形态,都是“此在”的时间性形态(DaseinsstrukturenalsModiderZeitlichkeit)。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在时间中存在。
(4)、基恩•康道发展了鲍斯的存在分析的工作,在鲍斯去世后,他成为这个领域在欧洲大陆的领导人物。
(5)、与此相反,齐克果认为,真理就是主观性(TruthisSubjectivity)。
(6)、从内心讲,你可以批判、对抗,没人可以控制你的头脑,但碰上“文革”,你能选择吗?能决定吗?不过萨特不是指这些环境决定。他指的是他通过自己判断来决定选择,然后他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7)、而且,人是决定自己的吗?我想成为钢琴家,环境不允许,于是自己无法决定。可是后来,音乐修养还在,我和音乐还是同在,这不也决定了吗——哲学就是这个东西,讲来讲去,怎么讲都可以,所以我厌倦了哲学。
(8)、齐克果本人,作为一个基督徒,最后必然诉诸上帝,推崇上帝。这是毫不奇怪的。但是,在齐克果推崇上帝和神的言论中,也流露出他对人间生活的理想,寄托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期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把上帝和神非理性化,乃是把人生非理性化的委婉说法,他推崇非理性的、不受人间道德束缚的神,就是希望现实世界也能以神界为榜样否定理性和一切人间习俗。齐克果用于神和上帝的那些语言,后来都被现代存在主义者沿用下来;但现代存在主义者把它用在人的身上。这就等于说,现代存在主义者完成了和实现了齐克果的理想。
(9)、Fromm,Erich(1900–1980)
(10)、探索的开始就是改变的开始,你必须先认清自己的潜意识。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做一个探险者,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往自己的内心深处下潜,去探索内心深处到底有什么样的东西,可能人一辈子都没办法潜到底,但是只要你开始去触及下面的部分,你的生命就会发生特别奇妙的变化,自我觉察就是一个下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又快乐的。
(11)、(3)“超人”的自由意志。“超人”(übermen-sch)可以为所欲为,他要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他要达到什么就一定达到什么:“超人”是“为我们创造规律和创造我们自己的新的、唯一的、无与伦比的人”。“人的未来就是人的意志,就是依赖于人的意志。”
(12)、四年之后,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认识了一起考试,并获得第二名的波伏娃,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相恋了。
(13)、存在主义是在上个世纪40年,也就是二战之后,慢慢流行起来的,在二战结束之后,战争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在这种充满恐慌和消极的社会大环境中,萨特关注到那些逃避现实的年轻人,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他们的生命的意义。
(14)、对于他们的这一愁绪,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似乎已作出了辩驳。她认为,真正的爱,绝不会是痴情的鸟儿,为绿荫机械重复单调的歌唱;真正的爱,不止像泉源,机械地送去清凉的慰藉;真正的爱,不会是提线木偶对主人的机械满足。爱情,是两棵树,并肩站立,根在地下紧握,叶在云里相触。
(15)、整部电影以存在主义的角度,用缓慢的节奏探索着死亡、生命、孤独和自由,让人总是有一种情绪在内心深处不断的涌动。关于爱情、婚姻、成长、父母、治疗师的共情。“没有一个成人,所有的人都比想象中的不快乐”很容易就触动到内心。片尾讲到死亡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对死亡的臣服令人钦佩。正是因为懂得了这样的存在而更加理解生命。
(16)、小KEY就今天关于存在主义的话题,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为身处疫情的人们带来平静和希望。
(17)、康德在其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KritikderreinenVernunft,即CritiqueofPureReason)一书中,指出,世界分为现象和本体(或物自体Dang-an-sich)。我们的感性和悟性只能认识现象。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18)、佛家的宇宙观是非有神论,佛陀的使命是要达成人本主义的个人解脱,也就是要靠着自力救济的方式不断的反观自照去破除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带来的滚雪球般的幻象,透过十二因缘的观察体会到所谓的无我,佛陀的使命是要我们自己靠自己,是要我们走一条理性的智慧路线,是要我们走一条自我觉知和探索的路线。所以并没有非常明晰的讲无神或有神,而是非有神论。佛家的这条道路,比较像克里希那穆提所提出的一种从反向下手破除障碍,而不讲破除障碍之后的悟境是什么。西方宗教则是从正向下手,它告诉人们世上有造物的源头,有非拟人化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用一个正向的方式引领人进入一个合一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要想完全的自立救济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我们时常会有一些无法掌控的灾难降临在我们身上,并不是我们永远都可以保持内在的淡定。当我们在混乱沉沦的状态时信仰时非常有必要的。
(19)、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是活着的意义,看似没有精神或者宗教的成分,但却饱含其精髓。在真正的存在状态底端都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立感,而这种孤立感又会带来焦虑。我们为了打破这种焦虑,而跟其他人融合为所谓的“我们”,但是无论怎么融合总会有一些空间和距离在里面,所以永远不可能达成与另一个生命的完全融合。无法达成融合的空隙也正是焦虑的来源,于是我们想尽办法去拉近距离,试图解除这种焦虑,然而只有当我们深层的恐惧所促成的活动安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与另外一个生命达成没有距离的融合,但是这何其难也,因为人类的本能是会挣扎。
(20)、在法国,存在主义分三派: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梅罗·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1908—1961),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加布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Marcel,1889—1973),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萨特、庞蒂,有所相通,加布里埃尔是克尔凯郭尔的继承人。萨特势力最大。所以主要讲萨特。不要讲起存在主义以为只有萨特,不是的。
3、哲学倾向测试
(1)、以上仅仅从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分析存在主义所以发生的思想条件。因篇幅所限,未能进一步详细论述。但仅从这五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存在主义不论就内容或形式,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2)、海德格尔中学时,就对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深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现代哲学家胡塞尔亦对其有重要影响。
(3)、尼采的计划是对现有的西方价值进行彻底重估。绝对的真理、善和美都要被丢弃和取代,新的价值必须基于人的自由观念和强大的个人活动和权力意志而建立。他的著作包括《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1883/1961)和《善恶的彼岸》(1966)。
(4)、一代人之后,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充满争议地问道:我们是否曾经成为过现代人?而存在主义者以各自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我们是否曾经确定过?
(5)、萨特激进化了海德格尔的理论,支持俄罗斯的共产主义事业,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直到1968年抗议的爆发。
(6)、他反对区分主体和客体,认为,最深层的认识,是“自身显示”。他讲,常人的特点,是“闲聊和好奇”,这表明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时间,是人的死亡的自由。在此过程中,会表现“虚无和无处”。
(7)、在近代哲学史上,关于“纯粹的自我意识”的分析,只有笛卡尔和康德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而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承认,康德和笛卡尔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
(8)、我觉得也讲得通,但有什么意思呢?平淡无奇。
(9)、从本质上讲,对加缪来说,不确定性是一种美德:它能激发团结和友谊,并且当所有人都受到瘟疫的影响时,让人们可以选择自我流放。
(10)、尼采的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的反理性倾向的楷模
(11)、欧文•亚隆,出生在华盛顿特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其父母就从俄罗斯移民过来。从他的医学习刚开始时,他就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与精神病学打交道。1973年,他成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他现在是名誉教授,并且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和作家。
(12)、电影中潜水的画面就是向内在探索的画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呈现的就如同冰山一样,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内在的很大一部分却都埋藏在深海之中,当我们不懂得向内在探究的时候,所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表面。我们在海洋中游动的时候,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未知的事物,因为我们是“盲人”。当我们内在产生碰撞的时候,那么外在一定会呈现出一些激烈的状态,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为被别人莫名其妙的伤害。我们要不断地探究潜意识里面的那个自己,探究所有那些影响我们内在世界的东西。在探索内在的过程中,我们便会一点点的清晰自己,从而减少了海洋中那些暗礁,未知生物带给自己的伤害。在真正的存在状态底端都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立感,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渴望把“我”变成“我们”,渴望与自己最亲密的人产生完美的融合,作为世间的一个生命,好像外在并不能引起我们根本性的焦虑,但是当我们觉得和其他人的关系没有达到自己所渴望的那种融合时,那份想要抓取和捕捉的焦虑便开始启动。性是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努力用性去逃避一些东西,人生最悲哀的是活在表象里面却不知道实质的东西。
(13)、更值得注意的是,使海德格尔登上哲学舞台的,是他那篇关于经院哲学家邓·司各脱(DunsScotus,1266—1308)的范畴学说的论文——《邓·司各脱关于范畴和词义的学说》(DieKategorienundBedeutungslehrevonDoniScotus,1916)。在这篇论文中,海德格尔集中研究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Grammar)。
(14)、布勒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她发展了一个更为积极和动态的儿童心理学观点,而不是盛行的对童年的精神分析式看法。发展(development)和追求自我实现是她理解人的心理的关键词。她的著作包括:《人类生活的历程:以人本主义的视角来研究目标》(1968)。
(15)、克尔凯郭尔,索伦(1813–1855),丹麦神学家和哲学家
(16)、他长得难看,又崇拜“WG”,我起初讨厌,后来看了作品,还是佩服他。
(17)、好了,再回到萨特,父亲去世之后,后来随母亲到德国生活,萨特受到父亲的遗传,身处很矮小,据说不到1米所以,在人高马大的德国,他更显得矮小,所以从小萨特就有点自卑,性格也很叛逆,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这可能跟他外祖母有关,他外祖母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人,对什么事情、任何东西都一定持否定的态度,大概就类似我们现在说的“杠精”吧。据说外祖母70岁的时候还在抱怨说,她跟外祖父当年在蜜月旅行的时候在车上吃沙拉,外祖父把好吃的部分都拿走了。到了70岁还念念不忘这件事。而后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思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的具体表现就是说“不”,对一切说不,不知道这种思想,是否有他外祖母的影响。
(18)、欧文·亚隆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年幼的时候欧文·亚隆经常在图书馆看书,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给予他引导,带领他前进。在成长过程中欧文·亚隆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他的母亲是很一个很不容易亲近的人。她并不懂得去赞美别人,很少会赞成欧文·亚隆的所作所为,却又不知道他该做些什么。有几年的时间母子二人虽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母亲甚至会把父亲心脏病发作的死因归罪于他。对于和母亲的关系欧文·亚隆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现在他仍然愧疚于没有解决好亲情的问题,他思念着母亲,渴望陪伴着她。不管他现在多么的成功,自己的作品如何的畅销,他总觉得自己缺少一种成功的根基,他仍然对自己成功中的某些部分感觉虚无缥缈和不安。
(19)、在同一本书中,他还多次提到“个人”的单一性、孤独性。齐克果还要求别人在他的墓碑上写上:“那一位个人”,以强调他这个“个人”的特点。
(20)、然而,尽管存在主义出现在现代德国和法国,但存在主义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虑已经塑造了数千年来的哲学和宗教历史。仅举两个例子,早期的现代怀疑论者蒙田和帕斯卡通常被视为前卫的存在主义者。
4、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以下哪位哲学
(1)、Jaspers,Karl(1883–1969)
(2)、同空间相比,时间,作为先验的内感形式,更接近纯粹的自我意识。先验的内感形式,用中国人的传统语言来说,就是所谓“内省”。但康德要求“内省”按时间的框框进行。通过内省,纯粹的自我意识才有可能作为主体去统一感性和悟性的认识。
(3)、当父母死亡,我们都会感到脆弱,因为我们不仅痛失亲人,也面对了自己的死亡,成为孤儿的一个意义是,现在我们与坟墓之间没有父母挡着了。我们并不能够真正消除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只能设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回顾此生,对于活到现在有什么遗憾?你若觉得,你已经达成你在生命中想做的,那时便比较容易接受死亡的概念。
(4)、当你过于认真的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当你没有准备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先不要去做那件事情。欧文·亚隆的父母是文盲,他觉得没面子。他一生中努力要从贫民窟中挣扎出去,所有一切被我们心中设定为不该说出来的话,他都可以非常坦然的承认,这其实就是一种宗教的精神。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有一种内在的空间和转换余地的自由,当别人赞扬欧文·亚隆的成功时候,他总会觉得有一部分不真实,这就是慧根,即是不具体化、不结晶化。
(5)、明天,在我死后,有些人可能又打算建立法西斯,而别的人可能变得很懦弱,随随便便,听凭他们为所欲为。那样,法西斯主义又成为人类的真理了。
(6)、在具有自由意志的“超人”面前,一切都是虚无,一切他都可以置之不顾;他的自由意志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也是个人存在的根源;他的自由意志不受任何外物的束缚,恰恰相反,一切都要依赖于它。
(7)、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萨特是标准的“00”后,因为他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但是萨特的童年不怎么样,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感觉西方很多哲学家的童年都不太好,上一个哲学家系列的维特根斯坦,虽然出生在富豪家庭,但是早年4个哥哥就有3个自杀了,而他自己也长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萨特之前的哲学家尼采也是早年丧父,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支离破碎。
(8)、萨特正确地看到,以《鼠疫》中的塔鲁为代表的这种流亡观念表达了一种矛盾,即暴力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合理的。萨特坚称,加缪对这种悖论的回应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论调”,就像他的西西弗斯一样,仍然遭受着谴责,但无法改变现实。
(9)、阿伦特认为,两者观点的共同点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他们分享了虚无主义的英雄姿势,与海德格尔一起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建立了人类世界。在用虚无代替存在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自身试图克服的、最传统的本体论的一部分。
(10)、他说,由此,可以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它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过于贴近日常生活而难以把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70句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哲学倾向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