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名言
1、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1)、聂茂:我在阅读《国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充溢其中的形而上气息:人物在抉择的痛苦中挣扎。朱怀镜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主义的人物定格,他一方面伪造四毛的伤病,敲诈龙兴酒店;一方面自我反省、良心谴责,感慨“这世界找不到一个哭泣的地方”。存在主义本身难道就是一个错误?面对火车站民众糟糕的生存状况,他愤慨忧虑、痛心疾首,但在进入官场之后又斗志昂扬、无所不用,这既是人性的驳杂,又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本能性反应,不如此,他就不是朱怀镜,《国画》就失去了思想深度、人性锐度和哲学维度,从而失去了读者的黏度。当然我的这种解读可能不是你写作的出发点,也不会出现在你的写作笔记或创作谈一类的文字中,但是它的确存在。尽管《国画》有着较为明显的哲学意蕴,但你更多的时候不是使用全知叙述而是使用限知叙述,你把作者权限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盲目地成为人物活动的主宰。否则,朱怀镜就是王跃文,或者说由王跃文孕育出来的、带着王跃文基因的衍生物,但它不是,所以你很少在作品中加入议论。我感觉朱怀镜与其说是你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在特定情境和背景下,你把它呈现了出来。你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前置的哲学观在支配吗?或者作品只是借助所谓“官场”这个平台来阐释你的哲学观?
(2)、很多年前,王跃文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官场中人,很多年后,王跃文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小说作家,而现在,他是一个合情合理、有抱负有追求的作家官员或官员作家。不论现实如何残酷或者跌宕,王跃文始终没有低头,始终微笑从容,迎迓而上,激流勇进,坚持自我的精神体验,让灵魂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内心进行对话,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他过往的经历有多匪夷所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故事与卡夫卡、加缪等人笔下的文学场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也成全了王跃文作为优秀作家的沧海桑田。在他那里,小说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的文学定律一而再地得到验证。从真实出发,他以明察秋毫的敏锐眼光、热切并敢于直逼残酷生活的表达路径呈现了政治文明背后的社会痼疾,同时他用质朴而略带伤感的文字直击了中国官场生态的种种怪相,并借助官场这个平台,以古典的火焰点亮了我们这个时代中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体验。他毫不掩饰其卓越的才华、丰盈的想象与高超的艺术,他将自己的才华、想象、智慧与对生命的感悟尽可能融入到作品中。他的笔触老到锋利,叙事浑厚润圆,坚守政治化的诗性叙事,直面荒诞而真实的官场,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心事重重或悲或喜的官场中人,无论是横空出世的《国画》还是先抑后扬的《大清相国》,其着眼点都是官场幽暗中的火花与人性深处的痛感,他将明末清初以来的官场小说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的作品彰显了正义的力量,承载了对历史的叩问、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反思,特别是那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勇气使他的作品对我们的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他剥离了文学教科书上对官场小说认知的局限性和俯视态度,自觉成为一个文化上的拷问者与质疑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家。“官本位”作为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之核、人性之阀,“官场”作为中国生活、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避无可避又无处不在的中心场域,他大可自欺欺人或像其他人一样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但是他很清楚,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经验,中国官场就是最好的切入口。但他不仅书写官场,他也写下了为数不少关于乡村苦难、温馨与记忆的作品,比如《桂爷》或像《边城》一样令人向往的《漫水》,唯美、动人而光亮。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创作既是关乎历史、又是介入生活的醒世寓言。他作品中一再张扬的道德价值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以及对宏伟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大大提升了文学湘军在中国文坛的能见度。他一如既往地对文学的专注,旺盛的精力伴随着高产的作品,以及一往无前的个性,令人想起巴尔扎克一类的文学大师,而这样的断言最终将由时间来作出公正地裁决。
(3)、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4)、把人生视为一场赛跑,人生过程便毫无价值,最终结果才是唯一考虑,于是,达不到目的必然极其痛苦,达到了目的又会十分失望;
(5)、徐怀远的《钟鼓楼大杂院》和微尘的《老张》讲述的是新工人眼中的老北京大杂院里的人和事。徐怀远在北京从事医药工作,租住在老城区张旺胡同,靠近钟鼓楼。徐怀远喜欢写作,在家乡的文学刊物上发过作品,还出过个人文集《浮梦》。这篇《钟鼓楼大杂院》篇幅很长,叙述了疫情期间他与大杂院的老住户们日常交往的故事。文中不仅有对钟鼓楼人文历史的介绍,更有对老北京人的生动刻画,符合人们对上通天文、下晓民情的北京侃爷的印象,借老王、白头翁、老林等几位退休老人的坎坷阅历,展示了几十年来北京、中国的沧桑巨变。相比徐怀远有些夸张、戏剧化的写作风格,微尘的《老张》在表达上要更内敛、更冷静。微尘也是一位北漂,早年主要做木匠活,这两年在一个高档社区当维修员,他的文学创作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老张》一开头就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残疾、古怪的老人形象,“每天醒来,71岁的张振达都会摸到遥控起关掉电视机,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腰椎病,整个脊椎关节被焊死,不能扭动分毫。休息片刻,身子拧向90度,双腿耷拉到床下,探寻到拖鞋,双手摁床,手脚并用撑身子。在晒得黝黑的肩头搭一条同样黝黑的毛巾,塔拉着拖鞋打开大门,站在大街中央刷牙,把白色的泡沫连同昨夜的西瓜皮白菜帮分散抛向大街,在过路妇女的骂声中开始新的一天。”几个动词和动作,就把老张倔强的性格展现出来。老张住在等待拆迁的城中村,一生落魄,有过几次不成功的婚姻,靠拾破烂为生。看到老张就让人想起老舍笔下生活在民国北京的平民百姓,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并不卑微,也没有看不起外地人,反而老张和“我”成为好邻居。徐怀远和微尘的作品表现了新工人与老北京人的相遇,这些北漂因为租住在相对便宜的大杂院、城中村中而与老北京人成为“邻居”,这本身代表着两种历史主体的相遇,一是来北京打工的新工人,二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老北京人。他们比邻而居,成为嘘寒问暖、互帮互助的老街坊。
(6)、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7)、美国犹裔心理学家弗洛姆有一部名著《逃避自由》,大意是说,人们对自由的态度近似“叶公好龙”,说起来大家都向往自由,骨子里人们却逃避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就得自我担当——要想享受自由的快乐,就得承担自由的责任。
(8)、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毛姆
(9)、“文革大革命”以后,追求现代化成为全社会的明确共识。儒学能促进中国现代化吗?这一问题不仅揭示了近代以来儒学处于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也说明了儒学面临的真正挑战。近代以来,在探索中国传统社会为何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自然步入现代化的研究中存在一种潜藏的意识,即认定阻碍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迟迟不能实现现代化的根由。世界近代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西欧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从而进入工业文明,一种是其他地区在既有的近代化模式下通过移植、学习而使文化实现演进变革。前者为创生的,后者为模拟的。而阻碍一种文化自发地“创生”现代化的原因并不必然也是阻碍该文化“模拟”现代化的原因。以日本为例,日本文化未能自发地步入近代化,但是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并没有首先在文化上进行“脱胎换骨”,把传统精神资源全部抛弃。因此,当我们死死地追问中国文化何以未能产生资本主义而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力图由此找到现代化改革的根本障碍时,我们是否想过,工业东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这些被称为“后儒家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是自发地创生出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而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社会也没有一个是先经历了与传统决裂的“文化革命”。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东亚的经济奇迹对美国战后的现代化理论构成了重要挑战,这使得即使是反传统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到,传统不必然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现代化可以通过不摧毁传统的方式实现,传统的调整和持续与制度的改革和建构,可以整合在同一过程之中。而破坏传统不仅不必然意味着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可能导致价值结构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损害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10)、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
(11)、聂茂:《大清相国》的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文白语言的选择完全根据行文的需要。只要是翻译成白话就会失真、失实的内容,基本沿用了传统的说法。人物对话也多遵循古人说话方式,注重场合,讲究辈分等礼仪对人物身份的影响。叙述语言则是较为浅显的书面语,多以四字为句,通俗和文雅巧妙转换,读来轻松又有意味。按我的理解,这也是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吗?
(12)、一个时代有几个最好的作家,有几部最好的作品,具体来说,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有能力以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有能力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这个时代的文学就立起来了。
(13)、感受来自于心灵,感悟来自于生活,欢迎大家点亮在看,在留言区留下你最喜欢的那句话。
(14)、在一生中连一次诗人也未做过的人是悲哀的。——拉马丁
(15)、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16)、 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17)、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经典既无关根本的经国大略,也无关日常的生活琐事;既不能满足任何实际需要,也不能解决任何理论问题,似乎是没有任何用处,而只是用以点缀升平和附庸风雅的摆设。对于这种观点和认识,我想借用庄子的一句话来回答:庄子曾用“拙于用大”来评价惠子对于“大瓠”的态度和认识。现在看来,这句话也可以说是对于“文学经典无用论”的最为恰当的写照。
(18)、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19)、前者有“文学”遗留下来,而后者有“中国经验”不可化约,二者相加,就是中国文学的倔强性。这两个时代,在我们的文学史和批评中,被描述为对抗与反动的关系,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它们也并不是替代性的。
(20)、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2、文学的作用名言
(1)、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拉尔夫
(2)、《列宁在1918》中列宁讲演的神气,远非“手舞足蹈”所能形容!当做出了人类重大的发明时,很多科学家都激动得全身颤抖;当写出了杰出的乐曲、伟大的诗歌和小说时,不少音乐家和作家都泪流满面。按我们传统的做人标准,这些人都是“器小易盈”,都失之轻浮而不沉稳!这就是我们所推崇的做人准则——
(3)、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4)、王跃文: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国画》五十多万字,写到的所有故事都是完全虚构的,只有这个小故事我几乎是照搬了生活。中国人哪怕有满腹牢骚,只要递一个话筒到他嘴边,他说的话都是可以上新闻联播的。我写疯老太太的故事,讽刺的就是我们国民的这个毛病。为什么会这样?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政治环境造成的。我热爱俄罗斯文学,谈不上是否深受其影响。一个作家最后成什么样子,大概是各种文学源泉共同滋养的结果吧。
(5)、王跃文:人人都有哲学,而非哲学家才有哲学。我理解的所谓哲学,即人对世界的认识,或人对世界的态度。我前面谈自己写作中会像附体一样在小说人物间跳来跳去,并不是自己随意地把小说人物当木偶来玩耍,而是我会情不自禁地体验到人物灵魂中去。作家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我理解朱怀镜在各种情境下的状态,并不是说他必须是这种状态,或者说他这种知识背景的人只能有这种状态。人生是有选择余地的,但朱怀镜做了逆选择。朱怀境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他太认同游戏规则了,尽管他认为这不是好的游戏规则。朱怀镜是那种对现实的糟糕认识得越透彻,就堕落得越彻底,也堕落得越清醒,堕落得越痛苦的知识分子。他这种知识分子不会从堕落的痛苦中咀嚼出悔恨,反而会从堕落的痛苦中体会到义士般的快意。
(6)、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唐璜主义》
(7)、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赵蕴娴,编辑:黄月、潘文捷,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9)、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宋·杨万里
(10)、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1)、聂茂:作家对小说中人物的姿态无非是俯视、仰视和平视,如果说鲁迅是“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萧红是“我的人物比我高”,按照我的理解,你和作品中的人物保持平等状态,既不悲悯,也不仰视,你让人物按照自己的方式站起来,走近你,又远离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能理解《国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性描写,为什么朱怀镜在几个女人间穿梭,你“管不住”他啊,这是人物属性使然,是小说的生态环境使然,小说中的人物只要是在这个环境里,他们就是这样平凡而真实地生活的。这里边包含你对小说人物独特的思考,且大多合理地寄寓在人物逻辑的纹理中了。我最初看到的《国画》版本,是一九九八年《当代》杂志在第一期、第二期精选推出这部作品的时候,有一个“编者按”,他认为《国画》中的很多人物不是公仆,而是官仆。读这部小说,如果只看到公仆或官仆在官场中的个人体验,沉湎于人物在女人间的温柔香梦,只看到房事细节、官场险恶和艺术器物,那实在是太肤浅了。我想,在微妙的官场和可感的情场背后,在不伤及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表达的同时,还彰显了你对于人性的反思,以及人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生成的关系。这是你以平视的方式看待小说人物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你认同吗?
(12)、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13)、妙想就像在外流浪的孩子,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BernWilliams
(14)、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谈修养》
(15)、一首好诗,能让人如面对明镜,觉得内与外都变得清明洁净了。——席慕蓉
(16)、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反抗者》
(17)、王跃文:不能作这么简单推论,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性是不可低估的。很多官场中人除了对权力的迷恋和崇拜,没任何理想和追求。有的人为了权力,可以牺牲爱情、亲情、友情,以及自己的尊严,甚至愿意拿性命做赌注。不是说但凡政治人物就没有情感或不需要情感,但确实有些官场中人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有了权力,他什么都有了;但事实上,很多权力之下的“福利附加”都是梦幻泡影,最终会因权力的失去而烟消云散。
(18)、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19)、除此之外,社会上对“文学”的认知也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创作界一派繁华景象,除了传统的纸质出版,大量的网络作家也时时爆红;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听到“文学已死”的叹息。为什么会如此悖反?在从事文学史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非常关注文学的功能与文学家的责任。当下时节,当“文史哲”之“文”在“强基计划”中被规定性地指向“古文字学”时,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思考“文”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20)、◆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10种有效策略,建议老师收藏!
3、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名言 英文
(1)、兴观群怨。古人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2)、这种观念对东汉以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曹魏文学集团的奠基者,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把文章推崇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经过曹氏父子的大力推崇,“文”的价值被进一步确认,文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充分肯定,以展示文才为主要目的的诗文创作由此进入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于是,到南朝刘宋时期,就出现了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的“文学”,专门来教人学习如何作文。这个“文学”之名,实际上既有别于此前作为“学问”“儒学”代称的“文学”,也和当时及后世通行的“文学”观念不同。
(3)、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高尔基
(4)、让你的儿女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开始为权、为名、为利冲刺,事实上你一开始就已经把儿女当作争权夺利的工具,表面上看是为了他们的幸福,骨子里何尝不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
(5)、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车尔尼雪夫斯基
(6)、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7)、韩愈认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但是偏偏有那么一种人,出了问题总是第一个把责任拖到别人身上,却找理有为自己开脱,这种状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本质是什么呢?朱光潜在《谈修养》中就曾犀利地指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明明是自己无能,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显本领,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坏人,而埋怨环境不允许我做好人。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
(8)、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9)、王跃文:我是一九九七年开始创作《国画》的,我当时的工作同主人公朱怀镜的工作相似。我写作的时候成天沉浸在同《国画》相似的氛围里,不需要刻意虚构和想象。我自己当时耳闻目睹,以及不同情境下所思所感同朱怀镜也差不多。我诚实在尊重自己的内心去写作,完全没有想到过畅销之类,也不顾及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没有想到出版之后会有那么多的故事。这部小说陷入某种尴尬之后,我在工作环境中也尴尬起来。有天,一位外单位的人碰到我,问:听说您最近写了本小说,影响很大啊,我还没有来得及看。他这么说的时候,我闻到了他身上的酒气。他站着同我聊天,结果把《国画》里的精彩情节全讲了。原来,当时读《国画》是有些敏感的,这位先生本能出于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就声明没有读这本书。但他喝了酒脑子不太清白,马上又忘记自己说过的话了。我对这部小说出版后的遭遇没有任何预感,但这部小说出版后发生的故事让我对现实有更深的反思。明摆着的是非,在有些人那里变得没有是非,或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10)、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
(11)、文学对人民的发展多多少少总会有所影响,在历史运动中多多少少总会起重要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
(12)、 这个世界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这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它,如何去制造它。
(13)、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14)、朱光潜,字孟实,安徽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作为一位自由知识分子,无论从事教育工作,还是讨论自由之美,他都以自由为旨归。倡导在不自由的时代呼吁自由,在不美的时代寻求美。其主要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学原理》《谈美》等。
(15)、感谢您的阅读!《中华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华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16)、只要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歌德
(17)、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拉尔夫·英
(18)、不行,如果退休之前就享受生活,你在赛跑队伍中肯定就要掉队,还有可能被挤出竞赛队伍,甚至可能不得不放弃竞赛,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标志着你的人生全盘皆输,所以大部分人一旦开始起跑,就要硬着头皮跑下去,哪怕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
(19)、总之,活得像猪那样平静,活得像狗那样开心,无知无欲、无是无非、无爱无恨……
(20)、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鲁迅
4、文学的意义与魅力
(1)、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2)、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雪莱
(3)、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4)、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5)、王跃文:说句不算极端的话,我创作《国画》时任何所谓意义都没有预设。我是个注重感性并迷信感性的人,不愿意把什么都想清楚才进行创作。我甚至认为把什么问题都想清楚,小说立意、故事走向、人物意义等等都想得非常明了,会对我的写作产生负面影响。我注重细节、故事、人物的自然呈现,而非事先的主观安排。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完全进入忘我之境,我会附体于每个小说人物,与他们共悲喜同忧乐。这时候,我与其是个作家,不如说更像演员。我在创作故事、创作人物的同时,与小说中的人物在故事里一起走了一回。我比小说里任何一个人物的体验更丰富,因为我不拘限于某一个人物,我在他们所有人物间跳来跳去,自然而然地进行角色互换。我这么解释自己的创作体验,是想说明我不在乎读者如何去发现小说的意义,换言之就是我尊重读者任何层面、任何视角的意义发现。
(6)、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7)、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8)、你看看他“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敌寇方盛时他全无惧色,强敌溃败后又了无喜容,处处都不失其镇定自若的大家风度,难怪时人和后人无不仰慕其“雅人高量”了。
(9)、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0)、然而,在“文”“质”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中,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史已经反复展示过什么叫“生生不已”。当汉赋创作陷入“竞为侈丽闳衍之辞,没其讽喻之义”的困境时,班固“或抒下情以通讽谕,或宣上德以尽忠孝”的汉赋观,打开了汉赋多元化发展之路。当六朝“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写作让声色渲染变成“亡国之音”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一洗齐梁以来的绮丽靡艳,重新确立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可以说,宋代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及清代桐城派古文家的“道统自任”,都是树立在以“文以载道”为传统的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11)、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
(12)、来源:诗词天地(ID:shicitiandi)
(13)、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今天,中华民族已经不再怀疑自己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现代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快速、稳妥地加以实现的问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起飞,今天很少再有人把现代化受挫的满腔怨气喷向中华传统文化,很少再有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前景的那种焦虑,那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产生的对传统的愤懑已经大大缓解,代之而起的是全国自下而上的国学热,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转型期执政d和人民的共识。与其他外来文化和宗教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发挥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在稳定社会心态、塑造向上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这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的共识。我们高兴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已经日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对振奋民族精神、重建价值体系、复兴中华文化的关注和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关注已经从现代化的主题转为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当前,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发挥传统的积极性、如何借鉴传统的精华,从而提高文化自觉,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是文化心态成熟的标志。
(14)、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总有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其胚胎的孕育则从一个民族跨入文明历史门槛的那一天起就已开始。从此以后,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总会在文学经典中留下自己脚步的痕迹,文学经典因而也就成为民族文化精神传统的直接载体。就我国来说,具有民族文化元典性质的上古神话和《诗经》与民族文化精神传统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
(15)、一个敏感的人,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的因素。──阿尼克斯特
(16)、王跃文:我在这部小说里比较注意通过行文传递历史感,但这种语体风格的选择不是刻意的。我也许有种天生的语言意识,我写历史、写现实、写乡村、写都市,语体风格都是不同的,写作起来完全是自然流露。
(17)、◆ 2022年,若你想当一名快乐的教师,请记住这4句话
(18)、童话鲜明的语言风格,让儿童感受语言的不同美感
(19)、戏剧出于虚构:歪曲事实以表明真理。——EdwevrdAlbee
(20)、当年,人们大力提倡和欢迎“德先生”“赛先生”,追求民主与科学是人们热切的向往。在新文化运动中,有识之士也曾呼吁欢迎“穆勒尔”(moral,道德)小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也是其应有之义并具有迫切性。然而,民主和科学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重大的课题,这在客观上造成“德先生”和“赛先生”受到重视,而冷落了“穆小姐”。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明确辨识传统的标准,才能弘扬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7)164的价值传统,才能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的文化根源。
5、文学的意义名人名言
(1)、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福楼拜
(2)、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宋·苏轼
(3)、 无数事实证明,文化精神传统是一种代际相传的特定的权威形式,一经确立便成为一种制约和影响人们的巨大的无形力量:“范围着人们的思想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兴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上古神话、《诗经》和其他民族文化元典所高扬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人格,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4)、 关于文学经典的思想特征,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结合欧洲的两部文学经典《神曲》和《浮士德》做了这样的论述:
(5)、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6)、 还有,从美学思想和审美理想的高度认识文学经典的艺术成就。
(7)、只要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歌德
(8)、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9)、 第二个方面,文学经典的价值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开创性精神。
(10)、语言赋予人类是为了表达思想。——Moliere
(11)、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
(12)、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歌德
(13)、聂茂:《国画》本身就是个隐喻,其中且坐亭更是一个城市的隐喻。去的人不是梦见被蛇咬,就是噩梦不断。只有极少有阳气的人,能够压着且坐亭的邪气。这样的人当然就会大福大贵。朱怀镜去了。只有他没有做梦。玉琴做梦,曾俚做梦,李明溪做梦,都是蛇。朱怀镜没有什么朋友,仅有的朋友只有李明溪,可这个人疯掉失踪了。装裱者卜老先生死了。曾俚远走他乡。玉琴进了班房。妻子香妹要与他离婚。到头来,朱怀镜除了得到一顶沉重的乌纱帽,他究竟得到了什么?亲情不在,爱情不再,友情稀缺。这样的人生,难道会是幸福的人生吗?权力是社会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谓红黑,无谓褒贬,它是一个中性的存在。除了权力,朱怀镜最后一无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和爱情、亲情、友情似乎水火不容,是这样吗?
(14)、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
(15)、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继承民族文化精神传统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并且历久弥新的话题,这是因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反传统,已使中国的文化结构支离破碎,人伦关系受到毁坏,但中国式的现代秩序一直未能建立;社会行为失范造成的无序,已使得只讲批判不考虑建设的‘批判理论’,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忌;而激进的道德谴责,也就可能被社会各种因素利用,造成违反批判者初衷的社会效应”。对此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具有切身的体会:我们不但亲历了以彻底砸烂文化传统而“求变”“求新”的“十年动乱”,并且至今仍在吞咽其苦果。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新文化的建设只有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现实。这说明,在文化重建中继承民族文化精神传统不是消极的延续传统,而是发展传统,具有创新的意义。
(16)、把人生当作一场赛跑,那么我们就会只看结果而不重过程,一生都在为达到终点而拼命,片刻喘息就怕自己掉队,稍一松懈就于心不安,整个人生就像上紧了的发条和绷紧了的弦。
(17)、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杨万里
(18)、聂茂:我曾在我的学生当中做过调查问卷,读过你作品的同学大多都有重读的经历。你的作品传奇性不强,多是耐人寻味的细节,却很少离奇古怪和异人异事,经得起再三阅读。情节推进就是靠人物性格和内在逻辑,就是常态的人物和常态的情节,而不是一惊一乍地故弄玄虚。小说的英文单词是novel,它的另一个意思是新颖,这也是很多人对小说的理解,但你却大多表现常态,你怎么理解小说的常态化书写?
(19)、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迦迪那
(20)、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贝多芬
(1)、何必矫情,何必伪饰,装什么“高致”,要什么“雅量”?
(2)、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歌德
(3)、如果放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衡量,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可谓完美,人品胆识、为官之道俱佳,处处闪耀的独特魅力,甚至有些神化意味。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清醒的,原因在于,他能够基于历史动向做出准确判断,敢于对错误的阴暗的腐朽的东西说不,而且说得十分艺术,令人信服。陈廷敬的“完人”形象从一开篇就已经奠定。正如吴义勤所评论的:“才学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科场上可谓一帆风顺。从童子试、乡试、会试到殿试,他卓越的才华无不显露。人品上,他善良宽厚,乐于助人。主动搭载一起赶考的张汧,帮助家境贫寒的李瑾支付房费。胆识上,他有勇有谋,机智沉稳。他铤而走险,冒死参加会试,面对皇上的质问面无惧色,据理力争。谋略上,则存在一个渐变的过程。”年轻气盛时盲目追随府学闹事,不谙世事被释放拒不悔罪,看破官场、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到傅山造访未被劝降,反而劝说傅山归清,再到因庄亲王儿子被杀而累三年甘于沉默庶常馆,之后为幼帝讲王莽篡汉导致未被重用几十年,陈廷敬的稳重和隐忍是岁月磨炼出来的内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03句文学的作用名言(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名言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