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4句董遇名言100句(董遇经典名句100句)

董遇名言

1、董遇的话悟出什么道理

(1)、跳出文献史,记诵行为的文化意义也颇值得关注。中古社会在承接前代文献遗产的同时,也在以比前代更快的速度生产新的文献,同时由于纸张逐渐代替竹帛,文献因制作成本降低而流通量更大,这些都意味着人们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书籍,并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接触到书籍的机会——无论是借、蹭、看、听——获得一个记忆本。每一个背诵者都是肉体的书籍、肉体的图书馆,不仅如此,他们还是行走的书麓,通过他们,书籍可以再次传播出去,甚至能传播给无法阅读的人。中古时期书籍的流通量,恐怕也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大。

(2)、好多 好多好多 _______ _______

(3)、胆子、胆量、大胆,勇敢、勇气、勇士,原来、草原、高原,微笑、微小、微风。

(4)、   《传家宝》乃清代文人石成金所著。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扬州人。

(5)、新(xīn) 每(měi)平(píng) 她(tā)

(6)、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

(7)、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8)、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9)、比这个还要早的,我所记得的文献,是欧阳修一首诗,题目就叫《读书》,有几句云:“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居士集》卷九)是否还有更早的,我老实承认,是“自惭陋不之知”。

(10)、安安静静 _____ _____ _____

(11)、提示:句子里有了“一……就……”,就有了立刻、马上的意思。

(12)、(     )的小路(     )的天山(     )的雪莲

(1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

(14)、欢(  )池(   )足(  )京(  )

(15)、(远)—(近)  (有)—(无) (去)—(来)

(16)、正因为如此,当中古时期的读者需要检索文献时,有时不是去查书,而是去找人。《梁书》说沈约、任昉等人“每有遗忘”就去访问学者刘杳,沈、任都是中古时期第一流的藏书家,但对他们而言,刘杳的记忆本显然比自家的写本使用起来更便捷。北齐时,祖孝徵、魏收、阳休之等人一次讨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阅不能得”,于是呼王劭问之,“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身边有书但“讨阅不能得”,这个缺陷使写本无法与记忆本相抗衡。

(17)、当时高冷的言语,在后世有了热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后来逐渐上升到了读书方法论的高度,董遇原话需要读一百遍的应是指自家著作《朱墨别异》,到了后世《金楼子》“读之百遍,其义自见”的“书”指向了儒家五经,至于其他书则可以泛读。宋代以后需读百遍的“书”范围更加宽泛。北宋苏轼有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解释“读书百遍”,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后面还补充了“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成为了又一个著名的劝学名句。时至今日,抱着这条格言较为极端的例子是遍地出现的“读经班”,如“论语一百”就是类似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大家几天之内反复读一百遍《论语》。按照发起人的说法:“论语只不过15700多字。按说话的速度,一分钟可读200个字,这样,60分钟,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读完一遍,就在书的后面画一个“一”的记号。”。

(18)、   故事一: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19)、独体字“文、平、办”的书写,要关注起笔和独体字主笔的位置;

(20)、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有争议)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董遇名言100句

(1)、干(  )问(   )石(  )吃(  )

(2)、唐僧师徒四人是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3)、 (  )排球(  )游戏  (  )球   (  )河

(4)、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魏书·杨大眼传》)

(5)、如果人体是书籍的储藏地,那么文献记忆的行为,就是为书籍制作一个藏于此地的复本,这与抄写一个复本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制作“记忆本”的流程、要求,与制作写本也是一致的。

(6)、注(zhù) 意(yì) 遍(biàn) 百(bǎi) 

(7)、冰棍、西瓜、绿豆汤; 凉席、蚊香、花露水;

(8)、“块、非、往”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和笔画的穿插;“非”的笔顺:竖,横,横,横,竖,横,横,横;

(9)、兄敬嗣,时因禀训,读《上林赋》于前。太妃一览斯文,便诵数纸。

(10)、人体能够成为书籍的储藏地,这种观念也在当时的很多言论中有所体现。汉末的赵壹在《刺世疾邪赋》中写到:“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世说》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对曰:“我晒书。”东魏的崔㥄被人称赞“胸中贮千卷书”。文籍满腹、晒腹曝书、胸中贮书,这种描述方式就和早期文献中的“多识前言往行”(《易·大畜》)、“博闻强识”(《礼记·曲礼》)、“前事之不忘”(《战国策·赵策》)之类不同,落脚点在人体与书,而不是记忆与知识。更直观的例子是,汉唐史料中常可见“书笥”“书厨”“书簏”“书箱”“书库”“书箧”一类人物绰号,还有人被称为“皮里晋书”“皮里阳秋”,被称为“肉谱”,乃至有被完全取缔了“肉”的存在而直呼为“人物志”的。这些绰号无论褒贬立意何在,它们能以这样的面貌出现,都基于人可以作为书籍储藏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与以字数、纸张数来计算记诵成果,是相互吻合的。

(11)、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12)、◆玲玲,和我们一起来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我来当老鹰,欣欣当母鸡,你们几个当小鸡。

(13)、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14)、支配文献记忆行为的是文献记忆观念,后者同样是随时变化的。比如体现在计量方式上,今天人们说背诵一篇文章、一段课文、三百首唐诗,计量单位(篇、段、首)多是根据文本内容设定的。而前引《抱朴子》收录的背诵仙方中,有一道药效是“日视书万言”,“言”(字数)作为记诵单位今日已罕有使用,在中古时期却相当常见,比如:

(15)、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16)、拼音: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

(17)、(     )的月亮(     )的眼睛(     )的翅膀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9)、坐(   )(        )  欠(  )(       )

(20)、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是继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3、董遇经典名句100句

(1)、一辆车、一匹马、一册书、一支铅笔、一棵树、一架飞机。

(2)、(AABB式词语)平平安安开开心心仔仔细细认认真真

(3)、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要是……就……(假设关系),“要是……”假设一种情况,“就……”说明在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5)、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晋书·苻融载记》)

(6)、早(   )(        )  包(  )(       )

(7)、新偏旁“牜”牛字旁,牛字旁在左边时,书写笔顺与“牛”字的笔顺不一样。牛字旁(在左边)的书写笔顺:撇、横、竖、提;牛的书写笔顺:撇、横、横、竖。

(8)、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二十卷,韩非撰。

(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也没有必要谈“碎”色变。

(11)、            ——《周易·系辞上》

(12)、处(  )来(   )着(  )远(  )

(13)、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1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5)、日(   )(        )  寸(   )(    )

(16)、此+二=(些)        人+子=(仔)

(17)、从义净的说法来看,根植于印度文化的口诵观念,和中土自产的以诵读求理解的观念,在当时人心中大概是混杂糅合的。而这种糅合的结果就是,有些俗书的读诵或背诵行为也有了诵经般的仪式感和修行色彩,甚至产生了诵经般的祛魔感应效果。记忆本通向理解,甚至制作和不断诵出某些特殊文献的过程通向功德,这是记忆本性质中最为特殊的两点。

(18)、青蛙(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捉棉花叶子上的害虫)。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20)、吹(  )地(   )走(  )凉(  )

4、董遇名言读书百遍

(1)、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第4自然段:妈妈说的话,也是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出妈妈耐心教育贝贝的语气。

(3)、“丁、已、坐”3个独体字,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已”的书写,要注意与“己”进行区别;“坐”的书写要关注笔顺和两个小“人”捺变为点。

(4)、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是传统经典之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

(5)、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6)、介于二人之间的黄庭坚,说得尤为精警,所以非得引下;其《与王子予书》云:“比来不审读书何似?想以道义敌纷华之兵,战胜久矣。古人有言:‘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见《山谷集》卷十九)“道义战胜”,是从前的老比喻,见于《韩非子》,不必多说。

(7)、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8)、 一(  )镜子   一(  )彩云   一(  )粽子

(9)、◆示例2:小溪边,山坡下到处都荡漾着人们的歌声和笑声,连树上的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歌唱着这美丽的春光。柳树长着长长的辫子,对着河水细细地梳妆,树下的野花全开了,花开在温暖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鲜艳。公园里的草地旁,有不少人在跑步,充满了活力。我喜欢这美丽的春天。

(10)、第3自然段:疑问句“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这是妈妈对贝贝说的话,观察插图中妈妈的神态,并结合课文的具体情境读出带有吃惊、责备的语气,感受妈妈当时的心情。

(11)、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2)、“连、还"两个左下包右上的字,掌握“先里后外”的书写笔顺规则,注意走之的写法;

(13)、   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历史记载的对联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上联最后一个字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平声。

(14)、山坡、阴沉沉、潮湿、有空、连忙、消息、搬家、雷声。

(15)、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古时期的藏书家并不以收藏实体书为最终目标,藏书的终极追求是藏得记忆本,获得实体书只是藏书流程的中间环节。前文提到,南朝藏书家萧钧和王筠都称自己抄书、藏书的目的是“备遗忘”:抄是为了帮助记忆,藏是为了给“记忆本”保留一个校本,俾其永远完善地存于体内。如果对记忆力足够自信,甚至这个校本也不必备,陈代学者沈不害写文章“操笔立成,曾无寻检”,而家中也从不置藏书,大概因为实在用不上。柏拉图担心的文字使人们不复记忆的情况,在沈不害这里遭遇了反例。

(1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17)、谱牒类文献内容无逻辑可言,背诵难度大,因此常在传记中作为展现传主记忆力的道具出现(或者是与谱牒性质相近的名籍、宫籍、批量人名),其实传记作者的这种主题偏好,还是受了他们自己所处时代的背谱之风的影响。众所周知,谱学在极为兴盛,但流传下来的谱牒文献却几乎没有。前人论此,多归因于江陵焚书之厄和后来的隋末战乱,但某一类书在书厄面前特别脆弱,根本上还是因为这类书相对于其他类书,复本更少。换言之,在谱学兴盛的时期,很多谱牒恐怕是以“肉谱”的形态活跃于世的。《魏书》说高谅“造《亲表谱录》四十许卷,自五世已下,内外曲尽,览者服其博记”。纸谱本来就是肉谱的衍生品,如果后者无意著述,不发生这种衍生,那谱牒就不免随肉身湮灭了。

(18)、“往”左边是“彳”不是“亻”,“瓜”不要写成“爪”。

(19)、初始、初夏,天性、性格,专心、专门,善良、友善。

(20)、而记忆本最为擅场的检索优势,还受到了类书的挑战。早期的官修类书往往卷帙庞大,动辄仿象天地,包罗万有,并无检索优势。但隋唐以后私撰类书大量增多,这些类书的特点就是贴合作者自己的检索需要来设计,比如李商隐编写过两卷的小册子《金钥》,这部书仅由帝室、职官、岁时、州府四部分构成,以为“笺启应用之备”。唐代的两位制诰大家张说和陆贽也编有类似的工具书,张书名为《事对》,全书10卷,陆书名为《备举文言》,全书20卷。后蜀文谷“杂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备遗忘”,书名就叫《备忘小抄》。当时的私人小工具书也在需用者之间流通,像《新唐志》录有东川节度掌书记李途的《记室新书》三十卷,“纂集诸书事迹为对语,列四百余门。职方郎中孙樵为之序。”请人作序,可见编纂的初衷就有流通之意;文谷《备忘小抄》据说也“世多传写之”。总之这些实用性类书卷帙往往不大,方便检阅、携带和流通,它们的出现,也可以看作是写本结构设计上的一个新创。

5、董遇名言积极克服难题

(1)、票(piào)交(jiāo) 弓(gōng) 甘(gān)

(2)、“敏而好学”的“好”读“hào”;“而义自见”的“见”读“xiàn”。

(3)、这是本册教材的第四次口语交际,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培养乐于交往的意识和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

(4)、一朵朵水花  一___小鸟  一___石头

(5)、董遇根据读《左传》的心得著有《朱墨别异》,有后学求教这书,结果被董遇拒绝。理由是不如自己去读过百遍,书的文义自明。后学苦于没有时间读那么多遍,董遇则说出了另一著名的“三余”读书法,无非是要人利用生活生产的空隙时间读书。这前后两段话分别被后世作为劝学读书的励志名言广为流传。然而在董遇的时代,劝学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是一种劝退。诸生望而却步,最终《朱墨别异》因缺乏传人而散佚,董遇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也仅保留了只言片语。

(6)、眼( ) ( )问 ( )水 ( )天  心( )

(7)、千(  )间(   )右(  )叫(  )

(8)、提示:说清楚小猴子每次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怎么做的。

(9)、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0)、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1)、第三关:会说话(从下面词语中选择几个,展开想象说几句话)

(12)、晚近的学人,据此而更作譬,也有讲得很好的。袁昶《渐西邨舍日记》(光绪十六年七月二日)记沈曾植语云:“子培言:‘学力深,能专精数书,乃得扎老营以为安宅。以后耕猎所得,积渐灌输,老营内根愈深、柢愈固,然后群籍之菁英,乃能为吾所有。否则如流寇野掠,虽日破一城,亦不为吾有,故必用功深者,收名乃远。’”沈曾植在当时是号为第一博学的人,而也这么重“扎老营”,这就格外值得注意了。而后来黄侃所讲的:“凡研究学问,阙助则支离,好奇则失正,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亦必如此,方有真知灼见。”(《黄先生语录》,见《量守庐学记续编》)不妨看作他的注脚。

(13)、想一想:仔细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这个游戏你玩过吗?你知道它的游戏规则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

(14)、左下包围的生字,主要是“辶”部的字,如“过、这、迷、造、遂、近、廷、边、睡、还、进”,这些左下包围的字的笔顺规则是“先内后外”。

(15)、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6)、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梁书·昭明太子传》)

(17)、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8)、(     )的彩虹(     )的糯米(     )的枣子

(19)、七岁时,诵庾信《哀江南赋》,数遍而成诵在口。(《旧唐书·蒋乂传》)

(2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猴(hóu) 结(jiē) 掰(bāi) 扛(káng) 

(2)、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4)、 一(  )小虫子  一(  )木瓜   一(  )白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04句董遇名言100句(董遇经典名句100句)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