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26句12论语十二章原文(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1、12论语十二章翻译

(1)、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三句讲修身做人。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

(3)、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5)、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7)、(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8)、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9)、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0)、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1)、⑶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12)、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13)、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5)、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16)、(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7)、⑵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1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0)、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2、12论语十二章原文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有人说,若***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3)、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4)、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5)、⑶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    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领悟。

(9)、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十二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0)、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1)、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12)、这章经文的主旨是,礼的运用尚和尚中,以无过无不及的中道为最后。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一味的求和气,不用礼来节制,这也是不可行的。

(13)、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4)、(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6) 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5)、 阅 读 是 一 种 修 养,分 享 是 一 种 美 德

(16)、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7)、(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句式变化:排比句、反问句、对偶句、正反对比、感叹语等。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0)、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3、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2)、⑷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3)、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4)、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5)、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6)、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8)、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章讲的是“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迷茫不疑惑,才能有所收获。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1)、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3)、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14)、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5)、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16)、而若不弘不毅,更难谓之“士”矣!士不可以不弘毅,诚哉斯言!

(17)、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18)、(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9)、北宋***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4、论语十二章朗读

(1)、⑵“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一切人都应如此。

(2)、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三思而行出自《论语十二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4)、《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5)、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8)、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见留言)”《雍也》

(10)、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1)、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时的士人在齐家治国的目标上努力进取,当今的各行模范在家国理想的感召下奋勇拼搏。

(1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5)、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16)、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7)、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8)、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

(19)、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0)、     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是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5、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所有重点词解释

(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3)、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8)、众星拱月出自《论语十二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我们的时代节奏飞快,信息繁多,我们也总能立下远大的志向,却轻易将其抛之脑后,而不付诸行动。这正是缺乏“毅”的表现。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3)、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14)、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17)、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18)、在此过程中,我们思接千载,相逢相睹。我们被滋养,被丰盈,亦汲取广阔的精神力量。

(19)、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20)、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7)、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9)、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0)、每章语录虽然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11)、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1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4)、⑵学习方法上的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16)、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17)、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8)、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9)、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0)、我们要成为实干家,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更要有所行动,以行动改造世界。如此便能真正做到“弘毅”结合,在任重道远的广阔天地里走出自己的辉煌。

(1)、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4)、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5)、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书下注释,理解其意思。

(6)、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126句12论语十二章原文(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