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道家讲人生感悟
(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2)、“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3)、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4)、道家的政治智慧,主要通过“无为”与“自然”两个观念而展开。“庄子一方面寻找处世的方法或技艺,另一方面,如庖丁解牛故事所表现的,又将此种技艺提升到‘道’的层次,从而赋予苦难的生活以艺术精神,在与世俗相处的同时保持心灵的独立、自由与静定。”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道家思想中,尤其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有很多故事都讲述了这样的道理。比如楚王让庄子去辅佐他,而庄子说,他宁愿像乌龟一样在烂泥里面打滚,也不愿被放到庙堂上被人宰割,求生欲望很强。这当然是因为,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每个人都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生存本能,是可以理解的。
(5)、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6)、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7)、归零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学会归零,是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意识。
(8)、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9)、从罗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讲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计回报”,当时脑海中立刻蹦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不计回报的付出爱心,内心才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生、养育我们,并未要求有任何回报,只是盼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会以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们,这种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会在学习、工作上努力,希望他们引以为豪。在生活方面经常照顾,给予他们物质方面回报,希望父母能过得更好些,这是遵循了道的规律,大家生活都很快乐。
(10)、合适的人生位置,既不靠近钱,也不靠近权,而是靠近灵魂;真正的幸福,既不是富贵,也不是凡事都对,而是问心无愧。
(11)、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天时”与“地利”。
(12)、所谓:“居安思危”、“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晴带蓑衣饱带干粮”等等,这些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话语里,都蕴涵了这种哲学思想,时时提醒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颓废,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以为的福就给你带来了灾祸,而你认为的灾祸却给你带来了意外之喜。
(13)、他们还认为,人们的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作“业”。“业”指在生的身心活动。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从性质上分,有善、恶、无记三类。善恶招受不同的果报,无记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或向下堕落的根据。人只有超越自我、人生、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幸福。
(14)、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15)、人们最好都能在满足身体的基础需要之后都没有其他过强的欲望,“虚其心”就是老子提倡让自己的灵魂澄澈,内心欲望很少,很轻易的就可以被满足,被哄好,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极致境界。
(16)、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17)、“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19)、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20)、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2、道家关于人生的意义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2)、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3)、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4)、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5)、道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6)、点评:越是踮起脚来,想站得高一点,就越站不住;越是大步流星,想走快一点,就越走不快。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7)、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8)、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9)、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
(10)、点评:有时候人能受点委屈,反而能保全自己;有时候绕点弯子,倒能取得直达的效果;越是低洼的地方,往往就越盈满;越是陈旧的事物,越容易有新的发现;有时候贪求的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迷惑。
(11)、❸ 王阳明:人生一世,最该牢记的五“忌”!
(12)、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13)、“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14)、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5)、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16)、道家哲学自然无为,也就是不主动标榜自己是强者。老子提倡“上善若水”,水就是看似柔弱的东西,而水却可以以柔胜强。
(17)、世间的根本在于“道”,道的本意在于道法自然。
(18)、在老子的看法中,人宠辱若惊的这种表现,虽然是常态,但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
(19)、“中国形上学的主要概念范畴,如:道、理,有、无,虚、实,动、静,常、变等,多来自于道家。正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解释,中国哲学才呈现出丰富的思辨色彩。”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而道家思想更鼓励我们做大多数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之道,物极必反也是自然之道,道家思想更注重生存智慧,对自我的欲望保持克制,耐心等待自然时机,顺势而为,当然这些都没有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智慧的。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20)、每临大事有静气: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3、道家对人生的感悟诗句
(1)、★《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600字心得体会
(2)、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3)、《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4)、孔子甚至把老子比喻成当时非常高深莫测、至尊无上的龙,足以见得他对老子的尊重。
(5)、《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意思,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对立的,祸福相依,在一定条件下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7)、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8)、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9)、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10)、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11)、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2)、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13)、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4)、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但无为思想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15)、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则能“修道”成功。
(16)、道家黄老学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17)、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18)、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9)、儒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
(20)、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白云先生司马公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4、道家对人生的感悟七绝诗句大全
(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3)、就像《道德经》中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6)、道家对人生的启示有: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7)、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8)、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9)、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10)、点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太着急,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糟糕,应该保持随遇而安、从容镇定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再大的暴风,也不会连续刮上一个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不会连着下上一整天,都是一阵儿而已,往往避一避就过去了。
(11)、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时曾总结说:“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2)、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13)、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14)、《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15)、人生短暂,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挤不进的世界,不要硬挤,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做不来的事情,不要硬做,换种思路,也许会事半功倍。
(16)、你聪明会有人说你心机重,你努力会有人说你运气好,你天生乐观有人会说你虚情假意,有时候,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满肚子憋屈的碳酸饮料。
(17)、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
(18)、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9)、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0)、 而辟谷是直接采天地精华之气为我们所用,可谓是最环保、最安全、最方便,最快捷的获得能量的方式。它颠覆了我多年来吃得科学才能保障健康的思想观念!
5、道家对人生的感悟是什么
(1)、老子就像他所讲的“道”就像是龙一样,高深莫测。在当时,老子就已经用一个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则和生命的智慧,在这一方面领先了其他思想一大截。
(2)、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3)、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4)、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5)、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6)、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7)、柔,就是阴柔、柔弱、柔韧……柔首先是生命的特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和草木都一样,有生命的时候,身体都是柔的,死了以后身体就会慢慢变僵硬。一定做到;有一定的威严性;不喜欢出风头,不会说大话、粗话;一定要有主见,有看法,有经验,有知识;通常很会办事的人,在这个社会很吃香,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事和人际关系都弄得很好的属于待人处事好的一面而另一种,他的人际关系一般,喜欢利用人际关系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这种人很聪明,心也是最难摸透。
(8)、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也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学界尚有争议,或以为与孔子同时,或认为晚于孔子。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
(9)、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10)、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11)、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12)、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上道。
(13)、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14)、老子从水中参悟了以柔克刚的理论,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15)、这些话语让人们体悟,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精选95句道家关于人生的意义(道家对人生的感悟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