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简介及作品【文案102句】

朱熹的简介及作品

1、

(1)、《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它的核心思想也在首章,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大学》思想实则一脉相承,又点出修身的本质是性情的“中和”。

(2)、稀见两百年前木刻大開本《毛诗补注》5册全,字体精美,有藏书印。稀有版本、传世《毛诗》都是20卷,资料未见此12卷者、封面题“毛传诗经、尚德馆点”、内题“毛诗”、版心题“毛诗補注”、内容综取郑玄笺注、孔颖达正义、朱熹注诸说又加以補注、使注解更加细致透彻。皮纸大开本,有虫蛀。

(3)、朱熹是一位积极人世的学人。任秘阁修撰期间,即主张有准备地抗金。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时,因屡次进言而忤权臣韩侂胄。最终,在宗室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两大阵营的权力斗争中,结束政治生涯,并在“庆元d禁”中被罢去祠官,一度颠沛,在居无定所中度过了他最后的三年生涯。直到韩侂胄死后,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五年(1212),宋廷以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立学。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自此,朱熹的一代学术宗师地位,取得了合法的“名义”。

(4)、后两句彰显出诗人不凡襟怀,“已吞绕白萦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诗人豪迈地说,自己已经吞下了很多云层,即使再吞下几个云梦泽,胸中也一点都不觉得梗塞,这里极言其襟怀阔大。

(5)、民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国难初版《诗传名物集览》四册全,美品,钤印:树林藏书。

(6)、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7)、四集纪录片《朱熹》历时五年精心制作完成,摄制组行程十几万千米,几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动地点,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献进行了精心拍摄。

(8)、简介:《诗经原始》,清代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著作,包括卷首二卷,正文十八卷。卷首上卷为凡例及十五国舆地图、七月流火之图、诸国世次图等图谱。卷首下卷总论诗旨。正文十八卷由六部分组成。方氏于每一篇诗前自拟一诗序,废《毛诗序》不录。有不明诗意者,则云“未详”。经文联属成篇,以求首尾相贯。分章处用小字标出。经文旁另有圈点,并以小字加眉评及旁批。诗旨论辨,类似现代的“题解”。附录。证引前人对诗旨或各章义旨的分析。但这一部分并非每篇诗都有。集释。证引前人对诗句的名物训话,间或阐述己见,则加“案”字以作区别。标韵。标明诗句押韵字及韵部。

(9)、《宋朱熹城南唱和诗卷》是朱熹撰并书的和张栻所作城南诗二十咏。末款“熹再拜”,并钤印。书法笔势迅疾,苍逸可喜,有晋人书风,是传世朱熹墨迹的长篇珍品。卷前有明代李东阳篆书引首,卷后有元代干渊、黄溍,明代李东阳、吴宽、周木等人题跋。

(10)、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11)、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2)、拍卖前请认真细致阅读拍卖图录,收听语音介绍,有疑问请在拍卖前咨询。拍卖期间禁发广告,禁止评头论足、发图刷屏、发起对讲等,影响拍卖。

(13)、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1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语录

(15)、    朱时华书法以行草为主,兼习隶书和楷书。在书法创作上尤其重视中国文化底蕴中唯美的成分,独具一格的把儒家思想中的大雅和道家思想中辩证法则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在痴迷书画艺术的同时,亦对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儒、释、道家学说有着极深的领悟,力求达到孔老夫子倡导的“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想境界。

(16)、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17)、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18)、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19)、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朱熹以理学家和教育家垂名史册。其理学思想与学说,在明、清两代更是被推为儒学正宗,朱熹也因此被尊为“朱子”。

(20)、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16)

2、

(1)、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2)、清代木刻诗经讲义《诗经喈凤》2厚册,科举考试教参,三截本,有诗经主旨大意和诗经考证等内容。

(3)、养水仙的爱好,大概是沿袭了父亲。他爱花,一年到头,不论是菊花、红掌、绣球还是栀子花、君子兰、水仙花......屋里的盆盆盏盏从未断过。而素来懒惰的我,无心太多侍弄,只取了好养活的水仙,想给家里带来一丝绿意。

(4)、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他给教育分为了两个阶段,即小学与大学,并以此编著了《小学》与修订了《大学》。他强调小学在于知事,也就是培养具体的习惯,而大学在于明理,也就是懂得哲理。即便在今天,他这样的理念,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5)、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6)、释文:集古跋尾。以真蹟校印本。有不同者。韓公論之詳矣。然平泉草木記跋後。印本尚有六七十字。深誚文饒。處富貴。招權利。而好奇貪得。以取禍敗。語尤警切。足為世戒。且其文勢亦必至此。乃有歸宿。又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之下。印本亦無也字。凡此疑皆當以印本為正云。十二年(1185)四月既望。朱熹記。華山碑仲宗字。洪丞相隸釋辨之。乃石刻本文假借用字。非歐公筆誤也。

(7)、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8)、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9)、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10)、明清科举考试通用诗经高头讲章《增订诗经体注》四册全,康熙木刻原本,品弱。有大量圈点。两截本,有每一章主旨大意。

(11)、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12)、宋代大儒吕祖谦讲诗经著作《吕氏家塾读诗记》12册全,兼总众说,巨细不遗,挈领持纲,首尾该贯,足以息夫同异之争。此书为涵芬楼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本,印制精良,字体精美硕大。完美品相。

(13)、类型: 纪录片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首播: 2020(中国大陆)集数: 4单集片长: 45分钟又名: 儒宗朱熹

(14)、一进大厅,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清香的,馨入肺腑的香气。那是水仙花的自然开放发出的香气,我深深地呼吸着,我有点醉了。

(1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16)、朱熹还通过对儒学的改造,如出版《四书集注》,将儒学民间化和世俗化等,将中华文化重新拉回孔孟之道,以此点出朱熹的地位——儒学的集大成者。本集的最后一部分以国际视野展现朱熹对于韩国、日本和欧洲的影响。

(17)、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18)、清代木刻《楼外楼新增诗经补注题解附考备旨善本》存2册,清代科举考试指导用书。

(19)、朱熹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启发式教学,主张“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并以自己的广闻博览与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著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的学术与教育,涉及了经学、史学、乐律、禅佛、道教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一生著述宏富,传世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以及后人集编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简称《晦庵集》)、《朱子语类》等等。

(20)、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 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3、

(1)、清代木刻朱熹集注《奎壁诗经》四册全,两种版本配齐,其中一种为官刻本,开本硕大,字体精美。是旧时私塾标准教材。

(2)、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3)、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4)、经过这番争论,朱熹也逐渐开始创立自己的学说体系,并继续刻苦学习。宋孝宗淳熙十年,朱熹至泉州,随即与陈休斋去南安县九日山游览。九日山莲华峰上有一座不老亭,其上尚存有陈休斋、朱文公莲峰唱和诗的摩崖石刻。

(5)、朱熹的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在开篇先描写莲花峰的高大险峻,无限风光尽在八石莲花峰之中。后面却笔锋一转,表达自己的豪迈襟怀,也委婉地告诉世人,自己胸怀壮志,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纵然前路漫漫、困难重重,也一定会一一克服。

(6)、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7)、首句描写莲花峰高峻险要的山势,“八石天开势绝攀”。八石天开,是指莲华峰顶的八块朝天巨石如鬼斧神工。势绝攀,是说山峰形势高险,无法攀登。

(8)、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9)、朱熹《大桂驿中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10)、在享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除孔子为主自不待言外,儒家传人中地位最高的当推配享的“四配”及从祀的“十二哲”。

(11)、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12)、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身老心闲益壮,形癯道胜还肥。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13)、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14)、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15)、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16)、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17)、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8)、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19)、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0)、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

(1)、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著述丰富,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朱子全书》共27巨册,共约1436万字,23604页。是一个多产作家。

(2)、1925年参加西山会议派活动,并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d》《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等文章,歪曲孙中山学说的革命内容,反对共产d和工农运动,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制造舆论,形成所谓“戴季陶主义”。1927年南京国民d政府成立后,长期任考试院院长。1948年任国史馆馆长。后在广州自杀。

(3)、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4)、简介:万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泰第八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生于明朝一个累世勋臣的家庭。万斯同从小拜著名学者黄宗羲为师,精通经学,尤长于史,特别致力于明代历史的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博学鸿词科延揽天下人才,又重开明史馆。万斯同怀抱着“以任故国之史事报故国”的强烈愿望,在徐元文多次聘请之下,来到京师,馆于徐氏邸舍,不受俸禄,不领官衔,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在纂修工作中,万斯同无总裁之名而行总裁之实。在万斯同和馆内各纂修官及监修总裁的长期努力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左右,第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明史稿》初步编成,凡四百一十六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诏令续修《明史》。万斯同又应总裁王鸿绪聘请,从江南会馆来到王氏京邸,再次承担了史稿列传部分的修改审定工作。这时,万斯同年事已高,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宿愿,仍然在他人的协助下,殚精竭虑地修改史稿。居京期间,万斯同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万斯同因长期劳累,卒于王鸿绪府邸。 与张岱、谈迁、查继佐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

(5)、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6)、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7)、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8)、简介: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为宋代名儒,是编为作者论说《诗经》之作。祖谦与朱熹交往最契,二人为密友,初期说解《诗经》的观点亦颇为一致,为说立论都本于毛传;后来,朱熹观点发生变化,而改从郑樵之说,对毛传为首的汉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但祖谦却仍守其说而不改,此书中凡所谓“朱氏曰”者,即所采用朱熹撰《诗集传》初稿之说也。朱熹为此书作序,并称自己早年的浅陋之说,为祖谦误取而用,去时既久,自感其说有所未安,或不免有所更定。祖谦反不能不置疑于其间,故自己深感不解,正想向祖谦阐释自己观点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理由时,不想祖谦已下世云云,反映了祖谦与朱熹后期思想观点的分歧。书中说解除宗于毛传外,又博采诸家之说,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甚为有体,如出一人之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宋儒对待毛传、郑笺,分作二派,多数为攻,少数为宗,此书即属宗毛传、郑笺一派的代表性著作,尤其是书中保存了较多朱熹早期研究《诗经》的观点,对研究朱熹早期理学思想及宋代《诗经》流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9)、简介: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婉之子。年少时跟随舅父学习天文算术,后来,他的父亲罹罪被拘捕,肆志居土室独处十九年,钻研乐律、数学、历学。父亲去世后,把爵位传给他,他谢绝了袭爵,钻研学问终老。有《嘉量算经》、《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乐律全书》由十五种著作汇刊而成,即:《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律吕精义》、《操缦古乐谱》、《旋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律历融通》。朱氏提出“新法密率”,在音乐史上最早用等级比数音律系统阐明了十二平均律原理,比西方早一百年。《乐律全书》还收录了不少乐谱,例如用工尺记谱的《豆叶黄》、《金字经》等曲,对研究明代民间音乐有一定参考价值。

(10)、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11)、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12)、虽然仕途短暂,但是朱熹的一生都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其所谓“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终生奋斗目标。他精选的“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儒家思想也成为此后千年社会的主流意识。

(13)、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14)、民国无锡国专白纸铅印国学大师、无锡国专创始人、古文家、经学家、吟诵家、工科先驱唐文治先生诗经学名著《诗经大义》一函两厚册八卷全,超大开本,太倉唐文治蔚芝著,品相极佳。稀见民国原本。民国白纸铅印本,黄宾虹题书名。

(15)、皮锡瑞博览群书,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所著《五经通论》,皆为其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则是经学入门书。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应d同妒异,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工于诗及骈文。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16)、简介:庄有可,清代诸生,亦名献可,字大久,武进人。博通经史,自言读史二千余遍。沈粹内朗,喜读书,无歧好。迨长,淡于名利,不以世故撄心,惟抱遗经,寝食与共。当其凝心冥求,耳目仅废,块然不复知有形骸,数十年如一日。取诸经传研穷义礼,参考礼制,句栉字比,求其异同损益之故,使如轨辙之合,浩然无滞于心,然后合诸儒之书正其是非而自为之说。为人气穆以愉,不立崖岸。见客喜坦率,不作寒暄语。雅疏贵游,授读京师十年,刺不入公卿之门。惟季子诜男成士,官庶常,每报至,夷然若忘。以功力猛进,故中年精气衰耗,心灼灼如焚,恒嚼黄连咽之。及子贵,迎养于署,犹晨夕手一编弗释。卒年七十九。

(17)、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18)、一泓池水,若封闭自守,不肯汲取新的源流,势必发绿发臭,腐朽浑浊,不收天光,难映云影。一个人更是如此!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文,补充自己,心底才能弥久常新。清若池水,水澄岳立,集天光而收云影,世间万般明了与心。淬得天地妙韵,尽揽日月精华。

(19)、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20)、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5、

(1)、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2)、今春天气酷寒,别的花木萌芽都迟,我的水仙尤迟。因为它到我家来,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4)、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5)、朱熹的学术启蒙是从其父那里开始的。朱松本身就是北宋理学家“二程”的三传弟子,师事罗从彦(字仲素,豫章先生)。朱松举家移居福建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当时的理学中心之一就在闽中,这使得他在仕途不得意的日子里仍能与道学诸友保持着亲密的交往,并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朱熹日后能成为理学大师与“闽学”领袖,与朱松有这样一层关系是分不开的,闽中理学家乐意接受朱熹这样一位理学后人。朱松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了崇安的三位道学挚友:胡宪(字原仲,绩溪先生)、刘勉之(字致中,白水先生)、刘子翚(字彦冲,屏山先生)。这三位就是早年对朱熹影响深刻,朱熹以父相事的“武夷三先生”,其中刘勉之还把女儿许配给了朱熹。

(6)、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7)、朱熹的书法被誉为“汉魏风骨”及“韵度润逸”。下笔点画圆润,善用中锋,运转沉着顺畅,入笔藏锋隐芒,绝无狂躁之跡;结构稳健典雅,行气连贯,不刻意工整,风格洒脱自然。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裏行间洋溢著文人的书卷气,崇尚传统法度是可以想见的。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也就是说,书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8)、白纸石印精品云南大儒方玉润《诗经原始》5厚册,近代诗经学名作,更是云南历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价值在于突破了和朱熹等前人的旧说,把从牵于具体历史事件和"诗教"的旧说拉回到诗美学的道路上来。字体精美。

(9)、(释文)熹顿首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时想光霁,倍我遐思。黔中名胜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耳目所闻睹,足称高怀矣。然猿啼月落,应动故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门,释尘棼于讲诵之馀,行简易于礼法之外。长安日近,高卧维艰,政学荒芜,无足为门下道者。子潜被命涪城,知必由故人之地,敬驰数行上问。并附新茶二盝,以贡左右。少见远怀不尽区区。熹再拜上问彦脩少府足下仲春六日(致教授学士尺牍)

(10)、国学大师唐文治《诗经大义》一函两厚册八卷全

(11)、陈休斋,即陈知柔,字体仁,自号休斋居士,福建晋江人。朱熹年轻时,曾跟从他学习。登高之作,大多写眼前的开阔景象,而这首诗更上一层,突出了诗人的阔大胸襟,气概不凡,比同类作品要高出一筹。

(12)、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3)、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4)、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15)、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d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d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d籍,名列d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16)、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两宋时代是继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个崇尚学术争鸣与重视文化建设的高峰,而“程朱理学”恰恰又是这一高峰的主峰之一。朱熹崛起于南宋中前期,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近七八百余年的封建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提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17)、当然,朱熹的某些思想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有些也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用扬弃的观点对待。

(18)、“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19)、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20)、《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修”的重点,落到一个“学”字上。

(1)、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观书有感二首》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朱熹,后世多称作“朱子”,他年少聪慧,亲近佛学,18岁即中进士,其后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秘书。赴任途中,认识了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又过了10年,30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此后,朱熹钻研儒学,集中前辈儒学大家的学说,并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巧心情网 » 朱熹的简介及作品【文案102句】

赞 (0)

相关推荐